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中西边界: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意境之美— —评宓月新著《明天的背后》

2012-12-02

散文诗世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散文诗感性理性

孙 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宓月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作品,她的文字指向了社会、人生、哲学、历史、美学等范围,几乎没有怎样的日常可以逃过她敏锐的心灵。在出版了具有铺垫性的散文诗集《夜雨潇潇》《人在他乡》之后、宓月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一江春水》、诗集《早春二月》等,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外散文诗领域的重要地位,而《明天的背后》就是这样一本记录着灵魂歌唱的力作。宓月开门见山的引介“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其作品的美学乐趣就在这种空间的游移和灵魂的召唤中,逐渐牵引出散文诗这个特殊领域的生成法则。该书共遴选了作者2007至2011年间创作的散文诗九十多章。其中不乏地理游记、爱情、亲情的主题。

其作品既有女性的细腻温润,又有理性脉搏的跳动,正如编辑推荐所言能让许多灵魂在喧嚣中宁静。宓月的散文诗作品,跨越了中西边界和传统的思维模式, 将感性和理性创造性的融合进意境的打造之中, 对当代散文诗作整体观照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的艺术存在方式是诗性的,它们总是基于最日常的生活,却生发出最超脱的情感。如同今天宓月的诗作散落在民间,自成系统却又沁人心脾。

《长白山》中那白了头的老者是诗人对山的假设:

“长白山,分明是一个不老的老人!”就是在引入的假定观念中赋予了长白山这个人物以可能的思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建立了虚构所产生的真实幻象。裂变与挤压的阵痛,冰与火的一次次交织突袭,太多的沧海桑田经历,最后仿佛都消失在现实当中,因为老人只选择宽容和慈祥。在此之前作者一直在回顾老人的故事,从仰望着老者,到相信老人用洁白恒久了一种美好愿景,作者把对睿智的长者敬畏和热爱转化为现实。这时的叙述对象和叙述者的过去与现在之间出现转换的距离,于不知不觉之中造就了时态的空白点,这样,空白就以悬念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余地,意境由此生发。“也曾掠过金戈铁马,也曾燃起烽火狼烟,可谁能够撼动一个经历了千锤百炼的巨人?”散文诗语言形式的必要性,趋向于使这种理性的力量难以辨认,最终在情感和理性的对抗中,抽取散文诗得以升华的本质,因为“白,是一种境界。与年龄无关,与岁月无关。”作者以隐匿的方式重建了散文诗的精神结构,实现对情感真实的坚守和对理性意志的保证。作者对长白山的感性之爱能够在一种意境的营造中达到理性的唤醒,“我无法拒绝这浓墨重彩渲染的世界,可我不会放弃追索生命最后的纯净——”将客体融合在主体之中,让主体融解在客体里。

在宓月的一首散文诗中她写道:

不是月光下那一朵孤寂的冷艳。

奔向朝阳的,是青春的跃动,梦的追索。

没有金碧辉煌,没有炫目迷离的灯光。

天地、自然,便是生命最好的舞台。

且翩跹,且歌唱,且张扬个性中的豪情。只要有阳光,有青春和梦想,跟随心灵的旋律,纵然是冷色调的背景,一样能旋舞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愿此生化作翩舞的蝶,将那沉重的负累都放下。

茫茫尘世,不过是一个寄身之处,何不用每一个唯美瞬间,来抒写一生的最爱……

——《蝶舞》

这首诗的开头“月光下那一朵孤寂的冷艳”凝聚着作者的感性的思考,青春的跃动,梦的追索承接着诗人进入生活的思绪,它依照不同的理性诉求施加在意象之上,翩跹,歌唱,那张扬个性中的豪情留给人意境的感知,更需要读者的误读、想象和体验。从深层来看,感性和理性的同源性就在于所呈现的意境,两者并不相互排斥。中国是抒情文学生长的沃土,抒情文学批评的中心范畴是意象、意境。从古至今的抒情文学中也一直延续着“意境”这一名词。有人说抒情文学中缺少理性,而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的道,正是在意境的虚实统一中得以表现。

《“5·12”汶川大地震》《人在他乡》《那条童年的小河》《妈妈的小女孩》《永远的父亲》……宓月的诗作蕴涵着凝重的人生体验,这些体验包含了诗人真实的不加雕琢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思考,正如其本人一样对虚假的感情充满反感,在物欲主义之中“笨拙”地保持本真。诗人主观与客观审美融合使散文诗的意境具有超强的艺术震撼力与凝聚力。

从散文与诗歌的对立走向体裁的“荒谬”组合再到理所当然,在无法想象面前要经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和成功的经验尝试。宓月沿袭了前辈的关于艺术的民主,取消了那些原则的局限和彼此的不相容,将散文赋予诗的节奏,在中西话语的双重维度上,实现表达的超越,在有限的系统中创造无限的可能的艺术空间。这种观念本身,就大大促进了散文诗的自我认同和结构性社会认可及其价值、身份的构建。如果说宓月是逃离西方的艺术话语并在观念的接受中创立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人,这应该不足为奇,这种创造是从《谒元好问墓》《黑洞》《失忆的城市》《珠穆朗玛,太阳的骄子》等抽离出的最普遍的根源,燃烧在一幅幅平常的画面上最炽热沸腾的情感,干净而又透明。可以说,宓月的散文诗具有彻底的创新性,这赋予了她的作品一种不可比拟的价值,她在否定的意义上建立散文诗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联。如果把这种独创放置在中国文学建构的艺术空间中考察,历史会默许其“经典”的所作所为。

《明天的背后》清晰地显示了宓月立足于散文诗领域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深刻透视,她将创新和传统相结合,在理性的抽象和情感经验的具体性之间游刃有余,这尤其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意志的自由和知识分子的良知。也许这个时代对散文诗来说是悲哀的,那么散文诗该如何面对世界以及采取怎样的立场,无疑都是今天的理论界值得深思的问题,幸运的是在宓月的诗作中我们找到了得以慰藉的力量。

猜你喜欢

散文诗感性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欲望膨胀
散文诗八骏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感性理性不拔河
散文诗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