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2-11-30王小平
王小平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随着服务业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的新领域,也成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方向。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包括服务业在内的、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那么,关于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应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具有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
针对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从研究层面看,包括了针对省市区域服务业循环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张中霞等对河南省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的研究;[1]从影响因素看,李璐探讨了四川服务业还未真正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因;[2]从研究方法看,多为定性研究,刘娟等对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进行了定量研究。[3]还有一些文献是针对某一服务行业循环经济问题的研究,如陈建中对循环物流的研究、[4]夏锦文对绿色物流的研究[5]等。这些研究文献都从各自角度对服务业循环经济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探索。但是,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尚未有从国家层面对整体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系统研究,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为深入研究和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遵循产业特质的基础上,构建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近十年来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子系统评价分析和综合评价分析;最后提出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服务业循环经济进行评价分析,基本步骤如下。
1.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与农业和工业循环经济相比,服务业循环经济更侧重于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的双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双降低,因而构建指标体系必须紧密结合服务业循环经济特质。此外,由于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统计指标尚不完善,对于不具有数据可得性的因素则选用近似指标。同时,借鉴刘娟等人的相关文献,[6]构建针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系统、废弃排放系统、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等4个一级要素指标,15个二级要素指标。
(1)经济系统:服务业循环经济不是为循环而循环,而是要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必然要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考核;而且,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也需考核对国民经济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此,该要素指标包括4个二级要素指标。
v11: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万个),衡量服务业的规模程度;
v12:服务业的增加值(亿元),衡量服务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v13: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衡量全国范围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v14:服务业就业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衡量服务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的水平。
(2)废弃排放系统:衡量服务业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该要素指标包括5个二级要素指标。
v21:服务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亿吨),衡量服务业生活污水排放量;
v22:服务业烟尘排放量(万吨),衡量服务业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的排放量;
v23:服务业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衡量服务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v24:服务业氨氮排放量(万吨),衡量服务业氨氮废气排放量;
v25:服务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衡量服务业排入大气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数量。
(3)环境系统:循环经济推崇将排放和废弃回收后进行再资源化处理,不断趋近零排放和零污染,对于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与排放进行无害化处理。该要素指标包括3个二级要素指标。
v3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衡量服务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按报告期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量占同期收集运送到垃圾处理场的生活垃圾量的比例计算;
v32:城市污水处理率(%),衡量服务业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指报告期区域处理过的生活污水量占同期区域污水排放量的比重;
v3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国家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指报告期内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4)资源系统:主要衡量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水平,涉及水、电力和能源的消耗。该因素指标包括3个二级要素指标。
v41:服务业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衡量能源消耗的减量化状况,按服务业能源消费量与服务业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计算。
v42:服务业万元 GDP 电耗(千瓦时/万元),衡量电力投入减量化状况,按服务业电量的消耗总量与服务业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计算。
v43:服务业万元 GDP 水耗(立方米/万元),衡量水资源的减量化状况,按服务业水资源的消耗总量同服务业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
2.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排除由于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以及其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需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有很多处理方法,本文采用极差法使原始数据转化成[0,1]区间内极性为正、可进行综合评价的相对数值,公式为:
其中,yi代表标准化后的数据,minai代表第i项指标的最小值,maxai代表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正向指标表示该指标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正相关,即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负向指标则相反。
3.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如下:
(1)构建判断矩阵。一般来说,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判断矩阵时赋值的规则是同一层次内的元素两两比较,当第i行的元素与第j列的元素相比一样重要时,赋值为1,稍微重要时赋值为3,明显重要时赋值为5,强烈重要时赋值为7,绝对重要时赋值为9;若重要性在上述两邻判断之间时则赋值为2、4、6、8。
(2)正规化与最大特征值计算。将判断矩阵中元素按列正规化其为不同行相同列之和,i、j=1,2,3......n;再将每一列经正规化后的矩阵按行相加,对按行加总得到的值进行正规化n,得到各类元素的权重;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的特征,其中A是上述构造的判断矩阵,(AW)i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3)一致性计算和检验。只有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时才能说明矩阵是合理的、可取的,否则就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分别计算层次总排序一致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查表可得)和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按照一般判断标准,如果CR<0.10,可以判断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计算评价值并对评价值进行分析
将所有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各指标值与其权重值相乘后加总得到评价值,基于评价值可进行相关经济分析。
三、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分析
1.数据来源及测算
表1 2001~2010年服务业循环经济指标数据
(1)指标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服务业万元GDP能耗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服务行业以及生活消费所消耗的标准煤的加总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值,服务业万元GDP电耗、服务业万元GDP水耗的计算方法相同。
(2)无量纲化处理
按照极差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之便于比较。
(3)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专家的相关意见建判断矩阵,并计算出一级指标元素的权重分别为0.558、0.263、0.122和0.057,见表2。计算出最大的特征值λmax=4.125。
(4)一致性检验
表2 确定一级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
表3 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值
分别计算一致性指标CI为0.042,RI=0.90,CR=0.047<0.10。因此,可以判断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然后确定二级指标层的权重,见表3。
2.服务业循环经济子系统评价分析
将无量纲化后的数值同权重值进行组合加权后即可得到4个一级要素指标的评价值,即经济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和废弃排放系统的评价值,如表4所示。
经济系统评价指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由2001年的0.015到2010年的0.959,增幅较大,说明近十年来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和解决社会就业方面发展态势是上升的。其中2001年到2003年增长比较明显,而2004年有所回落,随后呈逐年增加趋势。其现实背景是2001年至2003年中国处于低物价高增长时期,宏观上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率为8.3%、9.1%和10%,而CPI分别为0.7%、-0.8%和1.2%;到了2004年,虽然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到10.1%,但是由于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CPI上升到3.9%。中央政府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使经济过热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纠正,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开始实行“双稳健”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增长通道。虽然之后又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不利形势,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表4 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值
废弃排放系统评价指标的变动可以分为4个阶段,2001~2005年间评价值呈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0.768降至0.199,反映了废弃排放物的不断增加。2006年的评价值出现回升;2007~2009年间则呈现下降的态势;2010年略有回升。评价指标虽然在某些年份呈现为震荡上升,但总体的趋势是下降的,是不断恶化的,反映了服务业废弃排放问题比较严重。
环境系统评价指标在2001~2003年间上升缓慢,从2004年开始显著上升,从0.131上升到2010年的1.0,提高了6.6倍多。环境系统整体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在逐步加强,对排放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处理工作较好,服务业发展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影响得到一定控制,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
资源系统评价指标在2001~2003年间逐年下降;2004年开始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2001年的评价值为0.009,2010年的值为1.001,资源系统最大的增幅将近为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服务业资源系统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服务业单位GDP能耗、电耗和水耗都在不断下降,尤其是从2007年到2010年资源评价值增长的最为明显。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资源环境问题,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强化了目标责任考核。我国各级政府、企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3.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分析
将4个一级要素的评价值同一级要素权重加权,最后得到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值,见表5。根据综合评价值越大越优的原则,可以对全国2001~2010年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近十年来,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稳定提升,综合发展效果水平由2001年的0.072上升到2010年的0.938,除了2004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几年均保持上升态势。其现实背景是,虽然我国尚未制定从整体上专门针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法律和规划,但是“,十五”时期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部署。中共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00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包括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200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政府和行业机构还出台了一些具体服务行业的相关规定,如2002年颁布了《全国绿色餐饮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3年出台了《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GB/T19220-2003)和《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GB/T19221-2003)两个国家标准,2006年我国旅游行业制定了《绿色旅游饭店》(LB/T 007-2006)旅游行业标准,2008年商务部发布了《全国商务领域节能产品目录》,2009年发布了《超市节能规范》(SB/T10520-2009),引导超市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等等。总之,在“十五”“、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在这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服务业循环经济相应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表5 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四、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系统、废弃排放系统、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等4个一级要素指标和15个二级要素指标。(2)层次分析法(AHP)是分析评价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科学方法。(3)对服务业循环经济子系统的研究表明,近十年来,经济系统评价指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废弃排放系统的变动包括了下降、上升、再下降和再回升等4个阶段,资源系统则分为从2001年到2003年的逐年下降、从2004年开始的总体趋势上升两个阶段,而环境系统整体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4)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是,近十年来,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稳定提升,除了2004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几年均保持上升态势。总之,从服务业循环经济子系统和综合评价看,当前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为向好态势,但也存在着起伏波动甚至个别方面日趋恶化的局面。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等循环型服务业,着力构建促进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专门针对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优惠政策。(2)制订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明确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和任务。(3)实行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绿色财政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完善服务业循环经济多元化投资机制。(4)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5)实施服务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服务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加快服务业循环经济集聚区发展,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服务业支持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6)加强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积极倡导社会绿色消费体系。(7)建立社区群众性环境保护组织和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的渠道,加强对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实施过程的监督。
[1]张中霞,任杰.河南省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J].河南科技,2011,(9)下:25.
[2]李璐.构建四川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0(20):210-211.
[3]刘娟,谢家平.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测度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6):52-56.
[4]陈建中.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13-16.
[5]夏锦文.生态工业园的绿色物流运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2(7):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