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气血亏虚型缺乳30例

2012-11-24高中云张晓琳张丽莉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缺乳膻中乳汁

高中云,张晓琳,张丽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称为产后缺乳。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我国目前产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47.0%~62.0%,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16.0% ~34.4%[1],主要原因就是乳量不足。与西医治疗相对比,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又不影响哺乳。笔者应用针刺结合自拟增乳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缺乳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科门诊并且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具体的随机方法为:先将60名患者按就诊顺序从1开始到60编号,记录为表的第1行;从随机数字表中的任一行任一列开始,依次读取2位数作为1个随机数记录于编号下,记为第2行;然后将全部随机数从小到大编序号(数据相同的按先后顺序编号),将每个随机数对应的序号记在第3行;规定序号1~30为治疗组,31~60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30)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气血虚弱型缺乳制定: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乳房皮色正常。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弦。

2 治疗方法

①有肩部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病史; ②中年人较多见,大多数呈慢性发病过程; ③肩部酸胀,疼痛以夜间为明显,疼痛可向三角肌下放射; ④肱骨结节间沟处有明显压痛,肱二头肌腱抗阻力试验阳性。

2.1 治疗组

针刺结合自拟增乳汤治疗。针刺取穴:膻中、足三里、脾俞。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用0.3 mm×25 mm毫针,先针刺膻中穴,向乳房方向平刺1~1.5寸,缓缓行针至得气后,留针20 min;再直刺足三里1.5寸,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20 min;再斜刺脾俞0.5~0.8寸,行捻转补法,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自拟增乳汤:黄芪30 g,党参20 g,熟地15 g,赤芍10 g,白术、山药各20 g,通草15 g,穿山甲10 g,路路通、丝瓜络各15 g,桔梗10 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7天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自拟增乳汤,方药组成同治疗组。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7天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24 h内泌乳量、乳房的充盈度,共测2次,分别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统计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

3.2 乳房充盈程度比较

Ⅰ级(3分),乳房胀满;Ⅱ级(2分),乳房中度充盈;Ⅲ级(1分),乳房轻度充盈;Ⅳ(0分),乳房空虚。统计结果详见表2。两组乳房充盈程度增分情况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乳房充盈程度增分情况比较 (例)

3.3 泌乳量的增加程度比较

Ⅰ级(3分),乳汁量多;Ⅱ级(2分),中等乳汁量;Ⅲ级(1分),很少乳汁量;Ⅳ(0分),无乳。统计结果详见表3。两组泌乳量增分情况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泌乳量增分情况比较 (例)

3.4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订。显效:乳汁分泌完全满足婴儿需要,其它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乳汁分泌增多,能满足婴儿需要量的2/3,其它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乳汁分泌无改善。结果详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χ2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自拟增乳汤加针刺的疗效明显优于自拟增乳汤的疗效。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若元气虚弱,则乳汁短少……”《诸病源候论·产后乳无汁候》载:“妇人手太阳少阴之脉,下为月水,上为乳汁。妊娠之人,月水不通,初以养胎,既产则水血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者,故无乳汁也。”故只有脾胃强壮、气血充足,乳汁才能分泌正常,若素体脾胃虚弱,或分娩时失血过多,气随血耗,都能引起气血两衰,乳汁的分泌因而也会减少[3~4]。故补益气血、通络下乳是治疗产后乳少的基本法则。

膻中穴位于两乳中间,为气之会穴,能益气养血生乳。现代临床研究报道中治疗产后缺乳选穴也多用膻中,疗效确切[5~8]。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又属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乃“土中之土”穴,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本,针刺该穴能益气生血而化生乳汁。脾俞能补益气血、化生乳汁。自拟增乳汤中黄芪、党参、熟地、赤芍能益气养血;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路路通、丝瓜络、通草、甲珠等通络以下乳;桔梗载药上行至乳房。自拟增乳汤配合针刺共奏益气养血、通络下乳作用。

此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中药与只用中药都能改善缺乳患者的症状,但针刺配合中药疗效更确切,因此,临床中应多推广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

此外,产后如哺乳次数太少,或乳汁不能排空,造成乳汁淤积,转而抑制乳汁的分泌,也可导致缺乳[9]。因此,产妇应勤检查自己的乳房,若乳房胀痛,或有结节,应及时按摩推拿排空乳房。

[1]何军琴,陈宝英,黄涛,等.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8,28(5):3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9

[3]张爱平,冯丽丽.缺乳的中医药治疗与调护[J].吉林中医药,2007,27(11):39

[4]郑颖.针灸按摩并用治疗产后缺乳4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98

[5]张冰.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缺乳152例[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32

[6]覃晓玲,滕辉,肖道梅,等.针刺膻中、少泽放血治疗产后缺乳56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8):1456

[7]葛薇,董玉臣,王薇.针刺治疗产后缺乳93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5):56

[8]陈欣.针药结合治疗缺乳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11):826

[9]李冬梅,刘艳芹,李立梅.补气养血化瘀疏肝法治疗产后缺乳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10):1472 -1473

猜你喜欢

缺乳膻中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汁点目需谨慎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中医体质辨别对产后缺乳、积乳等产后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产后穴位按摩对分娩后缺乳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研究
中医穴位按摩治疗缺乳、少乳、乳胀的效果观察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