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

2012-11-26罗建华

关键词:红河州劳动力技能

罗建华,吉 洪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涉及到多个主体。政府是整体工程的推动者,是政策、资金、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是具体实施主体;农村劳动力是转移培训的对象,是培训成果的直接载体和直接受益者。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能让农民增收增效,脱贫致富,不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转移培训中,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少数民族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本现状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全省辖16个州市,其中8个省辖市,8个民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红河州是8个自治州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面积3.29万平方公里,下辖3市(蒙自、个旧、开远),10县(弥勒县、红河县、绿春县、泸西县、建水县、元阳县、石屏县、金平县、河口县、屏边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6个),130个乡镇,1179个村委会,11838个村民小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红河州总人口为450.6万人,居云南省自治州第一位,全省第四位、占总人口的9.79%。[1](P44)在红河州总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7%,其中,哈尼族人口为78.97万人,占总人口的17.5%,彝族人口为104.33万人,占总人口的23.2%;农业人口372.8万人,占82.8.%,[1](P44)农村劳动力资源220.2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84.10万人。

按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分类,2010年底,红河州第一产业就业占就业总数的65.0%,第二产业占12.9%,第三产业占22.1%。而云南第一产业就业占就业总数的60.4%,第二产业占12.6%,第三产业占27%;[1](P54)全国第一产业就业占就业总数的36.7%,第二产业占28.7%,第三产业占34.6%。[2](P109)由此可见,红河州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比重较高,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严重偏低,第一产业成为吸纳新增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逐年加大,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成为红河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新增劳动力仍有较大空间,必将成为现阶段和今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加之,红河州地处“桥头堡建设”的区位优势,该州的南部地区与越南毗邻,处于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结合部和昆明市、越南河内两大区域交汇点的实际,充分利用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背景下,在当前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下,积极探索服务桥头堡的人力支撑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支撑,农民是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河州针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技术、机械化程度低,农业耕种以梯田为主,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对土地依附关系比较牢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现状,积极探索培训模式,把培训对象按需求进行分类培训,使转移培训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底,红河州累计技能培训82.32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7.43万,实现劳务收入188.82亿元,如表1所示。

表1 2004—2011年底红河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统计①课题组根据红河州2004~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历年工作总结资料统计而成。

目前,红河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转移方向、转移区域、转移时间上注重“三个结合”,即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相结合,跨区域转移与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在转移培训模式上采取了以下形式:

1.订单式技能培训。红河州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技能需要,在组织好引导性培训的同时,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大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积极与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及福建省章平市签订了长期《劳务输出协议》;并与相关用工企业签订了订单,为农民工的输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输出渠道。

2.涉农工种技能培训。红河州围绕粮食、畜牧、水果、糖酒、茶叶、草果、橡胶、速生林等农业主导产业,开展涉农工种技能培训,如农机手、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村建筑工匠、橡胶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工种的技能培训,通过涉农工种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能找到岗位,在家务农有技能。

3.就地就近转移培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的区位优势,以及政府出台大量招商引资的积极政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和途径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过去集中长三角、珠三角求职务工的流向被打破,现在的求职者选择渠道增多,过去需要外出务工人员如今在当地就能找到可供就业的单位与岗位。随着红河州大量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的作用,培训机构积极与项目管理部门联系培训所需工种,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

4.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培训。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红河州大力开发城镇吸纳农民工的潜力和就业岗位培训,特别是房地产、建筑、工矿、家政和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岗位工种的培训,把其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和新的支撑点,增加农民工就业空间。

5.扶贫帮困培训。红河州的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深,2010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3.6万人。所辖的10个县国家级贫困县就有6个,金平县是其中之一。金平县在做好农民工向外转移的同时,结合当地香蕉、橡胶产业和少数民族群体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除输送到沿海地区务工外,不愿意到外务工的农民工转移到当地农业产业内部就业。该县培训的27名莽人青年(莽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小族群,直到2009年4月,才被归族为布朗族,现在的莽人不足千人,分布在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和乌丫坪村委会)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先后输送到广东东莞市鼎洲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杭州庐腾光电有限公司、厦门诚益光学有限公司务工,开创了莽人群众外出务工的先例,为提高莽人综合素质和扶贫攻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2004年以来红河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训促进转移,以转移促进培训,不断创新转移培训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培训形式已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大众型向特色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培训转移质量及劳务收入明显提高。

1.技能培训服务载体多层次化。红河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载体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多层次发展,建立了州、县、乡多层的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各级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年度重大督查项目,州、县、乡三级明确了目标责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运行机制。

2.技能培训内容和模式多样化。一是农民工培训内容由原来相对单一行业、单一培训内容扩展到需求人数多、就业门槛低的建筑工匠、汽车驾驶、农机使用、计算机操作、缝纫、制鞋、维修、电焊、家政、烹调、餐饮服务等多行业和多项目转变。二是由原来相对简单的培训模式向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重点和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转变。

3.培训规模和转移领域逐年扩大。红河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使培训经费逐年增加,培训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农村劳动力培训10.98万人,比2004年培训的7.65万人增加了2.33万人,增长了30.5%;2011年转移8.73万人,比2004年转移的6.35万人增加2.38万人,增长了37.5%。转移区域不断拓宽,空间分布日益扩大,由过去单一流向广东逐步向北京、浙江、福建、昆明等地转移,提高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影响力,提升了输出规模和质量。

4.劳务收入不断增长。2011年底红河州劳务总收入39.6亿元,比2004年的9.25亿元增加了30.35亿元。每年的劳务收入不断增加,按红河州农业人口计,2011年全州农村人口劳务收入1109元/人,比2004年的291元/人,增加了818元,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红河州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梯田为主的生产方式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加之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开家,导致了从事一产就业比例偏高,二产、三产就业的比重严重偏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虽然有些成功经验但也存在许多困难。表现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成为制约和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占1.2%,高中(含中专)占3%,初中占34.5%;小学占52.3%,文盲占9%。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转移的农民8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农民就业范围窄,待遇低,大多数只能从事苦、脏、累、重、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加之农民顾虑多,担心出门被拐卖,怕城市求职遭人骗,怕人地生疏受人欺,怕出了问题没钱赔,导致鼓不起勇气走出大山。

(二)有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认识不到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面,部分县市不够重视,无资金投入,宣传引导不力,组织不到位,工作成效不明显。一是发展不平衡。红河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以来,多数县市比较重视,制定了发展规划,出台了政策措施,增加了经费投入,建立了考评制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越来越明显。但个别县市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情况不熟悉,没有专人负责,工作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缺乏实效性。二是组织培训不到位。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不到10%,缺少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和素质上的供不应求,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并存,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家难以转移。

(三)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县市主动服务意识不到位。对外地用工信息的搜集与发布、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执法维权等服务措施还不到位,缺少有吸引力的劳务订单,缺少有效的信息发布途径,未能按照培训、转移、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开展全程服务,降低了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四)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由于工作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工作难以开展,导致有的项目出现违规操作。

(五)缺乏对本土劳务品牌的培育。红河州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民族文化的传承,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人,特别是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没有挖掘通过培育就可能形成的品牌项目,缺乏对劳务品牌的打造。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策及建议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通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输出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转移就业竞争力。

(一)红河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策

积极争取资金,做好培训工作。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阳光工程和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财政补助项目,多渠道开展涉农工种的技能培训,扩大就近就地转移和农民创业培训规模。二是争取各级财政预算投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阵地建设,提高县级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站的建设,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费的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政策性强,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费的投入,能更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避免违规操作。只有培训搞好了,才能促进转移,又以转移进一步促培训,从而形成品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政府的职能部门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兑现奖惩,做到层层有目标、有责任、有考核,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得好的、有特色的培训机构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示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宣传,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各地劳务输出部门制定宣传计划,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系列报道,集中时段和篇幅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回乡创业、造福家乡的生动事迹。

完善对接机制,实行“订单”培训。积极主动地把州内外企业、劳务中介请进来实行面对面的“零距离”洽谈,借助各类活动,展示推介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行“会展式”的对接服务。

整合技能培训资源,构建规范培训体系。统筹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现有各类学校的培训资源,将其纳入红河州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针对资源分散、资质不统一等问题,加大整合技能培训资源力度,提升评估认定定点培训机构,为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体系规范化打牢基础,从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富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和项目。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上,采取“校乡结合、校企结合、校校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有限的培训资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走出一条“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培训、以品牌促就业”的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扎实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村劳动力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要通过技能培训,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的实施,加大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使农村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为推进农业现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红河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议

红河州要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自然、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业向工业原料型、加工型方向转变。加快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哈尼梯田、历史文化、康体休闲、民族风情、人文生态、跨境旅游等景区景点,把旅游业构建为云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民务工能力、务农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由服务城市发展向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培训对象质量的关键。面对培训对象文化程度的层次不齐,如何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面对师资力量薄弱,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高级技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等机构优势资源,制定定点培训机构教师轮训制度,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学研究评估,加强培训教材建设,统一使用培训教材,严格教学管理。

第二,开展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安排好各种类型的培训。一是系统开展农村劳动力务农培训。依托中央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等灵活多种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务工培训。依托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按照省州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行动计划的要求,重点以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为主要培训对象,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或委托培训,坚持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以短期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为主,大力开展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业、农村服务业等职业技能培训。三是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依托阳光工程等相关培训项目,对有创业愿望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实现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产业、以产业促转移的良性循环。

[1]云南统计年鉴[M].2011年 (总第27期 NO.2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中国统计年鉴[M].2011年 (总第37期)No.3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红河州劳动力技能
红河州委、州政府印发《“十四五”红河州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创享空间
说谎和开玩笑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