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12-01韩树明
韩树明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太仓 215411)
基于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韩树明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太仓 215411)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德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基于德国的“双元制”的教育模式,采用德国职业资格认定的技术标准及评价体系,实施了“工学交替”的教学运行模式,收到了持续提升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效。
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保持学校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更是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背景,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驱动、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德国工商行会职业资格标准的评价体系为准则的课程教学范式,并通过实施“工学交替”教学运行举措,实现了由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向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运用的转变,形成了自身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范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两类性质的培训,一元是职业学校的课堂,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学生在其中接受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学校与企业的教学不仅在时间上要相互协调,而且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上也要相互补充。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布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定了国家课程标准,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要求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个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
德国及欧盟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评价采用以职业能力为基准的相互认可的标准,严格执行统一、规范的考试制度,注重培养灵活、宽泛的职业能力,其能力要求反映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和课程中。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如图1所示),其中,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及教师进行,而外部评价则由外部专家(由雇主联合会、工会、行业优秀人员的代表组成)担任。由德国工商联合会(IHK)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考试、监考、评分及颁发证书,保证考试的客观性与独立性。考试由笔试、操作、口试三部分组成,记录现实的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完成状况,考核和评价包括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及应变能力以及关注经济、社会、生态、法律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和与考官交流的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
“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尽管“双元制”是世界著名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但由于制度、文化等诸多差异,在引进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应进行借鉴与创新。2007年6月,由太仓市人民政府、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AHK—上海)、在华德资企业、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了“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简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学院依托“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成功吸收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并运用到学院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德国职业教育架构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对各类课程的学业结果进行评价和认证,重点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德国工商行业上海办事处、德资企业、学院三方共同确定,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评价由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组织实施,按德国行业技能标准进行考核,实行教考分离。
图1 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图
学生在入学初期,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接受德资企业的挑选后,与德资企业签约,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具备了企业员工和学院学生的 “双重身份”,企业和学院成为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扮演了主导角色,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在三年职业教育过程中,第一学年采用半天在学院课堂教学、半天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行,并利用寒暑假到已签约德资企业进行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学院的“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和德资企业两个场所交叉轮换分阶段进行教学,每学期初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接受“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职业培训,而后到相关德资企业中进行技能训练,然后回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学习一段时间,再到相关德资企业中进行技能训练,寒暑假学生不休息。在企业技能训练阶段,学生作为“企业人”必须认真遵守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岗位职责,服从企业管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在企业技能训练与在学校和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学习、训练的时间之比约为3∶2,突出“双元制”模式中技能培养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这种循环轮换的教学范式,使工学交替真正呈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成为职业教育有效的教育模式。表1所示为200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安排。
从2007年成立“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后,已经连续招生4届,按照“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的机电类专业学生为400人,占总数的42.67%。
表1 200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安排表
融入德国工商行会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参照德国工商行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将培养的各个环节按照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一体化的目标进行设计和优化整合,改革以知识点为主的学科型课程,构建职业素质、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三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塑造思想品德素质(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及生活在社会上所需要的行为能力——社会能力;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塑造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能力;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塑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专业能力。
在职业技能教育课程中推行“双证书”和“课证融合”制度,将德国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通过研学德国相应专业工种的教学大纲,剖析其内涵,将职业技能培养过程细化、分解为多个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学院、德国工商行会和德资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计划,并保证得以实现。表2所示为对应德国工商行会机电一体化技工的职业技能标准形成的课程体系。
表2 “机电一体化技工”职业技能课程表
在职业技能课程中所有的技能训练项目均来自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典型实践项目,在德国培训专家的指导下,分别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及德资企业加以实施,其课程(学习领域)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排序设计教学情境,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于教学过程之中,形成“做学教”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毕业考试、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养链条。通过考取德国工商行会颁发的AHK职业资格证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相应地提升专业职业能力,做到既能完成课业,得到学历证书,又能获得欧盟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合”。
基于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确立
改革学生的课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中德工程训练中心”设有教学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用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交流。教学委员会负责教学计划的编制、培养过程的监督与培养质量的跟踪反馈;考试委员会(由对等数额的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人员、德资企业代表及1名学院教师组成)负责德国职业资格毕业考试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考核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工作。具体分工为:学院负责对教师工作质量、态度、理论教学的考核和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德资企业负责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教师技能水平的考核;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采取德国职业技术工种的试卷和评审标准,实施德国工商行会AHK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毕业考试工作。可以机电一体化技工毕业考试1的实训项目“小型标准件电控输送工作台”为例,对项目的考核进行分析,具体评价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小型标准件电控输送工作台”评分表
从表3的项目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学生课业评价的内容既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也要有对学生行业内通用能力等标准要求的考核,以此对学生掌握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做出公正、科学规范的测量和评价,形成包括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由企业和学校承担教学、行业协会负责考证的制度,即教学与考证分离的制度,可以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提高评估的信度与效度。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有效的学习形式,是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本质与精髓,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德资企业密集的区域优势,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并加以创新,以“中德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遵照德国工商行会的职业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和考试规范组织教学,在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组织的“机械模具工”和“机电一体化技工”毕业考试1(理论考试时间为3小时,实践操作考试为6小时)和毕业考试2(理论考试时间为6小时,实践操作考试为30小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7级的100名学生均独立完成了工艺设计、机械加工、情境对话、装配、调试的全部考核项目,通过率为100%,得到了德国工商行会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高度赞许。2010年7月,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David Mcallister先生率70人的代表团参加了学生的毕业典礼,毕业生全部在德企中找到了工作,成为在华德企中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际的有效“融合”和“对接”,而建立规范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更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基于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流程、方案及方法已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赞许和肯定,为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及人才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1]邓泽民.美、德、澳三国职业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袁秀英.实现高职教育“课证融合”需把握的八大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韩树明(1967—),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与机械工程。
G712
A
1672-5727(2012)07-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