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

2012-11-24吴亚娟

文艺论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钢琴民族传统

■ 吴亚娟

钢琴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从1915年赵元任先生创作的第一首《和平进行曲》算起,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也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一百年中,中国的钢琴创作者们,或者是出于本身的民族性,或者是出于对钢琴的中国化改造,亦或者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数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这种表现,使中国钢琴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体现出了中国创作者对于钢琴特有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中国钢琴乐派的建立和民族文化的传扬,以及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都有着莫大的意义。

一、贵和尚中,和而不同

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于钢琴这门外来艺术的态度上。“贵和尚中”,是指和为贵,中为宜。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庸》中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一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如果能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就能够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支持着这种中和状态的就是对于“中”的追求,中,就是中间,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正正好好。“和而不同”,用今天的哲学观点来说,则是一种辩证的认识,充分肯定了事物的多样性,用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来包容一切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并且予以积极的融合和借鉴,使之最终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说,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充分尊重钢琴本身的艺术规律和特征,然后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改造和融合,最终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拿中国第一首享誉世界的,贺绿汀先生的创作的《牧童短笛》来说,这首作品之所以在外国人举办的作品比赛中力拔头筹,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对于钢琴原有创作规律和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巧妙融合,既有严谨的对位,又有民族民间音乐的灵动,将民族韵味和民族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钢琴理论家魏廷格曾经专门撰文论述了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他看来,这首作品用清脆的短笛声,证明了欧洲钢琴艺术和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可能性,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和声、对位予以巧妙的的改造,就完全能够使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质,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新路。这首作品的探索成果,逐渐成为了中国钢琴创作的传统。今后的作品中,都体现着这种中和与包容。

王立三的套曲作品《他山集》,包含五首序曲和赋格,序曲和赋格,都是西方钢琴创作中所特有的体裁,但是这五首作品的主要意象,却是书法、琴韵、泥土、山寨等中国物象。这就考验着作者的创作功力,如何用钢琴的手法表现中国所特有的意象,比如在表现书法时,书法艺术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刚柔相济,作者用双手平行八度的方法,加以上下波动的旋律,展现出了书法艺术的特质。而表现“泥土”时,又借鉴了陕北民歌的素材,如大跳的旋律和复杂的装饰音等,实现了钢琴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所以说,贵和尚中,和而不同,首先是一种态度,然后是一种方法,对在钢琴中表现民族文化充满了信心,而且这种改造和融合,又是张弛有度的,既符合钢琴艺术的本质规律,又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

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庄子、董仲舒、张载等人对此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到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和行为,要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相适应和协调,人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要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物我两忘,则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如果真的达到了天人合一,也就达到了一种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在国际上享受盛誉的作曲家江文也,出生于台湾,先后辗转福建、日本等地,最终在大陆落叶归根。受到丰富和坎坷经历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对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境界的追求十分明显。比如他的处女作《台湾舞曲》,这部作品中还附带了一首小诗,其大意为:作者站到海边,看到的楼阁、殿堂、祖庙等,都已经消失了,溶于冥冥的太空,而自己站在退潮的海边,也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这首诗本身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精神,所以钢琴作品自然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整个作品充满了幻想和抒情的因素,与其说是一部钢琴作品,倒不如说是一幅风景画,先开始是用自由的回旋曲式,对楼阁、殿堂、歌舞进行了热情的描绘,然后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一切美好景象都突然开始了慢慢的消失,都慢慢的隐匿在了云彩之中,只有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耳边回响着。作者将自己看作是楼阁、殿堂一样的物象,他们之所以渐渐的消失在云中,是因为听到了故乡的召唤,而自己也跟它们一样,追随他们,伴着云彩,往故乡的方向飘去,体现出了一种人和天地和谐统一的境界。

又如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这部作品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所做的《春江花月夜》,诗歌用一种清丽俊雅的风格,将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描绘得壮美、典雅和婉转,同时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充分表达出了作者要和这美妙春江月色融为一体的渴望。黎英海无疑是深谙此诗的,他针对描写事物的不同和情绪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比如引子部分的“江楼钟鼓”,描写的是从江上传来的鼓声和钟声,夜色下,江面上的这两种声音是虚无飘渺的,所以作者采用了散板的手法,然后用同音反复,奏出了这种声音由远及近的过程。在第二小节中,采用了琶音的方式,模仿出江水的流动,同时也预示着主题的即将到来,到了第三小节,主题核心动机出现,作者用下行的装饰音描绘出空灵的箫声,于是整个画面就完全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月光朦胧的江面上,鼓声和钟声由远及近,箫声像是和潮水合着节拍,不停的荡漾着……。无论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有一种意与境谐,物我两忘的感受。所以说,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和高远,也成为了中国钢琴作品中重要的表达对象。

三、以人为本,修身养性

自《周易》中的人文法则提出以来,中国就逐渐确立起了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即在天、地、人三者中,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是考虑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为原始和根本的力量。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对于个体的人所应当得到的关注和尊重,而中国的人本主义,则是对于一个群体的关注。修身养性,被看作是以人为本实现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精神修养,才能够更好的去关注他人,实现对自己和他人的以人为本。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于一个群体的关注,如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王建中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对于一个群体的描写为主要对象的,《快乐的节日》表现出了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解放区的天》表现出了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后新生活的喜悦和豪迈,而《黄河》则讴歌了中华民族为了抗击外来的侵略,不惜生死的豪迈。这个群体既有某一个地区的人,也可以是整个中华民族,不仅强调出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强调出了一种整体的价值取向。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同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集体、民族的利益和价值,是高于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的,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美德和品格。即小我成全大我,个人服从集体,局部维护全局。这种精神的表达,不但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所必须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注入了一种新的力量。而要想发现、挖掘和表现出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和情感,则要不断的修身养性。修身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养性则是不断的陶冶自己的性情,提高自我的品格。

比如王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是作者欣赏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之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其中有一幅画表现的是鉴真东渡,弘法日本的场景。画作中是通过大海的辽阔和惊涛骇浪来表现鉴真大师的坚韧和博大,而王立三在钢琴中,却直接对鉴真进行了形象的塑造,他将鉴真身上的宗教外衣卸下,而是直指人性本身,是鉴真的自我人性的修养,才会促使着他不远万里,劈波斩浪的来到日本弘法。除了表达出了佛教所宣扬的“弃恶扬善”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作者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所以说,在中国的钢琴作品中,突出的表现出了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主张肯定和尊重群体的人,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和素养的提高,这一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来说,有着本质的提高作用。

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从孔子时期,就提出了的刚健的思想,他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说在他看来,接近“仁”的表现的是,应该是刚无欲,毅果敢,木质朴,讷迟钝,此四者质近于仁。《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千百年来,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思想,不仅是为知识分子所尊崇,同时也得到了普通民众的认可,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普遍认同意义,不少作品都表现出了这两种思想,不仅表现出了作者本人积极向上的姿态,同时也让作品完成了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达。从整体上看,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发展到今天,本身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从赵元任《和平进行曲》对西方钢琴作品的简单模仿,到贺绿汀《牧童短笛》的初步探索成功;从《黄河》的荡气回肠和催人奋进到赵晓生《太极》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可以说中国钢琴作品一直都在不断的前进着,尽管这条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偶尔还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是方向始终没有变,努力也始终没有变。这种执着于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表现。从单个的作品来看,钢琴传入中国的百年,半个多世纪中,中国都在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和平进行曲》、《大路歌》、《叙事曲》、《黄河》等,都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赶走外来的侵略者,显示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集中体现出了作者们对于正义和理想的追求,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这种刚健不息还表现为一种独立的人格和气节,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少作者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出自己对于这种气节的推崇。例如王建中的《梅花三弄》,梅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都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古往今来有很多诗歌辞赋,都对梅花的坚韧和无畏进行了赞美。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借助于钢琴宽大的音域,用高低音区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步望春的姿态和品格。所以说,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作者之所以选取这种题材,说明作者本身是对此十分认同的,然后借助于作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从而获得一种共鸣。

综上所述,任何一门外来的艺术传入中国,都要经历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民族化历程,钢琴艺术也不例外,传入中国百年的时间里,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者,迅速、高质量的实现了钢琴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但使这门艺术在中国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同时对于钢琴艺术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丰富。今天对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解析,就是为了认识到这种表现在当今多元化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激发起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号召广大钢琴工作者,能够坚持和发扬这项传统,为构建中国钢琴学派,让中国钢琴作品在世界上获得广泛的影响,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钢琴民族传统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钢琴
传承 民族 文化
钢琴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