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年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十年回顾
2012-11-28夏炎
夏 炎
走过十年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十年回顾
夏 炎
他们或俯身在风吹日晒的农田,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在常人看来艰苦而枯燥的工作中,享受着旁人难以理解的寂寞,最终淬炼出耀眼的科技成果……他们是谁?他们是科学中国人!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至今已十年。在十届的评选中,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教授荣膺为首届首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截至目前,共有包括钱学森、师昌绪、刘东生、吴文俊、杨振宁、白春礼、顾秉林、许智宏等数百位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及数位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于民的优秀科技型企业家获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目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成为我国科技界颇具专业品质和影响力的一项评选,也是我国唯一选评优秀科学家年度人物的活动。
让我们再次重温他们的名字,用心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科技震撼!(排名不分先后)
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名单
袁隆平(1930.9.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科学中国人(2003)年度人物名单
邓中亮,丁磊,王永志,王渝生,叶欣,白春礼,陈大元,李方华,邹承鲁,张瑞敏,杨伟,杨利伟,杨焕明,钟世镇,钟南山,洪昭光,姜素椿,袁家军,程国栋,曾毅,徐星,桂希恩。
王永志(1932.11.17-)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火箭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火箭设计和研制工作,参加了多种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三种火箭总设计师,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1992到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白春礼(1953.9.26-)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兼任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等。先后从事过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EXAFS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结构和纳米科技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
杨利伟(1965.6.21-)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杨焕明(1952.10-)
长年从事基因组科学的研究。他主持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使中国成为这一被称为“二十世纪登月计划”的宏伟项目的成员国,得到了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赞扬。杨焕明教授及其团队(“华大基因”)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南山(1936.10.20-)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名单
师昌绪,刘东生,傅廷栋,王永志,艾国祥,陈霖,刘应明,叶玉如,张亚平,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龙以明,马大正,向仲怀,樊锦诗,刘以训,左家铮,王玉忠,辛朝安,汪筱林,周忠和,江雷,唐世明,卢天健,任晓兵,杨振宁,邹承鲁,何祚庥,杨福家,方舟子,杨玉圣,杨东平,许智宏,李建保,林崇德,朱永新,刘庆峰,肖志国,李彦宏,邹学校。
师昌绪(1920.11.1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主要从事合金钢、高温合金及材料强度的研究工作。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刘东生(1917.11.24-2008.3.6)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曾任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原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等。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龙以明(1948.10.14-)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雷(1965.3-)
著名纳米材料专家,国家纳米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曾任日本神奈川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1922.10.1-)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贡献。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许智宏(1942.10.14-)
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课题组组长、室领导小组成员、副所长、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为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原生质体操作和植物遗传化植物生物工程。
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科学中国人(2005)年度人物名单
叶笃正,吴孟超,谷超豪,张弥曼,赵国屏,黄伯云,郝跃,郑泉水,黄克智,谢树成,殷鸿福,杨金龙,侯建国,朱清时,张立同,李述汤,周廉,黄光宇,曹雪涛,郭光灿,陶文铨,张旭,尚永丰,徐德民,薛奇,范更华,沈家骢,张希,卢秉恒,南策文,李丕龙,庄灿涛,许启凤,郑兆鑫,张庆君,袁训来,童晓光,蹇锡高,李亚栋,李光耀。
叶笃正(1915.2.21-)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16年出生的叶笃正与中国的第一份气候纪录同年。88年后,作为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中国近代动力气象学创始人之一的叶笃正因对地球命运的长期关注和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气象学界的最高荣誉,他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
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吴孟超(1922.8.3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谷超豪(1926.5.15-2012.06.24)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赵国屏(1948.8-)
分子微生物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和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批准成立的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其任实验室主任。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1946.2.7-)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98年6月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以来,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自2009年9月10日起,朱清时院士就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李述汤(1947.1-)
材料化学和物理专家。长期致力于金刚石、纳米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曾提出了制备高质量外延金刚石薄膜的方法,发展出一种高产率制备硅纳米线的新方法,提出了“高温NPB”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新方法。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雪涛(1964.7.19-)
免疫学专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树突状细胞为重点的基础免疫学和新基因的发现及免疫新分子功能的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陶文铨(1939.3-)
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尚永丰(1964.6-)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讲师,2002年4月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长江学者。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德民(1937.11.7-)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水下航行器研究所所长、水下信息与控制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从事教学、科研40余年,致力于水下自航器控制、导航、总体等技术研究工作。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希(1965.12-)
高分子化学家,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希教授是清华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在超分子组装与聚合物薄膜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成果。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秉恒(1945.2.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主要开展快速成形、生物制造、微纳制造与电子制造装备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发了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一系列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发明了农业节水滴灌器抗堵结构及其一体化开发方法。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晓光(1935.4.8-)
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参加过大庆、辽河、塔里木等盆地的石油勘探, 其对渤海湾盆地、中国东部和全中国的石油地质的研究,获得多项奖励。
200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中国人(2006)年度人物名单
康绍忠,封东来,施均仁,孔旭,濮祖荫,褚良银,王立权,陈林,王汉中,俞书宏,游志胜,陈均远,王子忱,黄淑帧,胡平,李简,贺福初,冯自平,孙革,吴能友,肖龙旭,刘忠华,肖华军,段树民,张大鹏,张定华,裴钢,朱英杰,吴普特,王安,谭述森,王双明,吴文俊。
段树民(1957.10.20-)
神经生物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在胶质细胞对神经环路和突触可塑性的调控、胶质细胞信号分子释放机制、沉默突触活化机制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裴钢(1953.12.11-)
中科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获得第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2007年8月起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王安(1958.8.9-)
现代煤矿采矿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煤炭生产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具有深厚的煤炭生产技术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先后担任乌达矿务局总工程,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工程管理专家,中煤能源集团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文俊(1919.5.12-)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示嵌类、数学机械化等领域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名单
钱学森,孙家栋,陈善广,陈创天,殷步九,符志民,张尧学,闵恩泽,王红阳,杨锐,周济,蹇锡高,庞国芳,马永生,陈毓川,林大泽,赵文智,何华武,任南琪,崔彤,刘文炳,侯立安,欧阳自远,佘振苏,李爱珍,叶奇蓁,刘建华,张立德,赵章光,邓中翰,潘跃进,苟锐锋,冯军,杨旭清,黄松。
终身成就奖:钱学森
杰出青年科学家:佘振苏
最受公众关注奖:闵恩泽,孙家栋
民族创新奖:冯军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的代表人物,成为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孙家栋(1929.4.8-)
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闵恩泽(1924.2.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庞国芳(1943.10.10-)
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相关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研发的关键技术,已制定成2项国际AOAC标准和65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构筑了我国新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屏障,对破解国外技术壁垒,提升我国农产品检测技术的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永生(1961.9.9-)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一直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深入实地科学探索16年,取得南方海相油气复杂成藏规律性认识,提出勘探理论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成功指导深层、超深层勘探实践,发现了建国50年以来久攻不下的海相大气田——普光气田,已探明储量3561亿立方米,总价值1801亿元,2010预计将形成超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能,为川气东送工程和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华武(1955.8.4-)
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工作,主持了几十项铁路枢纽、铁路干线的勘察设计、咨询评估、技术决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组织了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系统集成总体优化,为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南琪(1959.3.4-)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分子生态学、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等学科领域研究,为“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立安(1957.8-)
二炮工程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军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国防地下工程密闭空间的污染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成就。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阳自远(1935.10.9-)
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
邓中翰(1968-)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被业界称为“中国芯之父”。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家栋院士(左四)、赵鹏大院士(左三)等在创新论坛上畅所欲言。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孙家栋(左七)、闵恩泽(左六)、杨利伟(左三)与中国科协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李时夫(左二)、本刊总编辑张刚(左一)大合影。
上: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星光熠熠”。
下左:孙家栋院士与本社副社长范兴红合影留念。
下右:闵恩泽院士与本社副社长范兴红合影留念。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获奖名单
周建平,孙逢春,宓传龙,张相洪,郭孔辉,刘兴洲,李骏,黄建国,宫辉力,王明孝,姚骏恩,景晓军,翁宇庆,江风益,李龙土,胡思得,李晓红,李兴钢,王仁贵,胡洁,刘先林,张友军,韩贵清,杨学明,吴以岭,哈木拉提·吾甫尔,王永钧,肖培根,马昕,吴洪流,王品伦,陈光标。
终身成就奖:袁隆平
最受公众关注奖:戚发轫
杰出青年科学家:杨伟
戚发轫(1933.4.26-)
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他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翁宇庆(1940.1.1-)
历任冶金研究总院研究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冶金部科技司司长,副部长、国家冶金局副局长、中国钢铁工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等职。主持973项目期间形成了“形变和相变耦合”的超细晶形成理论及控制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先将上述成果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晓红(1959.6-)
武汉大学校长,兼任重庆市科协主席、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等职务。曾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际性学术奖2项。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以岭(1949-)
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在科研、医疗一线,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医药学术创新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奖1项,承担了国家973等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戚发轫院士在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发言。
“奥运火炬”、“鸟巢”、“神七”现场展示。
戚发轫院士与本社总编辑张刚合影留念。
左:赵鹏大院士在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发言。
右:“中国首善”陈光标在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发言。
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获奖名单
刘忠范,金之钧,陈志明,樊代明,王正国,徐永清,曹作为,蒋戈利,李校堃,李宁,任洪强,周集体,刘务林,周璧华,卢济威,郑健龙,李夕兵,王淀佐,胡文祥,俞耀庭,雷丙旺,殷瑞钰,张平,李哲英,刘海滨,李伯虎,应怀樵,杨绍卿,刘永才,祝小平,王尚锦,朱振才,赵登平,张建启,宋保维,陈清泉,邱小林,李润源,邱亚夫,尹卫东,颜景刚。
终身成就奖:王大珩
最受公众关注奖:赵鹏大
杰出青年科学家:房建成
刘忠范(1962.10-)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纳米科技岗位”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以及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职。主要从事纳米化学与纳米结构器件研究。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淀佐(1934.3.23-)
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矿物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浮选剂结构理论、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的研究,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殷瑞钰(1935.7.28-)
原冶金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连续铸钢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开发,使中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技术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杨绍卿(1941-)
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项目总设计师。40年来,杨绍卿全心致力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在火箭弹外弹道学和灵巧(智能)弹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弹药领域具有很高的公认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1915.2.26-2011.7.21)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鹏大(1931.5.2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数学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学家。系统研究了矿产勘查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建立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在对宁芜、个旧、铜陵及新疆等地区不同比例尺成矿定量预测方面,取得了明显效益并建立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
本社总编辑张刚与姚骏恩院士为王大珩院士颁发终身成就奖,因王大珩院士当时因病入院,由夫人代领。
“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院士出席颁奖典礼并发言。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岗及张刚总编辑与最受公众关注奖得主赵鹏大院士合影。
本社总编辑张刚为刘忠范院士颁发年度人物奖。
上:陈清泉院士、赵鹏大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出席颁奖典礼。
下左:张刚总编辑与与会嘉宾交流。
下右:陈清泉院士(左)与武警总医院原院长雷志勇将军交流。
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名单
王恩哥,郑新奇,马淳安,李志远,钱坤喜,任彩萍,苗丹民,鞠熀先,殷勤伟,许瑞安,周明祥,李书章,兰新哲,马伟明,徐芑南,唐长红,杨德森,刘文化,翟婉明,严卫生,张义民,林宝军,王平,盛宏至,石照耀,陈扬,郝跃,崔铮,郭正邦,王钢,张岩,李京波,刘长松,李东文,金钦汉,徐更光,程树军,刘长令,刘吉平,杜长华,傅杰,姚献平,潘鼎,李佐虎,邓文礼,佟伟平,介万奇,李宁,琚宜文,王国法,王侃,翟晓先,何镜堂,陈明宪,杨保军,刘晓明,范重,史才军,葛耀君,石玉林,万建民,史海涛,秦仲麒,王跃进,赵永志,张夫道,吴晓民,张正斌,刘勇,张宏福,汤鸿霄,徐卫林,李黄,唐丹玲,于水利,郭怀成,潘纲,张鹏,何建宗,邹德威,舒跃龙,方加胜,周利群,张宗岐,张洪春,徐普,武华文,向文波,丁建生,王爱平,刘珂,白先宏。
终身成就奖:刘光鼎
杰出贡献奖:刘新垣,郭应禄
杰出校长奖:朱清时
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胡洁,陈会明,向巧,赵耀华,刘俊国
朱高峰(1935.5-)
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负责中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和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倡议并组织建设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和全国邮政中心局体制网络,将通信网络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邮电经济的运行规律,推动和发展了邮电经济学,为中国邮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长红(1959.1-)
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副院长,“飞豹”系列飞机总设计师。先后参加了“飞豹”飞机、运七-00A、MPC-75、AE-100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和重大预研课题研究。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翟婉明(1963.8-)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程振动特别是铁路工程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光鼎(1929.12.29-)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于1958年开创中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事业。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研究”,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发现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及一系列含油气构造;指出中国海经历了五幕演化史;对于中国海进行了长期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左:何静堂院士在大会上发言。
下右: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为刘光鼎院士颁奖。
上右: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会议上致词。
下左:颁奖嘉宾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右)与朱清时校长合影。
上中:杰出贡献奖得主郭应禄院士发表获奖感言。
上左:总编辑张刚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光鼎院士亲切交谈。
上中:原四川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左二)见到四川老乡武警医学院原院长雷志勇(右一)显得格外高兴。
上右: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左),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右)出席本次颁奖典礼。
下:颁奖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左)与获奖者刘新桓(中)、郭应禄合影留念。
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名单
郭光灿,张俐娜,郭建东,谭志诚,卢本卓,韩忠朝,郭瑞庭,黎家,钟青,龙桂鲁,孙军杰,崔维成,曹贺全,于登云,林程,潘光,杨学军,苏光大,曾广平,董胜波,乔红,刘大禾,吴健,孙承志,刘石,魏志义,徐正元,陈潮填,郭灿城,闫洪,奚廷斐,许维,李贺军,邹如强,赵永好,宋宝珍,杨浩,徐銤,袁亮,刘建功,冯伟忠,华树明,孙赞东,段常贵,张林森,王梦恕,王澍,曹文洪,刘怀汉,刘衡,吴唯佳,叶英,李决龙,罗继杰,袁寿其,袁有禄,田克恭,冯建国,郑永权,孙宝国,王晓昌,邵宗泽,肖国举,孙松,刘国祥,王祥科,张伯礼,屠呦呦,张绍祥,朱云平,姜泊,赵铱民,周其全,史录文,邵春林,王福俤,王天龙,康熙雄,洪荣照,郑静晨,田忠。
杰出大学校长奖:顾秉林
终身成就奖:徐光宪,陈可冀
科技型企业家:宋起柱,钱华山,胡志新,刘新华,韩起文
杰出青年科学家:景晓军,胡文祥,邸凯昌,张翼,邱模炎,刘晓明,陈菊祥,郭春喜,刘峰,张勇
屠呦呦(1930.12.30-)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顾秉林(1945.10.8-)
清华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顾秉林长期致力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凝聚态物理方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徐光宪(1920.11.7-)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徐光宪的研究横跨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获得多项学术大奖。
陈可冀(1930.9-)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人才,著述甚丰,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张玉台(左)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可冀院士颁奖。
由于徐光宪院士(右)身体原因,不能来典礼现场颁奖,本刊总编辑张刚特到徐光宪院士家中为他颁奖。
张刚总编辑与“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合影留念。
由于顾秉林校长工作原因,不能来到典礼现场颁奖,本刊张刚总编辑(右)特到顾秉林院士办公室为他颁奖,并合影留念。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右)为获得杰出大学校长奖的顾秉林颁奖。由于顾校长因故不能来到现场,由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赵劲松代领。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张玉台出席颁奖典礼。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司司长张彦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阮汝祥亲切交流。
魏复盛院士出席颁奖典礼。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致词。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院士发表获奖感言。
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院士发表获奖感言。
从年度人物到两院院士
他们是科技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从2000年起,国家科学技术奖已经历12年光阴,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0人。他们中有10位曾是“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得主。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