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应用循证护理的体会

2012-12-05袁晓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盆腔炎药液灌肠

袁晓燕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妇产科,江阴214400)

循证医学 (Evig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实行护理过程中,先明确寻找护理科研结论与临床相关经验以及患者自身的愿望,并且将以上因素结合进而确定护理方法及决策的过程[1]。在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们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并且采取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142例,年龄28~42岁,均有不同程度慢性下腹痛、性交痛、白带增多、乏力等症状,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7年。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依据 《妇产科学》中的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2]。将142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71例,循证护理组平均年龄32.24±4.51岁,病程3.27±1.52年,常规护理组平均年龄33.22±4.96岁,病程3.31±1.5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取红藤、黄柏、黄芩、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鸭拓草各20~30g,将中药熬汁100ml~150ml左右,温度以37~42℃之间,保留灌肠,1次/日。15d为1疗程。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组 采取常规护理,术前要求患者排便,取左侧卧位,插管深度10~15cm,药液滴速为60滴/分,保留灌肠结束后嘱患者休息。

1.3.2 循证护理组 采取循证护理方法①确定循证护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多年的护理经验及慢性盆腔炎患者保留灌肠中的护理特点,我们重点提出5个护理问题:灌肠器的选择、患者体位的选择、插管的深度、药液滴速、药液的温度。②循证护理支持,文献检索。将以上提出问题在Cochrane图书馆、循证医学评价、临床证据、美国国立指南库、英国指南库、加拿大指南库等网站进行相关文献检索。③护理计划制定。将检索到的文献由妇产科主管护师及以上级别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知识及经验选择有价值的文献,进行有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的评价,然后根据慢性盆腔炎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出护理计划。④护理计划的实施。针对提出的问题及护理实际所需,循证护理具体实施如下:灌肠器选取一次性输液器接一次性吸痰管,因为吸痰管比较细,对肠管刺激性较小。体位一般选择胸膝卧位,有助于药液进入肠管深部,如为老年患者采取胸膝卧位无法长时间保持体位,可采取左侧卧位的基础上抬高臀部10~15cm为宜。插管深度以25~30cm为宜。滴速保持在30~60滴/min。在灌肠前用肛门温度计测得肛温,药液温度以高于肛温1℃~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平均保留灌肠时间、药液损失量,治疗前及治疗后腹痛缓解情况。腹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价,疼痛程度从0分~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严重疼痛。

1.4 疗效评定 治疗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痊愈:患者下腹痛、腰骶部疼痛感消失,白带检查正常,妇科检查各项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变化程度≥95%。显效:患者下腹痛、腰骶部疼痛感较治疗前明显缓解,白带检查基本恢复正常,妇科检查阳性体征明显减轻,<95%,变化程度≥70%。好转:患者患者下腹痛、腰骶部疼痛感稍有缓解,白带检查稍有改善,妇科检查各项阳性体征减轻程度情况稍有好转,<70%,变化程度≥30%。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或变化程度<30%,或病情加重。治愈+显效=总有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循证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药保留时间久,药液损失量少,治疗7d时VAS评分明显低,两组在药液保留时间、药液损失量及治疗7d时VAS评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保留灌肠循证护理效果比较 循证护理组治疗护理总有效率71.83%,常规护理组为49.30%,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保留灌肠循证护理效果比较 [n(%)]

3 讨论

循证护理最早是在1991年由学者Guyatt提出的,其核心就是审慎的、明确的应用统计证据,对病人进行医疗决策。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传统护理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及学到的知识对患者进行护理,其护理方法单一,局限性极为明显。循证护理主要是从提出需求、理论、循环三个阶段来解决护理问题,对患者实施最合适的护理。

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时,灌肠药液在直肠内保留时间长短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传统灌肠时采用灌肠筒,并且插入肛管内深度一般是在10~15cm,药液输入滴速也较快,由于灌肠筒和药液的刺激,患者药液在肠管内保留时间有限,成为影响治疗效果因素之一。循证护理重点对灌肠器的选择、患者体位的选择、插管的深度、药液滴速、药液的温度进行循证检索,找出合理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解决问题。灌肠器选择较细的吸痰管,体位为胸膝卧位,插管深度为20~30cm,药液滴速控制在30~60滴/min,药液温度以稍高于肛温为宜,通过以上护理要点的控制,减轻了灌肠器及药液对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刺激,减少了药液的外漏,增加了药液在肠管内的保留时间[3],达到了较好效果。从本文观察的结果看,循证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明显效果更好,显示循证护理的优势。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时采取循证护理方法能明显较常规护理方法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1]黄丹 .我国循证护理的研究发展现状[J].哈尔滨医学,2010,30(3):61~63.

[2]乐杰 .妇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834.

[3]赖道丽,刘丽艳,向平 .循证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保留灌肠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4):274~276.

猜你喜欢

盆腔炎药液灌肠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治斑秃
治慢性支气管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48例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慢性盆腔炎与女性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探析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