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酒复肝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

2012-12-06王海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4期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血瘀

贾 伟 王海涛 张 红 闫 冰 刘 青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滕州277500)

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用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王洪京主任医师的经验方——解酒复肝方,治疗酒毒湿热、痰阻血瘀证的酒精性脂肪肝(AFL)患者4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80例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辨证属于酒毒湿热、痰阻血瘀证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其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所有病例来源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的门诊病人,符合入选标准,资料齐全,按疗程服药。其中治疗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43±8)岁;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44±8)岁,2组病例性别、年龄、饮酒史、临床症状、肝功能、B超检查诸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酒精性脂肪肝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肝

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1]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①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40g(女性≥20g)[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酒精密度)],连续5年以上;或在近2周内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80g者。②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度腹胀、厌食、恶心和肝区隐痛。③体格检查肝脏肿大。④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一般在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内。⑤影像学检查肝脏轻、中度肿大,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⑥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病毒感染和药物引起的肝损伤。⑦治疗开始后能严格戒酒者。具备①、③、⑤、⑥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1.2.2 酒精性脂肪肝酒毒湿热、痰阻血瘀证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定。见胁肋胀痛,纳呆,恶心,口苦,厌食油腻,腹胀,舌红而暗,苔黄腻,脉弦滑。

1.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定。

1.3.1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饮酒史超过 5 年或两周内有大量饮酒史。②符合中医酒毒湿热、痰阻血瘀证的辨证标准。③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门诊病人。④知情同意,自觉受试。

1.3.2 病例排除标准 ①非酒精性脂肪肝。②合并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实体肿瘤以及局灶性脂肪肝不能排除再生结节、血管瘤或转移瘤者。③脂肪性肝炎(ALT 大于2倍正常值)。④合并其他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及肿瘤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过敏体质或对试验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⑦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⑧4周内曾使用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⑨长期服用其他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定的药物及综合治疗者。

1.3.3 病例剔除标准 ①试验开始后发现受试者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即本不应当进行随机化入组的病例。②在随机化之后没有记录任何数据。③未曾使用试验用药。④使用了禁用的药物以致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法判定的病例。

1.4 临床研究方法

1.4.1 治疗措施 药物均来源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中药房及西药房。

对照组:以解酒毒、清湿热、化痰活血为治法。用自拟解酒复肝方(葛花、枳椇子、垂盆草、黄芩、栀子、炒莱菔子、荷叶、焦山楂、泽泻、车前子、炒薏苡仁、柴胡、郁金、桃仁、丹参等)治疗,每日1剂,每剂煎成300ml,分早晚各150ml口服。

治疗组:易善复456mg,一日2次,口服。

2组在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严格忌酒;合理膳食结构,包括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在患者知情同意后,进行临床观察治疗,总疗程为2月,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判定。

1.4.2 观察方法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血脂、影像学等变化及不良反应。

1.4.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总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TG、ALT、AST、γ-GT全部恢复正常。B超检查肝脏回声恢复正常及肝脏体积回缩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肝功能除γ-GT仍轻度升高(<100单位)外,均恢复正常,B超检查重度变轻度;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有改善,B超由重度变中度或由中度变轻度;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肝功能、血脂及B超检查无改善。1.4.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两样本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 (n,%)

2.2 不良反应 治疗后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包括轻度酒精性肝损伤、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变。我国酒精性肝病发病率逐年增加。酒精性肝病防治的关键是如何能有效的逆转酒精性脂肪肝,防止其发展为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变。但对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缺乏有效药物,中医药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具有较大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酒精性脂肪肝属祖国医学“酒积”、“胁痛”、范畴。酒为熟谷之液,为一种特殊的湿热毒邪,长期大量嗜酒,可致酒毒伤肝,湿热蕴蒸,日久痰浊内生、血脉瘀阻,停于胁下而成本病。病机以酒毒伤肝,湿热内蕴,痰滞血瘀为主。治疗上以解酒毒、清湿热、化痰活血为法则。用自拟解酒复肝方(葛花、枳椇子、垂盆草、黄芩、栀子、炒莱菔子、荷叶、焦山楂、泽泻、车前子、炒薏仁、柴胡、郁金、桃仁、丹参等)治疗。方中葛花、枳椇子性味甘、平,均有解酒毒之功效,共为君药。垂盆草、黄芩、栀子、荷叶均能清解脾胃、肝胆湿热毒邪。炒莱菔子、焦山楂具有行气消食化积功效,莱菔子还有化痰、焦山楂还有活血祛瘀之功。炒薏苡仁、泽泻、车前子意在渗湿化浊,使痰湿得化,浊邪得祛。柴胡苦辛微寒,疏肝理气。郁金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解郁。桃仁、丹参活血祛瘀。诸药合用,肝的酒毒湿热得解,痰浊瘀血得除,肝体得健。

本研究选择酒精性脂肪肝80例,中医辨证属于酒毒湿热、痰阻血瘀证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其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解酒复肝方治疗,对照组给易善复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显示:解酒复肝方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西药易善复对照组(P<0.05),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解酒复肝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酒毒湿热、痰阻血瘀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胃肠病学,.2010,15(10):61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31.

猜你喜欢

酒精性脂肪肝血瘀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话说血瘀证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