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杭区公共气象服务的思考

2012-12-07叶小猛陈柯辰

浙江气象 2012年3期
关键词:余杭余杭区气象

洪 冉 叶小猛 陈柯辰

(1.余杭区气象局,浙江 余杭311100;2.临安市气象局,浙江 临安311300)

0 引言

公共气象服务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过程。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是党和政府对气象部门的第一要求,是社会对气象部门的第一期待,是人民群众对气象部门的第一需求,是气象工作的第一职责。201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余杭区气象局正式揭牌运行。余杭区气象局的成立,结束了余杭46 a没有气象行政机构的历史。作为一个年轻单位,处于气象部门工作的最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最前沿阵地,如何认识公共气象服务,如何围绕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共建“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共创和谐幸福新余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 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余杭区气象局自2010年3月正式运行以来,贯彻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围绕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全力做好气象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和专项服务。

1.1 决策气象服务

根据各季节天气气候特点,以提供工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关注的决策气象信息为重点。做好汛期、“倒春寒”、清明高火险、雨雪天气等各类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以及五一、高考、中秋等决策服务尤其重要。如汛期的每次降水过程,都会通过面对面、电话、政府OA、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区领导、防汛办等决策层和相关部门进行服务。2011年6月13—15日强降雨过程后,16日08时全区5座水库均超警戒水位1 m以上。余杭局在15日17时和16日15时连续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分别提到“目前强降雨带已经减弱南压,本次强降雨过程基本结束,预计16—17日白天以有时有阵雨天气为主”和建议“区防指抓住16—17日雨势减弱的有利时机,加强水利调度,抓紧排水排涝,迎战新一轮较强降水的到来”。区防指采取了气象部门的意见,为减轻西险大塘和下游杭嘉湖平原防汛压力,在第4次洪峰来临时,开启北湖滞洪区,临时蓄纳洪水近1000万m3。正如区防指在总结报告中所说的“在每一次强降雨前,气象部门都能提前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报,并及时做好临近3 h滚动预报……气象和水文的及时准确预报为防洪减灾取得决定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1.2 公众气象服务

以天气预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等公共气象信息为内容,以形式多样、便捷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活动提供各种公益性气象服务信息。包括人体舒适度指数、上下班天气预报、节假日气象服务等各类指数预报和镇(街道)天气预报等各种与公众相关的气象服务。为了开辟服务渠道,2010年,在区机关报《城乡导报》开辟“小丁谈天”固定气象版面,每周推出一期气象专版。建成覆盖至全镇(街道)、部分村、公共场所和主要部门的30块气象信息显示屏。余杭政府办公平台(OA)作为全区的办公系统,通过该平台发送服务信息,可使办公系统和手机同时收到信息内容。2011年,在原有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96121声讯、手机短信、办公OA、气象信息显示屏等平台基础上,开辟余杭气象官方微博、气象官方QQ,从而使气象预报信息、预警发布更加多元化,更具时效性,更为人性化。多渠道分类别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受众面显著扩大(见表1)。

表1 2010.3—2011.12公众气象服务情况表

1.3 专项气象服务

一年中余杭区的重大活动多、周期长,如仓前羊锅节、塘栖枇杷节、鸬鸟蜜梨节、超山梅花节等,还有西溪湿地工程、地铁工程等一些重大工程。在每次活动举办前期,余杭气象局本着谋划在先、积极主动的原则,主动联系组委会,了解服务需求,共同商定多种服务方案。制作专题服务模版,并提前一周开展服务,每天滚动发布近期的天气趋势和未来7 d的降水、气温精细化预测;还将组委会、活动方等相关人员加入到手机信息发布平台,每天发布最新的气象资讯,并在短期预报中根据季节的不同增加相关指数预报服务;确定服务联系人,加强沟通联系,针对各类活动的关键时段开展精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

2 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

2.1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

余杭区是多种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易发、重发区。东苕溪流域的山洪灾害,不仅严重威胁到广大流域覆盖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威胁到杭州主城区的防汛安全,历来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最为重要的气象灾害防范区之一。

2.2 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余杭经济社会将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城市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跨越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期和民生保障的加强期,服务城市、服务民生、推进区域城乡服务统筹以及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对气象公共服务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2.3 服务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

余杭区在全面提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上,将以“一二三”产叠加发展为手段,以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着力发展以“一中心四板块”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必将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2.4 人们对气象知识的需求

余杭区气象局成立时间不长,尽管不断丰富科普知识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积级引导社会各界了解气象知识,正确使用气象知识,但与公众对气象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提高人们对气象的认识迫在眉睫。

3 公共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3.1 气象监测能力不足

与需求相比,余杭区的气象监测能力在站网立体空间布局上还需进一步加密,在监测的要素内容上需进一步扩展,在监测的自动化、准确性、稳定性上需进一步提高,为农业、交通、旅游等行业服务所需的专业气象观测有待加强。

3.2 预测预报能力不足

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精细化水平和预报时效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对局地短时、强影响天气以及如东苕溪等关键流域的灾害预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对突发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不深。对历史气候背景观测和气候变化分析缺失。

3.3 防灾减灾能力不足

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覆盖面离要求尚有明显差距,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凸显。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防御机制有待健全,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3.4 发展基础和保障不足

与浙江省其他具较长气象事业发展史的区、县(市)相比,余杭区气象事业总体上发展基础不够扎实,人才队伍的经验、能力十分欠缺,气象工作的内涵、深度和创新力有明显差距,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现代化装备的投入处于起步阶段,基层气象防灾服务、管理以及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尚需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

4 公共气象服务的思考

4.1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余杭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建成苕溪流域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研发以东苕溪流域面雨量预报为重点的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大力拓展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积极推进为交通、旅游等行业专项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以电视、显示屏、声讯、网站等为载体的公众气象服务质量;与区数字电视公司合作,在全区启动建设基于数字电视预警信号分区入户全频道发布系统,有效打通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瓶颈;建设“中国天气网-余杭气象三级网站”;与市气象影视中心合作制作有主持人余杭气象影视节目,切实提升气象为社会服务内容和品质。

4.2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

根据气象为“两区”服务要求,在“一中心四板块”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示范(试点)基地和茶叶、枇杷、蜜梨等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站,以针对性开展作物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精细化观测。健全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系统。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场景数据库,包括气象灾害现场图片资料、录像资料、代表点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等,并加强数据管理,开展农业保险理赔气象服务。

4.3 增强公共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改变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服务产品,从服务的体制和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准确定位“精细化预报”与“精细化服务”,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有针对性地制作精细化服务产品。进一步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着力于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针对用户需求提出科学建议,服务产品内容力求通俗简明,要让老百姓和各级领导听得懂,搞得清,会应用。

4.4 气象科普融入百姓生活

加快推进余杭气象科普苑建设;不断扩展宣传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地、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结合世界气象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增强广大市民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加强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发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4.5 部门气象要向社会气象转变

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各部门联动机制,畅通现有信息发布渠道,增加预报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当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在最短时间内将预报信息传递到政府官员和老百姓手中、耳中、眼中,做到“防灾减灾争分夺秒”,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实现预警服务与各部门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衔接。

4.6 加强行业自身能力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涉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因此业务人员不仅要熟悉气象预测预报,而且还要熟悉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同时,不断强化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气象人才队伍。

5 结语

作为基层气象部门,要主动融入地方,工作要围绕社会民生需求来展开,要以服务于社会民生需求为依归,转换管理理念和方法,开拓服务思路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单位管理水平和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运营机制;提高基层组织能力,拓展服务方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1] 黎健.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和思考[J].浙江气象,2004,30(4):7.

[2] 韦华红,黄仁立.公共气象服务如何更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211.

[3] 高晓斌,罗慧,王晓耕.陕西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陕西气象,2010(5):41.

猜你喜欢

余杭余杭区气象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气象树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新龟兔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