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教学体系整合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
2012-11-24程达军
程达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518055)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是在内涵建设上仍有待提高,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是课程教学体系,它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我国高职教育经过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一批精品课程,但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程教学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随意性较大,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课程教学的基础平台仍不完善,未能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平台,影响教学实施效果;
第三,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操作,缺乏系统的整体协调过程,致使课程教学随意性较大。
二、课程教学体系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范围较广,具有代表性。具有以下特点:
1. 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商务英语等学科的内容。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往往觉得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比较抽象;
2. 课程实践性较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围绕进出口业务展开,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创造虚拟或真实的实践环境尤其重要;
3. 课程的职业性较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最早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开立之初则邀请外贸业务人员编写教案,课程内容对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职业性。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课程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教学成功须依赖于较为完善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将学生的课内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指导、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可将其教学系统分为三大子系统:教学保障系统、教学实施系统与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一)教学保障系统
教学保障系统是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与教学活动的实施平台,主要包括理论支撑、硬件平台和教学师资,见图1。
1. 理论支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所依据的主要理论为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理论,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和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参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自身内容的教学特点和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图1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保障系统
2. 硬件平台。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和资源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硬件平台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和实习企业,其空间范围已大大跨越了传统教室。同时,在这些平台上分别对应着立体教材和参考资源、网络课程平台、外贸教学软件、企业外贸相关岗位等教学资源和软件设施,可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教学师资。除加强对传统教学师资力量的教学能力培训、教学质量控制之外,还引入了企业导师和网络导师作为对学校师资的有力补充,为学生构建从课堂到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导师团队。
(二)教学实施系统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实施系统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意识教学,见图2。
1.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和团队研习的方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课程的重难点,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课堂教学已经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多向、多元、互动教学。有限课时与无限知识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拓展自主学习和团队研习尤其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巩固、提高、总结、探讨理论知识。团队研习是针对一些比较复杂和综合性强的学习项目而设定,需要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其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外贸软件实训、外贸企业实习。实践教学是通过外贸角色扮演、模拟操作、实时外贸论坛问题探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外贸软件则是利用仿真环境训练学生的外贸实践技能。外贸企业实习是学生外贸技能的应用和拓展,在真实环境下锻练外贸技能。
3. 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外贸职业能力中的“硬件”,而职业意识则是“软件”。职业知识和技能可通过短期训练获得,但职业意识则需长期培养,贯穿了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职业意识教育包括了职业前景教育、职业习惯养成、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职业意识教育既包括显性的内容如职业前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也包括了隐性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习惯养成。职业前景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专门的教学项目来完成,也可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而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习惯养成更多地需要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和学习。
(三)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质量控制系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多元化、全程化、证据化等特点,见图3。多元化体现在质量控制系统中表现为包括校内形成性考核、外贸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反馈,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同学间评估、教师评估、社会专家评估等多种评估方式。全程化体现在质量控制系统中指包含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延伸到了实习和工作中。证据化表现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措施来体现,其成果须有据可依,如小组调查报告、期末成绩单与实习鉴定等。
图2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施系统
图3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三、课程教学体系整合需要突破的障碍
(一)突破课内课外的界限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须加大教学容量,教师须树立课堂内外贯通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优化配置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梳理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通过自学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技能。
(二)突破学校和企业的界限
建立课程教学体系的目的是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认真了解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并邀请专家加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职业证书的开发等。
(三)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
在整合后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应融为一体,因此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需要,须引入多元评估体系。从评估方式来看,应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从评估的主体上来看,可以根据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评估主体,包括教师、同学、企业导师。多元评估主体可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效果。评估的内容既包含所学知识或个人技能,也应包含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使课程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覆盖。同时作业、试卷、调研报告、考察录象、照片、访谈录音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提交的课程评估依据。
(四)突破传统教学场地
课程体系整合后,教学场地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实训室、实习企业都可作为教学场地。网络教学平台是综合性教学互动平台,能够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料和素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库。同时,网络教学平台须具备信息发布、作业上传、作业反馈、课程聊天室、教学论坛等功能,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
四、课程教学体系整合的指导原则
(一)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是课程教学体系整合的出发点
职业竞争力是指个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够超越竞争对手、使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成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课程教学体系的整合过程中,需要对该课程所针对的目标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入调研,并对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整理和聚类。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整合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考核指标的变化,学校对教学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力度远低于科研和社会服务,因此为了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上的积极性,须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使教师主动参与教学体系整合。
(三)课程教学体系整合是实践优化的长期过程
课程教学体系整合是在教学活动到达一定高度后使原有教学体系无法满足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活动。但整合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验证其可行后才可真正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并加以规范和推广。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教学体系整合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肖华芝,杨守霞. 试论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多元评估体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3]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