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2012-12-05赖玉兰
赖玉兰
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以慢性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目前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上以降血糖为基础辅以饮食、运动治疗,但若不能控制血糖至稳定范围,易引起严重并发症[1]。因此,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院后长期坚持执行,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本文观察了本院120例糖尿病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诊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1.62±11.94)岁,平均病程(7.65±3.21)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1例,高中大专48例,大学以上21例。糖尿病类型:I型21例,II型99例;其中29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1.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体重指数、血压及糖化Hb的变化。
1.3 个体化护理方案 首先制定个人档案,包括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血糖水平等基本情况,根据患者病情、认知能力、文化水平及经济情况等,制定方案,采取手把手一对一健康教育,让其了解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及预后,使患者熟悉掌握降血糖药物的服用次数和量,并以简单的书面形式将饮食计划、血糖监测方法、适宜的运动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每月两次上门护理。饮食和运动护理:向患者讲述饮食控制的必要性,根据患者体重、血压、血脂、并发症等情况制定合理的食谱并长期坚持,合理分配糖类、脂肪和蛋白的营养摄入,少食多餐、低热量饮食,控制总能力的摄入[2],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营养平衡,禁烟禁酒。制定符合患者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运动时间,注意勿过度运动,要循序渐进,定时定量,可进行太极、慢跑甚至步行等简单运动。指导患者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症状,如恶性呕吐、血压升高、其他器官感染及反复感冒等,若出现症状应立刻回院就诊并及时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两组间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个体化护理前、后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变化 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观察结果表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体重指数、血压及糖化Hb等均较个体化护理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个体化护理前、后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变化(±s)
表1 个体化护理前、后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变化(±s)
2.2 个体化护理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个体化护理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低,原有并发症患者未加重或出现新的并发症,新发并发症病例中仅1例出现低血糖反应和1例出现酮症酸中毒。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糖尿病有较高的发病率,而除需降血糖系统治疗外,个体化的护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维持尤为重要,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笔者所在医院开展个体化护理,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饮食控制、适量的运动、监测血糖和注意并发症等,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与本研究的预期目的相符,本研究发现,对120例糖尿病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体重指数、血压及糖化Hb等均较个体化护理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开展个体化护理时,应注意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3]。对于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个体化护理也应该有针对性。有酮症酸中度的患者,需在评估脱水情况后再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在使用胰岛素降血糖时需注意用量、注射方式、注射时间等,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对高渗性昏迷患者,注意预防感染,预防座疮,清洁口腔,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意识、血糖、血压、心率、体温、进入量及瞳孔反应等。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感觉异常如麻木、起水泡、红肿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时应该高度怀疑糖尿病足,要注意保暖,涂以红霉素或百多邦类抗生素预防感染[4-5]。当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四肢软弱无力等症状时要考虑出现了低血糖反应,及时补充糖类。
综上所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1]吴熹,许敏昭.三黄汤中药泡足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8A):2005-2006.
[2]林萍.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70-173.
[3]罗少莊,邱翠竹,朱倩华,等.糖尿病患者遵医情况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1900-1901.
[4]俞玲玲.22例老年天疱疮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45-246.
[5]郑文君.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