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2012-10-17张文芝
张文芝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近年来,夏秋农忙时节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安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资源的重大浪费。为了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禁烧制度,对擅自焚烧秸秆的农民予以严厉处罚。但是我国的秸秆焚烧现象却屡禁不止,如今,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秸秆焚烧现象,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
一、秸秆焚烧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经济学分析
(一)农民方面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处置秸秆的方式,如秸秆焚烧、秸秆还田、秸秆发展养殖业等,然而大多数农民却选择了秸秆焚烧。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农民作为理性人,无论他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都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作为最终目标。而其他秸秆处置方式成本高,加之秸秆加工不经济、劳动力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农民抢收抢种等原因,致使得秸秆焚烧成为农民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每年的秸秆产量大、收购价格低,为企业利用秸秆加工获利创造了机会,但我国从事秸秆加工的企业却不多。其原因一是在秸秆处理过程中秸秆的收、贮、运的成本较高,且秸秆行业初期投资成本高、资金回收期长;二是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较低;三是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使得从事秸秆利用的企业经济效率和利润率均较低,致使企业减少对秸秆加工业的投入,甚至退出该行业。
(三)政府方面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政府每年都会加大禁烧力度,但效果并不明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禁烧规定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项法规对其接受者是否有利。在所有秸秆处置方式中,焚烧秸秆能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政府的“禁令”无疑会增加农民的成本、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便会抵制禁烧规定,最终导致政府政策失灵。
二、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对策
政府强制性的秸秆禁烧规定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非长久之计,政府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作为一个经济问题,秸秆焚烧问题要想得到更好地解决,就需要使经济主体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说,政府要想方设法使农民和企业通过秸秆加工获得实惠,使企业和农民主动放弃焚烧秸秆行为。而政府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如出口退税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扩大出口。因此,面对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环境保护中失灵时,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出台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对其加以保护。
(一)对农民实行激励机制
迫于其他秸秆处置方式的高成本压力,农民不得不选择秸秆焚烧方式。政府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农民处置秸秆的成本,使农民获得比秸秆焚烧更大的收益,这样农民便会主动放弃秸秆焚烧,最终秸秆焚烧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为了进一步证明政府对农民实行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以政府对农民实行补贴激励为例来进行说明。
通过静态纳什均衡博弈模型来考察在政府实行补贴激励时,农民和政府两个博弈主体的不同策略选择及其结果比较。静态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博弈双方为农民和政府,农民的策略集合为(焚烧,不焚烧),政府的策略集合为(补贴,不补贴)。模型的基本假设:(1)假设博弈主体都是理性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2)假设秸秆焚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A(A>0),不焚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B,且A>B。(3)假设政府的补贴和监控不同时进行。(4)假设政府进行的补贴为S(S>0),且S>A。因为只有政府的补贴大于焚烧所带来的收益,农民才会放弃焚烧秸秆。(5)假设政府监控的成本为C(C>0),且C>S,一般情况下,政府的监控成本都会大于补贴的成本,政府只要拿出监控成本的一部分进行补贴就可以达到禁烧的目的。在政府是否补贴情况下农民和政府的博弈矩阵见表1。
当政府进行补贴时,B+S>A,农民会选择不焚烧;当政府不进行补贴时,A>B,农民会选择焚烧。当农民选择焚烧时,-S>-C,政府会选择补贴;当农民选择不焚烧时,政府也会选择补贴。因此本模型存在一个占优策略(不焚烧,补贴),当选择此策略时政府和农民便实现了均衡,二者都不会再改变自己的策略,政府会一直选择补贴,农民会一直选择不焚烧,最终秸秆焚烧问题也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政府对农民的激励机制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能够激励农民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政府给予农民一定的现金补贴、提高秸秆的收购价格、对农民的购买秸秆处置器具进行补贴等。
表1 政府是否补贴情况下农民和政府的博弈
(二)对企业实行激励机制
政府对企业实行激励机制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使得企业愿意加大对秸秆行业的投入。企业扩大生产必然会增加秸秆原料的收购量,使秸秆资源变废为宝。为了说明政府对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本文将以政府对企业进行资金补贴为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R=MC。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能够降低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假设政府对企业每单位产品补贴S元。图1为政府对企业实行补贴政策。
图1 政府对企业实行补贴政策
由图1可以看出,当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时,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由原来的MC0下降到MC1,在企业边际收益不变时,企业的均衡产量将由Q0扩大到Q1,由此可见,政府补贴政策使得企业自愿而且能够扩大产量。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势必会增加对秸秆原料的收购量,由于出售秸秆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此时便会有一些农民放弃秸秆焚烧,从而使得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政府进行资金补贴是一种直接激励机制,政府也可以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间接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激励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制度和技术都是提高效率、增进福利的有效方法。由于我国禁烧制度的失灵,技术创新便成为解决禁烧问题的必然选择。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把秸秆变成一种经济产品,实现秸秆的经济价值,变废为宝。同时技术创新能够降低农民处置秸秆的成本,使秸秆焚烧不再是农民的惟一选择;技术创新也能够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增加企业的利润,促使企业扩大生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当技术创新的“供给者”。一方面,由于资金、知识的局限性,农民和企业都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较强的正外部性使得人们存有“搭便车”的心理,个人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对于技术创新,政府可以根据目前秸秆资源的主要用途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秸秆资源的主要用途有秸秆还田、秸秆发展养殖业、秸秆沼气化、秸秆造纸、秸秆造板、秸秆发电、秸秆编织和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等。针对这些主要用途,政府可以在现有技术水平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促使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为理性人,农民选择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秸秆焚烧,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愿加大对秸秆行业的投入。农民和企业的“理性”,造成我国的秸秆资源巨大的浪费,秸秆焚烧现象泛滥。加之政府的“禁烧”规定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禁烧效果并不明显。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政府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秸秆焚烧现象进行分析并找到有效解决途径。为了更好地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政府应该实行激励机制使农民和企业获得比秸秆焚烧更大的收益,促使他们主动放弃秸秆焚烧行为。随着政府激励机制的实行,我国秸秆焚烧问题将会将得到有效解决。
[1] 李振宇,黄少安.制度失灵与技术创新——农民焚烧秸秆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农村考察,2002(5):11-16.
[2] 赵学平,陆迁.控制农户秸秆焚烧的激励机制探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72.
[3] 李彧挥,孙娟.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62 -65.
[4] 贾昕宇,王宏立,张吉军.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农机化研究,2007(7):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