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轮发电机组集电环温度过高原因分析及技改措施

2012-12-05向春见李友安

四川电力技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环面集电环油雾

向春见,顾 轩,李友安

(四川圣达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乐山 614900)

0 引言

大渡河沙湾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是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立轴半伞型结构的轴流转桨式机组,混凝土蜗壳,总装机容量为4×120 MW。机组定子额定电压为10.75 kV,定子额定电流为5 027 A,励磁额定电压为400 V,励磁额定电流为1 385 A。集电环正、负极各18个横截面尺寸为25 mm×32 mm的摩根NCC634碳刷。运行中经常出现集电环过热、碳刷打火等现象,1号发电机组曾出现过集电环正负极短路烧毁集电环和碳刷的事故。因此,为了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对集电环进行技改势在必行。

1 集电环碳刷过热的原因分析

1.1 碳刷的发热量计算

碳刷的发热量由4部分组成:碳刷自身电阻发热Q1、碳刷接触压降发热Q2、磨擦发热Q3、刷辫与碳刷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发热Q4。

碳刷自身电阻发热:Q1=I2R(I为流过碳刷的电流,R为碳刷电阻)

碳刷接触压降发热:Q2=I△U(△U为接触压降)

磨擦发热:Q3=Fv(F为碳刷压紧力,v为碳刷与集电环的相对运动速度)

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发热:Q4=I2r(I为流过碳刷的电流,r为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等效值)

碳刷总体发热量为:Q=Q1+Q2+Q3+Q4

1.2 集电环的发热量计算

集电环的发热由3部分组成:集电环自身电阻发热Q11、碳刷接触压降发热Q22、碳刷热传导热量Q33。

集电环的总体发热量为:Q'=Q11+Q22+Q33

在集电环发热总量中,集电环自身电阻发热Q11所占比例甚小,可以忽略;所以集电环的发热由碳刷的发热量决定,随着碳刷温度的整体变化,集电环温度随之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1.3 集电环碳刷过热的原因

1.3.1 集电环室通风不良

沙湾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集电环室闭塞,风道不畅。集电环室在-X方向开设了一个60 cm×80 cm的检修进入门,5个60 cm×22 cm的观察窗平均分布在四周。由于观察窗面积太小,且窗门皆在关闭状态,没有风扇等辅助散热设备,室内外空气流道狭小,空气流通不畅,集电环室内温度较高,严重影响集电环、碳刷散热。

1.3.2 接触电阻过大或分布不均产生的发热

集电环和碳刷是通过相互滑动接触导通励磁电流的,每个集电环上分布着18只碳刷,由于接触电阻的不同,电流分配的差异,会导致发热不均匀,其原因有:①碳刷与集电环表面接触电阻、碳刷与刷辫接触电阻、刷辫与刷架引线接触电阻过大,集电环与转子引线接触电阻过大。由于机组的振动,集电环与转子的引线固定螺栓,刷握固定螺栓容易松动,接触电阻变大。②碳刷压力不均或不符合要求,弹簧由于过热变软、老化失去弹性等原因。集电环环面不同心,也会造成碳刷压力不均。③个别碳刷材质不良、导电性能差。④集电环及刷架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碳粉。⑤油雾的影响。油雾对因碳刷磨损而产生的碳粉的吸附作用较大,容易产生油性碳粉污垢。有实验表明,在松散干燥的状态下,石墨碳粉的绝缘电阻可达到100 MΩ以上,但是在油雾作用下绝缘电阻迅速减小为零。

1.3.3 机械及摩擦等原因造成的过热

沙湾电站机组由于碳刷经常打火,进行了一些技改,主要是将正、负极碳刷数量增加一倍,即单极碳刷个数为36个。据东方电气集团的技术规范得知,沙湾电站选用碳刷的额定电流密度为10 A/cm2,碳刷的电流密度为

如果将碳刷数量增加一倍,则碳刷的实际电流密度减小为额定电流密度的一半,这将导致氧化膜无法形成,碳刷与集电环间是机械摩擦,会表现出碳刷磨损大、温度高的现象。技改后的运行情况证明,此种技改并没有解决碳刷温度高的问题,反而增加了碳刷和集电环的摩擦。

1.3.4 氧化膜无法形成

正常情况下,碳刷在集电环上运行时,在其接触面上形成一层均匀、适度、稳定的氧化膜,因为这层氧化膜的存在,改变了碳刷与集电环的接触特性,减少了摩擦,降低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影响氧化膜形成的原因:①温度过高。碳刷的氧化膜一般在70℃左右较易形成,沙湾电站个别碳刷温度高达120℃以上,氧化膜不易形成,无法起到润滑作用,碳刷磨损将加剧,导致温度继续升高,形成恶性循环。②冷却空气中有污染性杂质。由于碳刷摩擦大,碳粉多,且没有碳粉收集装置,大量的碳粉附着在集电环表面,会影响氧化膜的形成。③空气湿度太低或含氧量太低。碳刷表面氧化膜的形成需要空气中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即空气湿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氧化膜的形成主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作用而产生,当含氧量过低时也不利于氧化膜的形成。

2 改进方案

通过对沙湾电站水轮发电机组集电环、碳刷发热原因的分析,根据现有的不足,提出如下整改方案。

2.1 集电环的改造

集电环的改造包括:①加宽集电环宽度。现有集电环宽度为40 mm,将集电环宽度增加为80 mm。增大集电环的宽度可以提高集电环的散热性能,且有利于碳刷和刷握安装方式的改造。②改集电环环面为螺旋沟槽环面。现有集电环环面均为平面结构,容易导致碳刷表面形成微小的气膜,不利于碳刷和集电环环面的充分接触。集电环环面采用螺旋沟槽环面,增加了集电环环面和碳刷之间的透气性,有利于碳刷与集电环环面的充分接触。这种结构已经在三峡机组和葛洲坝增容机组上得到成功应用。③增加上下集电环的间距。现有集电环间距为55 mm,将集电环间距增加到100 mm。增加集电环间距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机组突然抬机和机组振动导致上下集电环之间短路,减小集电环环面烧蚀的概率。

2.2 合理配置碳刷数量

由于沙湾电站机组励磁电流长期运行在1 000 A左右,远小于额定励磁电流1 385 A,碳刷密度j=1 000/(18 ×25 ×32)=6.94 A/cm2,比正常值偏小,可能会影响氧化膜的形成,建议正负极各拔掉5个碳刷(由18支变为13支),此时碳刷密度j=1 000/(13 ×25 ×32)=9.615 A/cm2,接近额定电流密度 10 A/cm2。

2.3 减少发热源

集电环室除了集电环、碳刷会产生大量热量外,集电环室内还布置了两台吸排油雾泵,吸排油雾泵长期运行时,泵体温度可达60~70℃,有时甚至高达80℃,提高了集电环室内的温度,增加了散热难度。可将吸排油雾泵电机布置在集电环室外,减少室内的发热量。

2.4 改善通风条件

在集电环室四周增设通风窗口。沙湾电站机组在集电环室的-X方向布置有一个宽60 cm、高80 cm的检修进入门,集电环室四周平均分布有五个宽60 cm、高22 cm的观察窗口。可将5个观察窗口的高度都扩展到60 cm,同时可考虑安装风扇辅助散热,这将很好地改善集电环室内外的通风条件,提高散热能力。

2.5 安装碳粉收集系统

有实验表明碳粉在油雾的影响下,绝缘电阻可以由100 MΩ迅速降低到零。因此油性碳粉污垢是造成集电环室内各绝缘件绝缘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安装碳粉收集系统,及时带走碳粉,使之与油雾隔离,提高集电环以及碳刷之间的绝缘。

2.6 安装红外线测温系统

在集电环室内安装红外线测温系统,将信号接入监控系统,运行人员可随时监测机组集电环及每个碳刷温度的变化情况,能及时准确地找出温度异常的碳刷,消除缺陷。

3 沙湾电站集电环技改项目及结果分析

3.1 技改项目

根据沙湾水电站碳刷温度过高的原因,在年度检修过程中对集电环及碳刷进行了技改:①扩大集电环室通风窗口尺寸,通风窗口高度由原来的22 cm增加到60 cm,宽度不变;②集电环宽度由原来的4 cm增加到6 cm;③集电环返厂重新校圆打磨,表面更光滑;④使用质量更好的碳刷。

3.2 技改效果

技改后经过长期运行,集电环和碳刷的温度较技改前明显降低,见表1。

4 结语

发电机励磁碳刷及集电环发热现象运行中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发电机的安全运行。因此,对集电环和碳刷的监视、维护并及时处理其发生的故障和损伤,改善集电环运行环境,是保证发电机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所提出的改造方案中的集电环部分,在葛洲坝125 MW机组已有相似的改造应用,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表1 技改前后温度对比 单位:℃

[1]国家技术监督局.电炭材料及产品专用名词术语[M].北京:国家技术监督局出版,1997.

[2]张广溢,郭前岗.电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猜你喜欢

环面集电环油雾
双锥面包络环面蜗杆铣磨一体化加工方法研究
汽轮发电机集电环机械设计计算
汽轮发电机集电环运行状态的评估方法
80MW卧式同步变频电动机集电环设计
旋杯式静电涂油机油斑缺陷及油雾逸散治理
同步电动机转子集电环套筒绝缘结构的改进
喷射型油雾润滑与传统油雾润滑的应用对比
模块化多焦点式和环面聚焦式菲涅尔透镜的设计及光学性能分析
机泵群油雾润滑技术在常压装置上的应用
复环面情形的Suita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