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2-12-01李敏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9期
关键词:外贸课程体系岗位

李敏

(北京吉利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2202)

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李敏

(北京吉利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2202)

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出发,阐述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和路线,并以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探讨了科学构筑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

高职;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

由于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面临“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了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组,以“就业导向教育模式”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其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的“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模式,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彻底转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道德教育与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课程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并尽早让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注重课证结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应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适应性岗位主要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企业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代员等。这些岗位国家都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有的必须持证上岗,其余岗位国家也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外贸工作岗位为单元,实行“课证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注重结合学生的修学动机 进入我校就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修读动机各自不同。有的希望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从事企业经营或商业活动做好准备;有的怀有自主创业的梦想,希望通过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实现事业的发展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而有的则基于对北京的向往,希望毕业后能在北京落地生根;还有的学生则是以此为跳板,希望能进一步学习深造,以后能升本或考研。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从北京市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更多的指导。

注重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 美国将职业视为一种生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为此,美国开设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美国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包括介绍工作世界的一般情况、具体职业的情况、职业选择及就业准备、推销自己的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非常具体、翔实,可操作性强。但在我校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只是在毕业前夕开展两次有关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无法帮助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许多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无所适从。因此,在此次课程体系改革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开设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

留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上应采用弹性化设计,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形式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质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部分学生实现 “专升本”的愿望或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及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显性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隐性课程的要求,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效衔接。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组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团队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高素质的改革团队。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之初,应由专业负责人通过各种资源和渠道,综合考评,确定团队成员。团队的组建原则是:(1)团队成员在6~8名之间;(2)成员中一定要有两名以上在企业从业的专业人员;(3)成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应当合理,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4)成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能够完成各项调研任务。

发挥学生的教改主体作用,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 为发挥学生改革主体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心声,使培养目标的设定、开设课程的选择、开设课程时间的确定、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考核方式的选取等改革成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符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找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

进行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与岗位职责 就业导向即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要明确社会中针对外贸人才的岗位有哪些,其岗位职责是什么,有什么任职要求。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因此,课题组应利用各种不同的渠道,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如:(1)查阅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职业分类目录及职业标准,了解有关国际商务人员相关的职业描述。(2)走访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机构,针对这些企业和政府机构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人才要求进行交流。(3)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搜索当前贸易人才招聘岗位,了解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

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市场调研确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职责,以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对外贸业务员的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进行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以此确定课程。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参与者应包括行业企业实践专家、教学研究人员、职业考证从业人员、具有本专业实践经历的其他院校教师、课题组全体成员。

归纳总结,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一系列调研与活动,结合学校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分制的相关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制定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名单,制定教学计划;(3)撰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

召开专家评审会,审核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完成之后,应召开评审会,参加评审会的成员包括实践专家、其他院校教师、本校教务处(科)室相关工作人员、全体课题组成员。评审会成员应对所开课程的科学性、衔接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同时,审核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互补性,并对教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探究,提出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应广泛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并不断进行完善,最终形成科学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本专业改革采用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方法”构建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其构建过程是: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学习领域等步骤,最终确定具体岗位或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完成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岗位群 从智联网招聘的岗位来看,具体有以下六个方向:商务助理、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外贸主管/外贸经理。由于高职毕业生去向多为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项目组调研了智联招聘上26个城市对外贸岗位的需求状况,发现外贸业务员是当前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因此,确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外贸业务员岗位为主,其他报关、货代、单证等岗位为辅。

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 项目组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和智联网网络调研、报纸调研等方式,随机调查了多家招聘外贸业务员的企业,发现企业在招聘外贸业务员时,主要的岗位职责之一就是熟悉外贸流程,能完成相关外贸业务的操作,因此,任何一家企业对此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外贸员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1)收集市场信息,拓展海外市场,开发、维护国外客户;(2)主导进出口订单的洽谈与签约;(3)进出口订单处理,保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4)制作相应的单据,完成货款收付;(5)负责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工作,迅速处理客户投诉,维护、跟踪和管理现有客户。除了上述相关的任职要求以外,应聘企业还对外贸业务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相关要求,对责任心、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的方向,决定着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决定着学生的市场定位。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本专业培养目标如下: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国际货物贸易基本业务规律、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时可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和必要的岗位资格证书,能胜任国内外贸业务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毕业去向:到相关外经贸部门、三资企业、货代公司及一般工贸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业务跟单员、报关报检员、货代员等相关工作。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项目组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结合企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的力量,同时,以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为主线,确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对应表。

选修课设定 专业选修课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进行合理开发,以期实现课程与岗位专业能力要求“零距离”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后,可获得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课程授课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对学生因材施教,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本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原则是:(1)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注重开设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内贸工作的课程;(2)强调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开设相关创业类课程;(3)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开设相关外贸类拓展课程。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对应表

教学计划编制 最后根据学校的学分制要求编制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编制原则是:(1)同时,按照职业发展阶段确定每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和相应的顺序;(2)注重不同学期课时量的合理搭配;(3)注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合理配比;(4)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修课选择空间。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1-74.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16.

[3]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23.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23.

[5]黄崇本.论高职教育岗位课程模式的创建[J].职教论坛,2007(12).

[6]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OL].(2007-06-04).[2011-10-30].http://221. 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134 11&cata_id=N124.

[7]秦殿军.高职院校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OL].(2007-12-3).[2011-10-30]. 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14400&cata_id=N124.

李敏(1978—),女,经济学硕士,北京吉利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高等教育。

G712

A

1672-5727(2012)09-0065-02

猜你喜欢

外贸课程体系岗位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