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排痰治疗对稳定期的影响
2012-12-06高轶峰
高轶峰 龙 梅 齐 敏
(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牡丹江1570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特别是北方地区占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第一位。其主要为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肺部出现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气道、肺实质、肺血管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并进行性加重,也可以出现肺外表现[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治疗主要为药物,结合氧疗、及其他治疗措施。我院在急性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排痰治疗,并观察对患者的稳定期影响,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我院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月30日内收治的180例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49~86岁之间,平均年龄(58.3±4.9)。对照组男性 51例,女性 39例;年龄46~84岁之间,平均年龄(60.4±5.4)。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住院患者急性期均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结合症状、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检查给予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素等药物治疗,以及控制性氧疗、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试验组在住院期间同时采取气道湿化、化痰、体位引流、机械振动排痰等方法给予全程积极的排痰治疗,而对照组则仅给予化痰,体位引流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14~16天治疗,出院后连续观察6个月以上,对再次入院患者进行治疗时根据其组别,分别再次给予对应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资料技术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在出院后7个月之内的再次住院人数及住院率比较(见表1、2)。
表1 2组患者再次住院人数比较 (n,%)
表2 2组患者再次住院率比较 (n,%)
试验组患者在出院后7个月内再次住院率为11.1%,而对照组为32.3%,故试验组患者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在出院后8~12个月后样本数开始减少,故统计每月内再次住院人数(见表3)。
表3 2组患者再次住院率比较 (n)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以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并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目前尚无完全逆转的治疗方法。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肺部慢性炎性反应,从而导致气道、肺实质、肺血管出现改变,严重时可出现肺外表现。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可高达 8%~10%。特别是我国本方地区,由于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发病率进一步升高。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常导致出现肺气肿、肺心病,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负担。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使用抗菌药物、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抗凝药物、呼吸兴奋剂等药物。其他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痰液引流、康复治疗、外科减容手术等。此次试验主要是研究在急性发作期痰液引流对患者稳定期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积极进行排痰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前 7个月之内再次住院率明显降低18.8%。而7个月之后差异性减小。考虑与其稳定期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气道分泌物增加,在相同的稳定期治疗下,差距逐渐减小有关。同时由于在7个月后样本数量的减少,以及患者普遍进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低发季节,故发病人数普遍减少,差异性减小。
综上所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急性期进行积极的排痰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在稳定期的状态,并延长稳定期时间,减少复发几率,减轻生活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1]卫生部医政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20124(1):69-7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