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话语表达

2012-11-30崔婷王莹莹

青年文学家 2012年28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话语权

崔婷 王莹莹

摘 要: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揭示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基础上,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阶级、文化等歧视问题,将构建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及女性社会身份作为黑人女作家创作的话语表达中心,使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进入一个崭新的自我发现及自我实现阶段。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身份认同;话语权

作者简介:

崔婷,女(1981—),吉林动画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王莹莹,女(1983—),吉林动画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9—79—03

美国黑人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到18世纪末期的奴隶制时代。1619年,欧洲殖民者第一次从非洲贩卖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由此作为边缘文化的延续和少数族裔体系代言的黑人文学初露端倪。到南北战争时期再到20世纪70、80年代,黑人文学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进程中,无论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还是从主题、结构、叙事方法等方面经历了由前期的原始性、自然性、初级性到后期的自觉性和高级性的过渡发展。直至20世纪中期,美国黑人文学的主体表达由以男性文学为主转变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其并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边缘化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已迈进主流。18世纪黑人女奴诗人费丽思·惠特利被誉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发端,然而直至20世纪中叶黑人文学的主将都是男性,其作品表达的也都是男性意识,所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一直处在沉默与冷遇时期。但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开始,黑人女性作家越来越活跃并成为黑人文学的主力军。马歇尔、邦巴拉、安吉罗、乔瓦尼、沃克、莫里森等人佳作跌出,成绩斐然,在美国文坛上掀起新的紫色浪潮。当代黑人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与传统男性作家所创作的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黑人所受到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已不足以令其控诉,她们同时揭露性别和阶级歧视,写作视角独特,描写女性经验的基础上更深程度地描述女性境遇和女性心理,与此同时她们的作品也反映了黑人女性为争取独立、平等、话语和权利而进行的斗争。这标志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进入了厚积薄发的全新阶段。

第三世界的批评家们一直关注“种族”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中最新的、发展最迅速的模式正与此相呼应。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呈现一片新的景象,那便是以独特的身份论和边缘写作批评为特色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女人本是相对于男人平等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独立性别。然而,在长久以来的社会问题与历史原因所造就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权利、意志被忽视,女性完全被排挤在社会主流之外,女性身份常被定义为男性的“附体”、“随从”或“他者”。由于女性社会身份与地位卑微,话语权被剥夺从而逐渐失去话语的表达能力。女性形象大多在文学作品中处于失声的状态。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境遇更为糟糕,一方面,黑人的特殊身份要她们来承受白人给予的种族歧视,这一点,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一样面对相同的压力,她们要共同为种族利益奋战,为本民族的发展和崛起献身,要美国乃至世界认识并正视黑人种族的存在,黑人和其他人种一样应享有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身为女性,她们又遭受着黑人内部男人的性别歧视,这种强烈的性别压迫使黑人女性身心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在这种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处于权利的边缘,她们的作品自然会区别于白人与男性的作品,她们无论思索还是写作都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切身感受,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活灵活现,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极具代表性。她们在边缘写作中以真切的生命体验,坚韧地播种和移植着民族精神,以其特殊身份为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加完善,更能体现其对于女性生存空间问题探索的完整性。“妇女主义”(womanism)这一概念最初是由80年代初期,艾丽丝·沃克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一文中提出的,这一概念的萌生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这就使被黑人传统话语及白人女权主义话语所遮蔽的黑人女性话语逐渐清晰并彰显出来,清晰地划分了与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主义者的界限。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在《女性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一书中就黑人女性主义的边缘位置评论道:“黑人妇女认识到我们的边缘性给予我们的特殊有利位置,并且利用这个视角来评判种族主义、阶级偏见、性别歧视的主流霸权……想象与创造一个反霸权。”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将黑人种族特有的黑人土语、音乐和口头文学进行加工润色,来改写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边缘化的命运,使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区别于黑人男性、白人女性和白人男性文学,在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实践标准等方面独树一帜。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试图反种族歧视与压迫,努力建构本民族的文化身份。黑人女作家们期望提升本民族的社会地位,建构与白人平等的政治、文化身份。弗兰西丝·哈博的《艾奥拉·拉罗伊》便是黑人女性试图提高本民族的地位,建构自由人身份的佳作。小说女主人公深受种族偏见和歧视,却积极为黑人的社会地位提升而努力,为争取同白人一样的权利而顽强奋斗。在她心中构建独立、自由、平等的民族身份至关重要,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的黑人女性对本民族歧视问题的强烈认同感。《所罗门之歌》的作者托尼·莫里森,是美国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在作品中通过描述主人公奶人在走南闯北,接触各类人和事之后,虽然没有寻找到物质上的珍宝,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慰藉的人生经历,强调了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找到了黑人的文化之根。《所罗门之歌》在沿袭并解构西方传统文学模式的基础上重建了黑人文化传统。莫里森认为:“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以外,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黑人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以自己的真实视角将黑人在社会中遭受的种族压榨与努力实现自我相结合,表达出黑人渴望平等自由的强烈心愿。她们清楚地认识到,“种族提升的努力必须从本群体文化中汲取给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黑人女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寻找女性的自我。美国黑人女性不仅遭受白人群体的种族压迫,还承受着白人男性和本群体男性的性别歧视,男权统治的枷锁成了黑人女性生活的桎梏,她们渴望自由、平等、幸福,并为之进行锲而不舍的奋斗。由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所创作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这部带有悲剧色彩的浪漫爱情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珍妮口述自己的三次婚变展现了她为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并发现自我的过程。全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探讨婚姻主题为线索,描写了黑人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日渐成熟高尚的精神追求,展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黑人女性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沃克的《紫颜色》是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女性蜕变的杰出作品。小说以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采取书信的方式,对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沃克的创作思想和理论展现了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意识。主人公希莉由一个思想麻木,任由男权奴役的女性变成一个有理想、有独立意识的自由女人,如此转变表现了作者把黑人女性从社会边缘推到了中心地位。沃克毫不忌讳地张扬女性意识,她希望由此能够唤醒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她呼吁黑人增强民族感,争取和白人一样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莫里森的作品也充满着女性定义自我的思想,她将“黑人妇女所承受的不为人知而又苦不堪言的心灵创痛得以表达和宣泄。探索生活在充满种族偏见的美国社会的黑人的喜怒哀乐,寻求美国黑人的文化之根,尤其是要向美国社会传达黑人妇女的声音。这不仅是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她的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归宿。”

在《男人造语言》一书中,德尔·史班德总结说:“作为一种系统,语言体现了性别的不平等,女人在这个系统中总是受害者。”而黑人女性便是遭受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压迫的弱势群体。她们身处社会最底层,受男权社会掌控。然而在黑人女性文学中,她们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一点一点地争取着自己的话语权,为女性自身与本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着。“可以说,黑人女性作家正在以种族写作和性别写作的形式完成对既有权力和文化支配格局的再审视,从而为黑人女性争取种族文化言说的权利。”她们的作品从黑人女性自身出发,描写了黑人女性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不公以及所遭受的痛苦经历,反映出黑人女性对反种族压迫、积极争取自由以及对平等的迫切要求,从而激发了黑人的斗志,再现了黑人种族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本族的情感,歌颂了黑人传统,承载了黑人文化遗产,丰富了文学的内涵。美国黑人女性致力于恢复女性的主体意识,建立自己的发言权,重建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对男性主宰的社会进行颠覆,从而真正意义上改写了女性的命运。

总之,特殊的群体造就了美国黑人女性特殊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书写了有自己话语特点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深受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在觉醒之后将自己反种族压迫和寻找女性的自我作为她们文学创作的话语表达中心。20世纪70年代,以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不仅揭示了黑人女性追寻平等、实现自我的艰难历程,也展现了强烈的反种族歧视思想和对族群文化身份的构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在美国文坛上奏出了独特的音符,它不仅激发了美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改变了美国黑人文学的边缘地位,更加推动了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志芳,王军.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创作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王守仁,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骆洪. 身份建构中的双重话语——谈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4]、王军,邱安昌.美国文学思想新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5]、孙银娣.“黑色”的声音: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1).

[6]、杨清波.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概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3).

[7]、王军.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