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课堂管理方式刍议:专制、放任与协商
2012-12-07于晓东
□于晓东
我国体育课堂管理方式刍议:专制、放任与协商
□于晓东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理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在归纳总结两种不同课堂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简要回顾、反思了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课堂管理方式,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深化体育课堂管理改革具有积极意义。认为:我国传统体育课堂管理推崇的是专制型管理,而新课改中由于理解上的误区,产生了课堂管理的放任现象。针对存在问题,建议采用协商型课堂管理。
体育;课堂管理方式;专制型课堂管理;放任型课堂管理;协商型课堂管理
1 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
1.1 专制型课堂管理
在这种课堂管理中,一切方针、方略、方法均是由教师决定的,其他人不能过问。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命令,严格遵守纪律,并随时接受检查,被检查不合格的学生遭受到的是惩罚。教师用权威的、统一的、规范的尺子去测量学生,注重纪律的严明与行动的划一,在这种控制下,学习气氛严肃而压抑,师生间的交往少,学习上往往是消极、被动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差,顺从性强,学习的焦虑程度高,人格上受到严重伤害。
在专制型管理中,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的秩序及自身的权威,把学生概化为毫无生命意义的“符号”,师生处于一种强制的关系中,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共同生活在“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氛围之中。长此以往,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自主和表达的自由,失去了安全感和成就感,不敢去想,更不愿去想,学生的个性严重压抑。
1.2 放任型课堂管理
课堂中的任务、计划主要由学生个人决定,没有统一、清晰的目标,教师既不严格管理,也少有批评与建议,课堂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这种状况中,学生虽然感到自由,虽然有了主动性与独立性,但任意性、随意性、盲目性大,组织纪律松散,学习效率低下,师生关系随便,喜怒哀乐无常。因此,在放任型管理中,教育教学过程难以驾驭,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
2 我国体育课堂管理方式的回顾与反思
回顾我国传统的体育课堂管理,在价值取向上,以体现与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意志为主,关注教师的权威;在内容上,以维持教学秩序、纪律为主,着眼于学生外在的课堂行为尤其是不良行为与问题行为的批判;在手段上,以命令、强迫、压制、训斥、体罚为工具,强调快速、简捷、有效;在标准上,以规范、统一、整齐、有序为尺度,关注外在形态的标准化。这种管理以控制、指挥为职能,强调教师对课堂、学生的“垄断”,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静态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霸王式的专制型管理。
20世纪90年代,随着快乐体育、赏识教育、素质教育思想的盛行,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充分关注,专制式的体育课堂管理受到了冲击。到了新世纪初,随着新体育课程标准(纲要)的颁布实施,“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广为传播,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许多实施者对新理念的理解存有误差,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产生了“学生是上帝”的错误观点,再加上教师教得好与坏由学生参与打分评价,于是,许多教师往日的凛凛威风不见了,该坚持的原则与规范也不提了,剩下的只是无奈、迎合与学生的自由自在。这是一种放任型的体育课堂管理。
由此看来,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课堂管理方式存有极端的片面性,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3 对策与建议
上述两种课堂管理方式是极端片面的,或奉教师为君主,或视学生为上帝。实际上,教师、学生均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均应成为课堂管理的参与者。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应该积极地倡导师生密切配合的“协商型课堂管理”。在这种管理中,所有的决策由班级全体成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经过民主协商后形成决议(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权威性”,应当重视教师在协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高,教师的责任心强,师生友好,气氛和谐,教育教学效果好。
[1]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61-263.
[2]陈克军.班级管理:从控制到沟通协商[J].中等职业教育, 2008(4):2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