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痰活血方治疗中风先兆30例※
2012-12-06杨德富汤粉英于顾然王永生曹理璞陆海芬
杨德富 汤粉英 于顾然 王永生 曹理璞 陆海芬 李 辉
(1 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29;2 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南京210029)
汤粉英主任医师是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是首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带教老师。从事心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50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经验丰富,尤其对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益气化痰活血方是汤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中风先兆辨证多属气虚痰浊夹有瘀血,在临床方面多从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入手,治疗中风先兆。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笔者运用汤老师益气化痰活血方治疗中风先兆证60例,现小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病例均为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住院病人。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6~81岁(68.23±6.6岁)。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2组,治疗组(气虚血瘀痰阻)和对照组(其他任何证型)各30例。其中治疗组合并高血压病22例,高脂血症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心房纤颤3例,2型糖尿病8例;对照组合并高血压17例,高脂血症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心房纤颤3例,2型糖尿病6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1]。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气虚血瘀痰阻型:平素头晕头重,偏侧肢体麻木,动则加剧,劳累则易引发,形体肥胖,神疲,气短,心悸,失眠,舌质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或细涩。
1.3 排除标准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偏头痛、癫痫、周围神经炎、梅尼埃病、脑出血;伴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2组均常规予以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住院期间常规扩血管,降压,降血脂,降糖及改善微循环等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益气化痰活血方,药用:太子参、黄芪10~30g,白术10g,茯苓 15g,法半夏 10g,当归 10g,桃仁10g,红花 10g,泽泻10g,生山楂10g,决明子10g,荷叶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2组疗程均为6月。
1.5 观测指标 治疗前后统计2组症状积分,进行疗效分析,并且观察治疗1月、3月及6月末2组患者中风发生率。
1.6 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疗效百分数=(治疗前总分数一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总分数×100%。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为95%。显效:疗效百分数为 60%~94%。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59%。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2 结果
见表1、2。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 (n,%)
3 讨论
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变化及不良生活方式,发病率渐上升,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代谢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已被公认为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是发生完全性脑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反复的 TIA是脑卒中先兆和中风危险因素中最有典型指征、最易受到重视的独立高危因素。资料显示,国外TIA后第1个月卒中发生率4%,第1年为12%,随后5年内50%致残,死亡率高达60%;国内公认TIA发生后约1/3发展为脑中风,1/3继续发作,1/3自行缓解[4]。
《素问·调经论》言:“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微风当理解为中风先兆之意也。中风先兆临床多表现为发作性肢体麻木、无力或言语謇涩或头昏头晕外,多见四肢乏力、易疲劳、头昏、肢麻、形体肥胖,舌质紫暗。本病病因病机多为年老体衰,脾胃亏虚,运化不足,气虚血瘀,脾虚痰浊内生,痰瘀痹阻肢体脉络;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不足,气血亏虚,标实多为痰浊血瘀,故治疗上多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汤粉英主任根据此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入手治疗中风先兆,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法半夏、当归、桃仁、红花、泽泻、生山楂、决明子、荷叶为主。方中重用黄芪,配伍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升清;法半夏合白术、茯苓健脾化痰,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通络,泽泻利湿化浊,生山楂消食活血,决明子润肠通便,导邪外出,荷叶芳香升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还具备良好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能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吞噬细胞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及T淋巴细胞数量,可有效改善血管急慢性炎症状况,预防血栓形成[5]。方中泽泻、生山楂、决明子及荷叶现代医学研究有降血脂及辅助减压之作用。纵观全方,针对中风先兆多见之气虚血瘀证痰阻的根本病机,补虚泻实,长期服用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不留邪,泻不伤正,达到标本兼治,通过本人临床观察,运用本方治疗中风先兆,疗效满意。
[1]王新志,韩群英,陈贺华.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87-1059.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制定.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67.
[3]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
[4]蒋蕾,周建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中医综合干预防治概况[J].四川中医,2010,28(5):40-42.
[5]张文学.通脉舒络液治疗脑血栓形成 11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82,(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