APP下载

《医学正旨择要》呕吐证治规律的分析研究

2012-12-09周荣福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病位胃气脏腑

周荣福

(云南省宜良县福泰医院, 云南 昆明 652100)

《医学正旨择要》是清代光绪年间云南医学堂所用教材,内容涉及从中医基础到临床中医学各科,其中呕吐篇[1]见于该书第13卷,计有1万4千余字,是全书论述较多的病种之一,表明呕吐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呕吐篇详论呕吐的病因、证、脉、治等内容,重点突出而内容丰富,研究该篇论述,对诊治呕吐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分析该篇内容对《医学正旨择要》一书呕吐病的证治规律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统计数据

1.1 病因、病位、病性统计分析 笔者将《医学正旨择要》呕吐篇(以下简称该篇)所论的呕吐证治等内容逐句分解为328条,又依据其各自所论呕吐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治疗等的不同,将之以八纲、脏腑、六经等为据,分条进行归类以探求其证治规律。经计数统计,论及呕吐病因,痰饮水湿最多为29条,火热次之22条,寒邪8条,另有食积(7条)、风(3条)、暑(2条)、蛔虫(2条)、酒(1条)、温毒(1条),这表明导致呕吐的原因可有多种,但最重要的病邪当属痰饮水湿。论及呕吐病位的有156条(脏腑病位107条,六经病位41条,八纲病位8条),其中言及病位在胃者49条(另有论及病位在阳明经者7条),在脾者18条(另有论及太阴经者2条),在中焦者5条,此外论及病位还涉及到心、肺、肝、肾、胆、小肠、上焦、下焦及六经等,除脾胃外,论述病位较多的脏腑是肝(7条)、胆(5条),由此可知,呕吐一病,从脏腑病位上看,尽管可能与五脏均有关,但最关键的病位是胃腑,与之关系密切的病位还有脾肝等内脏。此外,从六经病位上看,41条六经病位内容中,论及最多的是太阳(11条),其次是少阴(9条),与脏腑病位最多的脾胃所对应的太阴阳明并非是论及最多六经病位,这表明在外感病传变过程中,太阳病、少阴病阶段是较易见到呕吐一症的阶段。在八纲病位中,论及在表的有4条,半表半里的3条,在里的2条,表明呕吐一病,可有外感内伤所致,结合脏腑病位,终由胃气失和所致。328条中论及病性者有84条,其中论及病性寒热,明确言明病性属寒者31条(其中虚寒6条),病性属热者26条,病性虚实,明确言明属虚者19条(其中虚寒6条),属实者7条,另有阴(3条)阳(2条)及寒热错杂病性(2条),这反映了该篇用了大量篇幅讨论呕吐的寒热病性。

1.2 治疗用方统计分析 该篇共论及治疗呕吐病症的方剂121首,其中83首仅出现1次,出现2次及以上的有38首,这38首方剂共出现频次171次,平均出现频次4.5次,其中出现频次高于平均频次(4次以上)的方剂有二陈汤(19次)、小柴胡汤(15次)、理中汤(13次)、小半夏汤(11次)、五苓散(7次)、六君子汤(7次)、吴茱萸汤(6次)。由此可以推测,依据该篇所载,以上为临床治疗呕吐病症最常用的方剂。

2 主要证型

依据以上计数统计为基础,分析《医学正旨择要》呕吐篇的内容,将该篇论呕吐病证治的主要证型归纳于下。

2.1 痰饮停胃 水湿痰饮停于胃脘或胃肠之间,则胃之和降受阻,胃气失和,不仅不降,而反上逆,则发呕吐,因有痰饮水湿停聚,“脾经湿痰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出清水,或如豆汁者”(明·李梴《医学入门》),其呕吐最典型的特点为水入即吐的水逆证,其治疗也应以渗利水湿为主,如该篇引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及类方·论呕吐》所言“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吐已复渴,名曰水逆……,宜五苓散。”,亦可治以“胃苓汤加半夏、槟榔”(明·李梴《医学入门》)。若痰饮日久,蕴而化热,痰热相兼,则不仅应化痰蠲饮,还应清热,则可选用竹叶石膏汤,如该篇引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及类方·论呕吐》所言“此饮热在胃脘也,宜竹叶石膏汤”,亦可治以二陈汤加味,如该篇引明·李梴《医学入门》言“呕吐,痰火为多,二陈汤加姜炒芩连……主之”。

2.2 胃实热证 若伤寒瘥后,有余热在胃中,或由于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金·刘完素《刘河间医学六书》),则可见“色赤,气粗,脉洪大而数,……烦渴,呕吐……其吐必酸”等症,治疗可用桔梗汤,如该篇引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言“脾胃有热,故使干呕。官局中桔梗汤最佳”,亦可治以大柴胡汤,如该篇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言“大柴胡汤主之者,是邪热而呕者也”,或可治以二陈汤,如该篇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言“胃中有热,恶心者,以二陈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各一钱,最妙”。

2.3 胃实寒证 贪凉饮冷,寒邪客于胃中,失于和降,气逆于上,则致呕吐。正如该篇引宋·严用和《济生方》所言“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症见吐利腹秽,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脉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治以吴茱萸汤,如该篇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言“吴茱萸汤主之,是寒邪为呕者也”。

2.4 脾胃阳气虚 素禀不足,久病耗伤,或因误汗误下,脾胃阳气虚弱,虚不纳谷,亦可致呕吐,正如该篇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言“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脾胃气虚可见闻食气则呕,呕吐清水,呕吐而胸膈不利,若脾胃阳虚,虚寒内生则又可见腹满而吐,自利,肠鸣气走,足冷手寒。应补益脾胃阳气,使中焦脾胃阳气充足,则自然清升浊降,无复呕吐,补气可用四君子汤,如该篇引明·李梴《医学入门》言“久病胃气虚弱,全不纳食,闻食气则呕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香附、参、芪”,六君子汤,如该篇引明·薛己《薛氏医案》言“脾胃气虚,……用六君子汤,壮脾土,生元气”。若脾胃阳虚,寒从中生,则宜温补脾胃阳气,可选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如该篇引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言“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亦可用理中汤,如该篇引明·李梴《医学入门》言“胃寒……理中汤”。

2.5 食滞胃脘 饮食不节,摄食过多,积滞于胃脘,阻碍胃之和降,而致呕吐,则可见“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败卵臭,畏食,头痛,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身不痛耳……闻食气则呕”(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及类方》),治以消食导滞以降逆止呕,方用二陈汤或治中汤加减,如该篇引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及类方》言“食过多而伤,停留中脘,……二陈汤加砂仁一钱,未愈,更加丁香半钱,或治中汤加砂仁一钱,丁香十粒”,“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圆子、小七香圆和服”,该篇引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食积者,消导乃安”,药可用“枳实、厚朴、苍术、神曲、麦芽、山楂、砂仁”。

2.7 肝气犯胃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发为呕吐,可见胃胀,呕逆,食不消,吐酸,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治疗应疏肝理气以降逆止呕,方用黄连丸、左金丸,如该篇引明·李梴《医学入门》言“肝火冲胃者,单黄连丸”,该篇引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言“吐酸责之肝脏,挟热者,左金丸加白蔻、生姜、竹茹、栀子;挟寒者,左金丸加丁香、干姜、白术、沉香。”

呕吐之发,终是因于胃气失和,失于通降而反上逆所致,其病除与胃腑本身有关外,还与脾肝肾胆等脏腑有关,若在伤寒病传变过程中,影响及胃之和降,亦可见到呕吐,据该篇所论,与呕吐关系最密切的是太阳病及少阴病,在太阳病过程中,若有汗出呕吐则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如该篇引明·陶华《伤寒六书》言“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主自汗也”,出现于太阳病中的呕吐,可能与水饮等其他因素有关,如该篇引明·陶华《伤寒六书》言“太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身热干呕者,微喘或自利,小青龙汤”,又或者与合病有关,如该篇引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及类方》言“太阳与阳明合病,身热,头痛,项强,烦热,鼻干,目疼而呕,宜葛根汤加半夏一钱。太阳与少阳合病,头疼,腰疼,往来寒热,胸胁疼痛而呕,宜黄芩汤加半夏一钱半,入生姜五片煎”。见于少阴病中的呕吐,则多与阳虚内寒有关,治疗亦多用温阳之方药,如该篇引明·陶华《伤寒六书》言“若少阴证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

3 小结

综观全篇,全面论述了呕吐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丰富的内容,不仅从脏腑病位、六经病位讨论了呕吐病的多种证型,亦从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呕吐一症的角度讨论了对症治疗的方药,全篇共论及方剂121首,其中又以二陈汤小柴胡汤等七首方剂应用最为广泛。此外,文中还多次提出呕吐一症的发生总的病机在于胃气失和,而生姜可以和胃止呕,称为呕家圣药,则不止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探讨了呕吐病的分证治疗,也从对症治疗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的专药。这些内容对于中医内科相关疾病的临证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楚更五,李平.重订医学正旨择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8:735~751.

猜你喜欢

病位胃气脏腑
胃气足 活百岁(上)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胃气足,活百岁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