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舒胶囊治疗稳定性心绞痛21例
2012-12-06张洪强
张洪强
(江苏省武进中医医院心内科,武进213161)
心绞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供血不足,导致心肌发生急剧、短暂的缺血和缺氧情况所致。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作性的胸骨后部疼痛以及心前区疼痛[1]。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供血能力与心肌需血量不符,从而导致心肌代谢由于供血不足而发生急剧、暂时性的缺血和缺氧情况,从而发生心绞痛[2]。本研究选取4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口服,观察其对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由我院急诊收住心内科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所规定的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3],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入选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益心舒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益心舒治疗组,男 12例,女 9例;年龄 51~81岁,平均年龄 66±6岁;病程3~6年。其中6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5例患者合并有高血脂。常规治疗组,男14例,女6例;年龄59~86岁,平均年龄65±6岁,病程3~7年。其中5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4
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4例患者合并有高血脂。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既往史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治疗组予硝酸异山梨酯10mg,4~6h静脉滴注,100mg拜阿司匹林,口服,每日一次,75mg
波立维,口服,每日一次,20mg辛伐他汀,口服,每晚一次。益心舒治疗组在上述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益心舒胶囊1.2g,每天3次,30天为1个疗程,经30天治疗后,用药期间观察2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程度、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治疗过程中硝酸异山梨酯的使用量、患者的心电图结果的变化及治疗中和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患者的心绞痛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的标准进行判定[3],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共三级级。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病时的疼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心绞痛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经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患者的心电图ST段在治疗后上升达到 0.5mv以上,但未恢复至正常,或者患者的倒置T波明显变浅,减少达到50%以上或者患者的平坦 T波恢复直立。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并且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基本相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对本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30天后益心舒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益心舒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见下表: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n,%)
2.2 2组心电图比较 益心舒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见下表:
表2 2组心电图比较 (n,%)
2.3 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益心舒治疗组治疗有效且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心内科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益心舒胶囊源于金代名医李杲所著《内外伤辨惑论》中的传世验方生脉散。主要由人参、丹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川芎以及山楂等七味中药组成。其中君药为人参和丹参,臣药为麦冬、黄芪以及川芎,味佐使为五味子和山楂,诸药合用可以起到益气补虚、活血化瘀以及养阴生津的作用。丹参可以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起到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抗氧化、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川芎可以扩张冠状动脉,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胶源分泌以及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胶原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灌注,缓解心绞痛;人参可以增加心肌肌力、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提高心肌缺氧耐受能力,具有抗心肌缺血、抗休克作用[4]。该药配伍应用能较好起效,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强心肌缺氧状态的耐受,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调节血脂,扩张冠脉、改善微循环,缓解冠心病心绞痛。
本实验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益心舒,可显著减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生次数及发作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另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1]徐蓉娟.内科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0.
[2]张文武.急诊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28(6):409.
[4]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