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芳香
2012-11-30郝金红李茂江
郝金红/文 李茂江/评
端午的芳香,源自两千年前的汨罗河畔,源自茂盛葳蕤的中国稻田深处。它丝丝缕缕,绵延不绝地向城市、乡村延伸,延伸到农家的餐桌上,延伸到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延伸到黑眼睛黄皮肤儿女的心坎上,最后,融入一个民族奔腾不息的血脉里。
端午,我闻到浓浓的粽香。这寄予厚望的粽子啊,出自乡下母亲的手,出自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中国人之手。苍翠的粽箬,包裹的是一颗颗不屈的心灵。在沸水中翻滚,我分明听见它们低沉的怒吼、咆哮。遥想两千年前,屈子纵身一跃之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粽子随他而去。展开历史的画卷,我分明看见楚河两岸,龙舟竞渡,旗幡招展,伴随着滚滚东逝的江水而去的,还有那不绝于缕的粽香和苍生的浊泪。今天,五月的粽子穿行在大街小巷,越阡陌,跨沟渠,在一个民族的版图上,升腾为一个巍然屹立的精神图腾。
端午,我闻到淡淡的艾香。“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是诗歌的链条牵来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两岸青山永远漂泊着帆影和纤歌。是流水的真情实感,滔滔了一千种的忧患意识和感叹,把满怀的希望抛入了水中,荡漾着谁也想象不到的风景。是谁为你留下了那一页手稿?是谁为你雕琢着那一尊石像?从河岔沟渠边走来,从纤歌帆影边走来,走到雕龙画凤的窗棂边,走到苔迹斑斑的门楣上。幽香淡然,像母亲的乳汁。这群伫立在深谷幽涧的艾草们,长在《诗经》里,香在《离骚》中。
端午,我闻到醇厚的酒香。那是让我的心中永远隐隐作痛永远悸动不安的雄黄酒。我又仿佛看见白素贞和许仙举杯对饮,蜜意柔情。当我们陶醉在神话的神奇与浪漫中时,我们有谁看到了书生脸上那流过千年之后依然在流淌着的悲观凄凉的一滴清泪呀!今天,当我再次端起那只青花瓷的酒杯,于滚滚红尘中顿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今天,愁肠不再,清泪已干,唯有那一杯馥郁的黄酒,一缕绵延的醇香,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飘散,飘散成一朵艳丽娇媚的康乃馨,飘散成一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
在这个醇香四溢的佳节,会有玲珑的花朵欲歌欲舞;会有轻盈的飞鸟翔入梦境;会有泠洌的月光润然如珠;会有淋漓的情愫磨亮苦难。端午的芳香,以一种邃阔的平凡与简单,以一种耐得寂寞与贫穷的安然,以一种不馨亦艳的光荣,凛凛然然,润润澈澈,飘散于时光的庭院。
[感悟]全文紧扣“端午的芬芳”,开篇用优美的文字含蓄地点出端午节的发祥地与纪念意义以及人们对端午节越来越重视,主体部分则别出心裁地从“粽香”、“艾香”、“酒香”三个富有端午节特色的方面将现实与联想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抒发端午的情思,结尾用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总结端午这个“醇香四溢的佳节”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着爱国情怀的主题。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段首句既是中心句统领全段,三个段首句又句式相似,形成排比句,让文章气势磅礴,脉落清晰,结构严谨;同时文章把宽泛的端午具体到端午的芬芳——粽、艾、酒的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