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季少林之变派

2012-12-06本刊编辑部

少林与太极 2012年11期
关键词:技击少林

清康乾之间,少林技术漫衍于南北,为数百年所未有,不知者以为宗风所煽,流传斯盛。然一考其致此之由,实含有无穷之悲观。故宫禾黍,铜驼荆棘,鸡鸣戒旦,人怀敌忾同仇之心,击楫中流,士有披发为戎之惧。当其时,明社已乌,河山改色,神州陆沉,英雄堕泪,深山穷谷之中,不乏伤心故国之士,匿影禅关。时殷运甓,假少林之技术,鼓逋臣之血气,挥拳运掌,砺精砥神,变本加厉,绝技斯擅,溯寻派别,景仰无穷也。

少林之初创此法也,本无所谓技击术,不过与卫生之体育无异。顾以达摩师当日立法之意旨,实因伽蓝清静之地,趺跏久坐,易成疲顿,乃因时立制,以求裨补于一时。孰意其始也简,其后遂日增月盛,竟非初念所能及也。

夫吾国技击之术,原不始于六朝时代,周秦之间即有以此著称者,不过其时仅以剑术为重,而于拳足技击等法,传习甚寡。迨汉晋隋唐以来,此术乃日趋于盛。试读太史公游侠与汉书方伎等传,其时豪壮之士,以剑术名者,亦间有著闻。如巴郡任文公,命其家人日举百斤,环舍趋走,以练习手足之力。至唐时大历中,有昆仑奴磨勒者,能携极重铁椎,而跃逾崇垣十数重;后某巨僚以甲士五十人,围击于一院落中,更能以短匕首左右策应,瞥若惊鸿,疾同鹰隼,虽攒矢如雨,均莫能中;顷刻间,竟飞出极高垣墙以去。是唐时已有如斯身手之人,可见技击一术,至隋唐中盖臻极盛,而宋元以降,更代有传人。而达摩师之寥寥数手,虽师承递嬗,日渐趋于精微,实不得谓为此术之开山祖也。然不过在当时之技术显者,仅世间俗子庸夫,而方外之士,尚未闻以技击称也。

考斯术之源流派别,虽不谓为达摩师之创立,然自达摩师后,沙门之以技击术显者,遂不绝于时。如洪蕴禅师、觉远上人、一贯禅师、澄隐上人、独杖僧等,皆为此技之名家巨手。故自明代以来,凡谈技击者,遂有内家、外家之派别。何以谓之内家?即尘世间普通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出家是也。外家者,即沙门方外之谓,以示与内家有区别也。

内家之技术,极盛于隋唐,至宋元而稍衰,及明季乃一大振。试观历代史籍,其中方伎一门,多医卜、星象、测候、推步、遁甲、风角、谶纬、孤虚等事,而技击一门,鲜见著录。然足资人考证者,除二三私家文集外,仅稗官野史略有记载。然亦不过存十一于千百,求能穷源究委、深明派别者,真如麟角凤毛,不可多得。如《明史·方伎传》,只言葛乾孙,体貌魁梧,精于击刺,且娴医药。至吕元膺,则记其知运气之法。

张全一,名君宝,号三丰者,《明史》仅记其貌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能日行千里。又曰与其徒游武当山,创草庐而居之。明太祖闻其名,于洪武十四年,遣使觅访而不得。此等记载,缺略太甚。盖以三丰,绰号“张邋遢”,为明时技击术之泰斗。先居于宝鸡之金台观,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于少林师法练习最精,后遍游于川蜀、荆襄、沔汉间,其技更进,能融贯少林宗法,而着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

盖张本辽阳懿州人,至今燕、赵、齐、鲁间,虽数百年来,犹有奉其法若神明者。而《明史》仅言其授徒居武当山,既不言其所操何业何术,则张以何授徒,又以何术而为太祖所知,与遣使寻觅之故,皆不明载,洵《方伎传》中之一大缺点也。并有李东山者,与张同时,亦以技术显,为南派中之巨子,且精风角奇门、六壬推步之学,《明史》未有传。可见当时士大夫于此多不甚重视,此吾国技术之所以日就式微也。

自明室鼎革以后,逋臣遗老,既以伽蓝佛地为隐身之所,静极生动,自不能不于此精心研究,以为锻炼身心之计。以是而外家之技术,乃放一光明。此亦由于天时人事之相逼,非偶然也。唯其中主旨,较当时实有天渊之殊,即自强与搏人是也。盖以少林初时,不过谨守师法,足供健身自卫之用。至岁月既久,传布日广,贤者犹不失佛门慈悲本意,而桀骜不驯者,乃至恃术凌人,为世诟病。及明室故老剃度其间,遂极力挽救,倡衍宗风,又再重申戒约,谨择门徒,使奇技勇杰之夫,而识道德品格之重。于是,少林之积习,郁然丕变,此不可不谓非日进于善者。

唯自张氏全一,以俗子内家忽而传外家之衣钵,而又创明点穴之法,于是缁衣之徒,亦相率宗之,其他更无论矣。故少林家法,至张氏而一变。但张氏穴之术,先本得之于道家冯一元,实只三十六手,其中有软麻穴九,昏眩穴九,轻穴与重穴各九,合之为三十六按点手。然其点按而致死者,仅有九穴,即脑后(名脑海穴)、气门、耳根穴、气俞穴(即脑后脊骨第三节)、当门穴(又名血穴,即当胸正心口也)、命门穴(即腰脊骨由下数上第七节也)、肺海穴(即头颈后脊骨第七节也,与下命门穴谓之“上七下七,一点命毕”是也)、气海穴(即小腹两旁是也)、脐门穴(即肚脐是也)共为九穴。唯此中手法,有两指点、一指点、斫点、拍点、掌印点、膝盖撞点、手拐点等法,各有其用,非经亲授,不易于着力。又有血度流行时刻表,乃点按术之极要者。唯此须择人而授,否则恐不免有恃术误施之害耳。然张氏之点按术,虽为少林别开生面,究非佛门立法之本旨。可见天下事,凡创一术,立一法,其终极每有始念所未及知者,此作俑者之宜慎也。

自张氏点按术盛行后,凡南北技击巨子,无不视此为枕中之秘宝。未几有王一瓢者,为淮北大侠,尤精此术,于张三丰之三十六手中,更推阐而为一百零八手,与人身之百零八穴相印合。并于点按手外,创立擒拿术。其手法共二十五度,总括其要,为五字诀,一曰印,二曰擒,三曰侧,四曰紧,五曰切。印则以掌心力印之;擒则以五指擒之;侧则用掌缘侧而取之;紧则按准其要害,而加力以紧之;切如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其也。此种手法,非纸上空谈所能领会,故技术之贵亲炙演授耳。王氏之徒,以浙东、淮北为多,明末清初间,风动一时。此少林技术,由外家而参合内家之征。自道光、咸丰以来,内外两家,融会贯通,已无复内外之区分矣。

少林之拳式,以五拳为最著。一曰龙拳,二曰虎拳,三曰豹拳,四曰鹤拳,五曰蛇拳。此五拳者,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精而习之,不唯有龙行虎奔(此龙虎两字,即道家黄白烧丹术。所谓龙者,即太液之津;虎者,即流行之气也。《内八段锦》)之效,而且获却病延年之益。

综五拳之手法,共一百七十三手。依少林技击术工夫之次第,须于一切普通运气使力及各种马步手法等,俱习之娴熟,而后始可练习五拳术。至五拳之次第,以虎豹为先,蛇次之,鹤又次之,龙拳则最后。盖以龙拳之使运,全用气功为主,周身夭矫,如游龙之行空,所谓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然此非数年工夫,不易到此境界。

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授,谓少林自明季以后,已由释宗而与道术相参贯,即如五拳之气功,其中已十分之九系道家修养功夫,可谓释、道合并之征矣。

考五拳创始之旨趣,系取法乎汉之华佗氏,不过略为变通而已。顾华氏之术,名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而五拳师承其意,只将其鹿、猿、熊三者,改为龙、豹、蛇,而鸟之一术,仍袭其意,不过变鸟之虚称,而为鹤之实指。可见五拳之渊源,固有所本,不得谓为少林之特别开创也。

观达摩师之言曰: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以证悟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故体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怡,而后灵魂无拘滞脆弱之苦。

华佗氏之言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庄子曰: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也),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倘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则怡然汗出,身体轻便而思食。广陵吴普从之学,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可见两师之意,均为健强身体起见,故其言若合符节。迨流传既久,渐失其真,而内外家又互相杂糅参合,乃竟以是为搏人之技。降及元明时代,内家之术盛行,而南北两派中,又名家辈出,且各树一帜,以争雄长。虽术则因此日进于精微,而不肖之徒,遂挟此以为好勇决斗之具,故前清咸同间,凡娴此术者,无不广收门徒,到处标榜。不仅南北两派中之纷争最烈,即同一师法亦违弃其同派不争之旨,相与角拳靠手(凡有技术者之相争斗,谓之靠手),以求胜于一时。于是衣冠缙绅之士,遂视技击为一种卑劣鄙俗之术,各相戒勉,无意研求。故自咸同以降,此术遂等于广陵散,几绝迹于人间。

窃尝考求少林之历史,起点于达摩,变迁于金、元,至明末清初,乃为极盛世代。自此以降,数十年来,虽传衍日多,其间不无奇才异能之士,贯通内外,熔铸僧俗,作斯道之干城,传方外之绝学。但以谬种流传,半失庐山真面,而此术遂如江河之日下,岂不重可慨乎!

考少林之技术,虽自朱明鼎革以后,得故老遗烈,为之发挥光大,始克成一种完全无缺之术,然其日就式微,有一蹶而莫能振者,亦由于此。盖以少林为明室故老逋逃之渊薮,至满清康、乾间,已渐为人所闻知,试观少林寺之两次焚毁,僧徒死者数百人(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于此可窥测满清皇室之致憾少林者,已有戮及方外之意。故少林自经兹浩劫,而徒众遂散走于四方,各以其术为教授,其技击师法,因是一变。

其在大江南北者,以皖、浙为盛,技击之法,多宗张全一,专致力于神功呼吸之学,凡擎枪使棒等事,不甚练习,此少林之上乘法门也。其在岭南一派者,则以一贯禅师为宗,而崇尚腿击与超举之法,因粤人好以筋力跳跃为能事,于运使神化之微,颇不易于领悟,以是少林技击术,一至粤中,已如江至浔阳,九派斯分,此由于风土俗尚之不同,故所传亦因而互异也。

然以皖浙与粤中,试为比较,虽同出一宗,而各有其所尚,究其造诣之精粗而论,则皖浙派得其柔,粤中得其刚,如佛门之五祖六祖者然,五祖尚潜修,六祖则尚灵悟,而一实一虚,南北派乃各有师法之异,与此如出一辙也。

综之技击为术,并无刚柔之分,其入手之初,使刚者化而为柔,柔者化而为刚,及其至也,则何刚何柔?亦柔亦刚,所谓神明变化,不可方物,不可思议者也。

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亦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寺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击法,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丈寻以外,疾如鹰隼,令人不易防备。后年老,欲传其术,遂择子侄辈及戚友中之佳子弟,朝夕授之。

其门徒中,以麦姓与莫姓两人为最。麦、莫均顺德人,不知其名,蔡氏之术,麦莫两人各得其一长,而不能完全兼擅。此少林技术之所以支分派别,难于究诘也。少林五拳,蔡练习极精,至七十余岁时,犹日夕演练不稍辍。麦氏性醇厚,而体魄甚灵活,故蔡以五拳之秘诀授之。自是麦之拳法,遂为两粤冠。莫则身材短小而精悍,独得蔡之腿击与超跃术。后蔡殁数十年,麦莫两氏,各专心致志于师法,几有青出于蓝之势。唯两家虽师承于蔡,久之乃各自出其心裁,以达专精独造之域。后麦则移家肇庆,莫则往来于三水番禺之地,声誉日腾,徒众亦广,而麦莫两家,遂为粤东技击术之泰斗。至今百余年来,谈拳术者,犹啧啧称麦莫两家不置,亦可想见其盛也。

皖浙派之技术,以鄞邑与温衢等处盛。后有张松溪其人,操术尤精。先本少林派,嗣以游行津赣间,与西江派巨子熊氏遇。熊老无子,病逆旅中,张为之供给侍奉维谨。熊感之,尽传其技。张之术,乃大进。盖熊本内家巨子,少年业商于川陕间,至汉中,与一道士同行,甚相得,乃执贽为弟子。道士善导引吐纳术,能鼓气使全身如铁,虽以极重之石锤撞击之,毫不为苦;又精于印掌,人立丈寻外,可以掌心力击翻之。其技之神,真不可思议,张得其秘,遂称无敌焉。

据故老所传闻,得其术者三四人,一为叶吉美,一为王皋,一为季化南。吉美后授徒于南乡,弟子甚多。入其室者,为单思南、李咸九、笪象川诸人,一时递相授受,风动遐迩。至今谈技击术者,无不以松溪为得正法眼藏。唯松溪少年时,曾为某僧所困辱,某僧乃少林派中人,故松溪终身不谈少林术。其门徒亦仰承师意,恨少林如仇雠。此为少林派之反对者,亦附志于此,以明派别焉。

少林之棍法,本传于李氏,后与内家相参合,乃有折衷派起,倡为单双并用。如遇敌时,拨护则用双,点击则用单。此种棍法,表面而论之,似觉亦有可采取,不知此乃俗手下乘功夫,真不值名家巨子之一噱也。

夫棍之使运术,与剑击术甚相类,总在平时练之最精熟,有游龙夭矫、草蛇舒卷之妙,而后可以得心应手,御敌制胜。若论其法,总以单头为无上法门。单双并用,直是门外汉语。盖以棍之用力,全在虎口(即拇指与食指间是也)及食中等指之压力,而两手持棍之离合力(又名梭力),最为紧要;其次则在身法与步法之左右进退起落各法;又其次则在眼法。倘于此等紧要关键,不能操之精熟,则区区一棍之微,亦殊难于挟持也。至棍之神运各术,南北派中,亦各有专家,而双头棍法,则卑卑不足道。凡于少林五拳有功夫者,则棍法自在其中矣。

猜你喜欢

技击少林
历史发展视阈下当代中国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研究
少林小罗汉拳(十)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张少林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