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B超筛查3796例健康体检者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12-12-04梁锡阳
梁锡阳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不断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摄入高脂肪、高能量的增加,加之饮酒和少活动,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资料结果显示,脂肪肝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常合并存在,相互影响,加重患者病情[1-3]。因此,目前如何防治脂肪肝已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B超检查具有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无创性等特点,已成为诊断和监测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2008年4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健康体检的3796例石碣城镇居民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8年4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健康检查的石碣城镇居民,包括机关干部、职员、教师、离退休人员、农民共3796例,其中男性2040例,女性1756例,年龄23~83岁。
1.2 方法 所有检查对象均进行全面体检,包括:(1)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既往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2)人体学指标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重指数(BMI);(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使用日本生产的OLYPAMUS 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腹部B超检查:采用西门子SONOLINE G20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2.8~5.0 MHz。
1.3 诊断标准 根据B超诊断脂肪肝的标准进行诊断:(1)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和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5)肝右叶包膜及横膈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备上述第(1)项及第(2)~(5)项中1项以上者诊断为脂肪肝[4]。超声脂肪肝分度依据2002年10月南京会议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1)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肝回声增强,后方无衰减,肝内血管结构清晰;(2)中度脂肪肝: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远场回声衰减1/3~1/2,肝内血管结构模糊;(3)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密集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显著衰减>1/2,肝内血管结构不清,无法辨认[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检验。以脂肪肝发生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脂肪肝患病率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根据脂肪肝诊断标准,3796例体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患者733例,检出率19.31%。其中男性脂肪肝患者495人(67.53%),女性脂肪肝患者238人(32.47%),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高于女性(=4.97,P<0.05)。40岁以上人群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6.82,P<0.05)。在40岁以上人群组中又以男性40~59岁年龄组居多。见表1。
2.2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各指标比较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的BMI、饮酒、DBP、FBG、TG、HDL-C、ALT 7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吸烟、TG、HDL-C、FBG及ALT 6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是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和因素引起的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多采用B超进行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B超检查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程度,而且具有简便、迅速、无创伤、无痛苦、无放射损伤以及可以近期内多次反复检查等特点,是指导预防、治疗及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手段。
表1 不同性别、年龄脂肪肝患病率比较
表2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各指标比较
续表
表3 影响脂肪肝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3.1 B超诊断脂肪肝的价值 B超诊断脂肪肝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尚缺乏明确诊断标准。有研究认为,当肝组织中脂肪沉积含量≥30%时,B超即完全可以检出脂肪肝,而当肝组织脂肪含量≥50%时,B超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可达90%,准确率达85%~97%[6]。近来趋于把脂肪肝B超影像特征标准量化,经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的轻中重程度。目前B超检查已成为诊断脂肪肝和监测其发展的最合适的检查方法,并在流行病学调查人群脂肪肝发病率中广泛应用。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体型肥胖者其B超的声像图衰减,可能会有假阳性结果出现;B超仅能大致判断脂肪肝的轻中重程度,而对局灶性脂肪肝的判断,容易与肝血管瘤和肝癌等结节性病变相混淆。因此,在检查操作时特别应注意多角度、不同方向扫查,以观察肝脏远近回声光点的强弱变化;要注意仪器各种旋钮的调节,以免造成人为的脂肪肝的假象;根据不同频率时观察的图像特点,注意探头频率的选择;还要注意耦合剂的使用情况、探头与皮肤的接触情况及被检查腹部脂肪情况,尽量减少诊断偏差。
3.2 脂肪肝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有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人群,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7-9]。本组调查结果也显示,男性脂肪肝总患病率为24.3%,明显高于女性(13.6%),与文献资料报道一致。推测可能与男性饮食、工作环境及嗜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脂肪肝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机能大部分器官功能出现衰退,包括肝脏的脂类代谢功能也会逐渐减退,患脂肪肝的危险随之增加。本组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6.82,P<0.05)。提示脂肪肝与年龄存在密切关系,随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增高,但本组结果中,低年龄组<30岁的患病率也不容忽视,高达9.3%,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患脂肪肝的风险也有所增加,有年轻化的趋向。
3.3 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的BMI、饮酒、DBP、FBG、TG、HDL-C、ALT 7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了脂肪肝是多种代谢紊乱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与以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相符。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吸烟、TG、HDL-C、FBG及ALT 6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是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具有上述指标异常的人群脂肪肝发病危险性增加。因此对脂肪肝人群防治应以吸烟、肥胖、糖脂代谢功能紊乱人群为重点,加强对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综合防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的变化,这对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Clark JM,Diehl AM.Defin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J].Gastroenterology,2003,124(5):248-250.
[2]Pagano C,Soardo G,Pilon C,et al.Increased serum resistin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s related to liver disease severity and not to insulin resistanc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3):1081-1086.
[3]文宗萍.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32-33.
[4]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2.
[5]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2.
[6]冯丽,赵慧.112例脂肪肝超声诊断与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6,33(16):82.
[7]李洁平,李俊娥,王惠梅.182O位在职干部脂肪肝患病情况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5):79-80.
[8]范建高,朱军,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88.
[9]周风春,邓传福,张晓玲,等.4715例健康体检脂肪肝检出率统计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l0(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