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与启迪: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

2012-12-07孙国友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案例

孙国友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 210014)

互动与启迪: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

孙国友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 21001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针对性强,职业背景明确。案例教学是达成其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在分析体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如何选择教学案例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案例。期望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案例教学;互动;启迪;体育硕士;教学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05年开始在全国21所高校试点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至今已授予4届学生体育硕士学位,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体育高层次应用人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旨在提高体育工作者的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针对性强,职业背景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以体育领域的职业为依据,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四个职业背景的专业领域。在培养要求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体育职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注重实务训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学位获得者从事体育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专业工作能力的认定,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实现体育硕士培养目标服务,是摆在我们体育硕士培养单位以及各位课任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领域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对其他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他们的教育实践发展历程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最佳手段之一。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教学中来,汲取其成功经验,有助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也有助于体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1.1 案例教学概念的理解

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的、互动式的新型教学形式[1]。所谓案例教学,又称为情景教学,在体育硕士培养中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典型体育案例,将学生带入训练、康复、体育教学、赛事组织等方面特定的事件,深入教练员、体育教师、赛事管理和策划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管理人员等角色,结合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就案例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交流和观点的碰撞,以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是最早是由哈佛医学院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的。院长华莱士·唐哈姆是一位由案例法培养出来的律师,他看到了在行政管理领域使用案例的重要性,并全力推动哈佛商学院开展案例教学,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基础[3]。案例教学由于具有生动形象的知识表现和丰富具体的实践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学位教育中越来越受到欢迎和关注。

1.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1.2.1 案例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案例教学的中心不是教师,也不是案例,更不是由故事而产生的各种论题本身,而是学生,是所有参与案例讨论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而不是主演,其主要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每一个学生敢想、敢说、敢参与辩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实践经历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管理人员,他们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对欠缺,平时缺乏的就是这种敢想、敢说、敢争论的能力和交流平台。因此,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他们一个交流、辩论和智慧碰撞的平台,借以提升他们分析实际体育工作中存在的或者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也不是教师教学生的范本,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发学习的工具,要努力让学生掌握案例、驾驭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启发学生思想、增强信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案例教学转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中,学生是始终是关注的中心和主角,教师则成为辅助人员和配角。

1.2.2 教学案例没有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并不要求指向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而是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获得启示和意义。[4]”案例教学最终目标不是告诉学生哪种训练方法好,哪种训练手段不对,不是给出什么赛事方案合理、什么赛事方案有缺陷的价值判断,也不是直接给出理想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教学方法好、什么指导方法科学、什么训练方法合理。一堂好的案例教学课不应提供所讨论、思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应当在许多不同的答案之间搭建一个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实践经验、知识、信息和价值判断做出自主的选择。如在讨论“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时,案例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关于这一训练原则不同认识的训练实践,在实践中既包括肯定的认识,也包括否定的认识,既要有正面的深入分析,也有反面的剖析。至于这一训练原则到底好还是不好,是否可行,优缺点是什么,都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训练或指导训练的经验和价值判断来做出选择,而不是案例直接提供选择。案例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尤其是不能带有任课教师的个人学术倾向性,否则容易给学生某种诱导,很可能导致学生讨论时不断揣摩案例中的意图或者揣摩教师的意图,呈一边倒现象。

在案例讨论中,没有思考、分析或判断某一种情况的确切的方法,找不到大家公认的、唯一的、最佳的选择,有的只是彼此的观点差异以及学生们对各自观点的强调和论证,有的只是论证的好与不好,而不是观点的正确与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包袱,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坦诚自己的观点。

1.2.3 教学案例应能引起争论案例无一不蕴含有问题,具有困惑性,也正是由此而引发人们的思考[5]。案例教学与一般授课不一样,目的不是要达成共识,而是要引起争论。案例应当提供给学生的是好奇争端、问题、选择、信息,以及依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做出选择的暗示性的路径,或者说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和提示。譬如,关于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讨论,案例必须提供学生争论的话题,否则讨论中“风平浪静”,难起事端,案例必须带着“唯恐天下不乱”的目的呈现给学生。案例中既要有关于体制内运动员成功的事例,更应有国家女网运动员李娜等先在体制内后在体制外“单飞”成长的运动员成功的事例,也要有像丁俊辉等一直在体制外成长的个案,展现给学生的是不管哪一种训练体制,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至于哪一种更优秀,更适合我国国情,案例只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选择的信息,仅此足矣。

要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努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同时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去游说和争取更多的支持者。更要鼓励学生怀疑别人的观点并尽力予以批驳。在案例讨论中,衡量观点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够不被批驳倒,且能坚持到最后。俗话说,理不辩不明。只有经过激烈的辩论,才能使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内化,然后才能指导学生的实际工作,才能成为现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这样做,与其说是在鼓励学生去辩论,不如说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4 案例教学以学生讨论为基础案例教学以学生广泛参与讨论为基础。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法宝”。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代表权威,学生对自己负责。案例讨论过程中,知识、信息、思想和观点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之间双向、多重、交互流动,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思考、分析、概括、评论、辩论、说服等能力和自信心。学体育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有时会把问题简单化、极端化,此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掌握讨论的进程,为了避免讨论过于分散,甚至讨论偏题、走题,教师需在课堂上适时控制,对学生讨论的信息、思想和观点进行适当归纳或小结、提炼,以在更高层次上引导争论,甚至有时候需要打断一些无谓的、喋喋不休的细枝末节的争吵。

讨论中,最终话语权不在教师这手里,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公共话语,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启发起着补充和矫正的作用。讨论在教室的范围内逐步形成公共舆论乃至公共空间,能够逐步深化对学生所讨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1.2.5 全息学习案例教学中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应全神贯注地参与案例讨论。案例教学动员的是全体参与者的全部注意力;读、写、思、看、听、说、辩、疑、分析、判断、选择、决策、归纳、演绎、反应,等等。学生只有全神贯注,才能积极参与讨论,并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在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学案例的选择

2.1 教学案例既要关注体育学科前沿知识,也要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环境相适应

教学案例中要关注体育学科领域前沿,要围绕竞技项目制胜规律、心理训练、运动营养、技战术诊断、重大赛事和城市互动、全民健身、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等体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编写教学案例。传统教学长期囿于理论的钻研,往往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形成鸿沟,有时这鸿沟甚至难以跨越。案例教学一方面直击体育学科前沿,另一方面更关注我国正处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正在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条例》以及阳光体育活动等现实需要,注重体育学科前沿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为理论运用于实践,使体育理论为竞技体育训练、大众健身、体育产业和学校体育发展服务搭建平台。

尽管教学案例有许多文学作品的特征,但它仍然要与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学生的主要工作环境的整体情况相适应。对于体育硕士来说,教学案例就不能过多关注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不能过多的关注哲学理论,也不能有过多关注脱离我国实际的西方竞技运动管理模式,否则学生不熟悉,感觉离自己实际太遥远,从而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对于长期在学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教学案例过多的关注专业运动队竞技运动训练,过多地关注非常专业的运动营养和运动疲劳恢复,过多的讲述关于国家队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心理调整,赛事组织和管理等,必然使他们感觉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退出讨论,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2.2 教学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主题

教学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主题。教学目标和主题是是案例教学的指挥棒,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围绕目标和主题开展,因此目标是否明确,主题是否鲜明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当然,仅仅是有主题还不够,主题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案例要在故事内容和智力水平上具有较高水准,而不是将答案显现在字里行间,无须思考,一目了然。案例所呈现的故事必须蕴含着让读者欲罢不能,继续阅读又有一定的难度的理论内涵。但案例里的理论内涵和深度以及涉及的理论都要处于使用案例教学的教师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因为案例教学中心虽然在学生,但教师还要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要对整个讨论起着引领作用,如果教师对所要讨论的理论还一知半解,那岂不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么?

2.3 案例故事要有情节安排和创作

案例故事要有情节安排和创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埋设要讨论的问题。教学案例应至少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问题,一定要能够引起讨论和争论。教学案例应该具有足够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需要读者运用案例中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批判性的思考,使读者能够理清思路,把握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案例“打破常规,敢于求变——罗雪娟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充分体现这一要求[6],作者在提供教练张亚东针对罗雪娟的个人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并取得成功的例子的同时,也还提供了读者思考的余地,并预设了许多有待讨论的问题,诸如“什么是个性化训练计划?”、“这种个性化训练计划是否可行?”、“某个训练计划对这个运动员有效果,能否移植到其他运动员的训练中?”、“对于集体项目如何运用个性化训练计划?”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案例中没有明确给出,而只是提供一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信息。

2.4 教学案例要有突出的问题和主角

教学案例要有突出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有需要做出决策的故事主角[5],即教练员、体育教师、赛事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案例是要解决训练中的问题,还是管理中的问题,还是教学中的问题,或是竞赛中的问题,必须要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而且案例中的问题必须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目前尚未有合适的解决办法的问题,或尚存在争议的问题。如关于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在有的项目中可能作用很明显,而在另一些项目中可能作用很小,究竟如何看待心理训练,如何处理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的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决策的人是谁,都需要在案例明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替换”或“换位思考”,“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为所扮演角色着想,打算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逼迫”学生在案例故事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

3.1 案例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体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前者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注重的是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教学对象是体育硕士还是学术型硕士;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整体设计,明确谁去做、为什么、做什么以及为什么等问题。

3.2 教师一定要事先熟悉案例,备好案例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案例正文、案例附录、案例分析报告和案例教学手册。通过阅读,对案例中的任务、事件、结构、情节、问题、背景、数据、观点、结论、悬念以及埋设在行文背后的问题等都有清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演进,在每一个可能的转折点布置一定的问题一边引导或提示。教师要控制每一个单元的时间并及时做出提示,有时需要以提问的方式做出简要的归纳或小结,有时则要及时打断不必要的争吵或喋喋不休的阐述。要温习必要的理论或概念,以便在教学中及时加以说明。要对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正确的理解和心理准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主讲人、发布者,而应当是整个课程的设计者、主持人和仲裁者。

3.3 学生必须事先进行案例预习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可以使学生能了解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前进行思考,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也能使讨论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还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在预习中最起码应该掌握如下问题:

谁是决策者?将做出怎样的决策?

决策者的目标是提高训练效果,还是改善教学质量,还是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分别是什么?

客观环境(约束因素、机会和挑战)怎样?

决策者能够采取什么行动?将产生什么后果?

如果你处在该位置将会怎么做?为什么?

对这些问题存在哪些争议?这些争议对你的学习有何帮助?

4 结语

案例教学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有其他学科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但体育学科毕竟有它的特殊性,一些深层次的运用规律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对于案例教学来说,最高境界就是当学生在案例学习讨论之后,能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把握和利用信息,提高批判性、分析性和推理性技能,增强解决体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参与体育改革创新及解决体育问题的积极性。这是案例教学的努力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规律,不断完善案例教学,以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运用水平。

[1]王名,张智勇,仝志辉.中国公共管理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2]叶明阳.案例教学的环节与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0(6):180.

[3]雷焕贵,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探索,2010(6):10-15.

[4]蒯秀丽.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2):50-51.

[5]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54-59.

[6]杨桦,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Interaction and Inspiration: Case Teaching in the MPE Teaching

SUN Guo-you
(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Jiangsu China)

The MPE is designed to train high-level application sports expertise, targete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is clear. Case teaching is one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reach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Basis On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MPE training, studying on how to choose the teaching cases, as well as in teaching how to use teaching cases. Expect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MPE talent cultivation.

Case Teaching; Interaction; Inspir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Teaching

G807.0

A

1008-2808(2012)04-0066-04

G807.0

A

1008-2808(2012)04-0066-04

2012-05-11;

2012-05-30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苏政办发〔2011〕6号);南京体育学院院级课题〔体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YJ0709014)〕。

孙国友(1973-),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发展与管理。

编辑 郭霞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案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