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生戏剧的历史与现状
2012-11-24孙文辉
■ 孙文辉
一、湖南学生戏剧久远的历史
早在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汤芗铭横行湖南,湖南学生组织全省学生联合会,各学校成立化装讲演团,奋起抗争、反袁驱汤,拉开了湖南校园戏剧演出的序幕。长沙修业学校化装讲演团、学生少年化装讲演团、青年白话剧团在节假日和群众集会上的演出风靡省会,观众趋之若鹜。
“五·四”时期,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长沙麓山工校学生演出的《青岛风云》、省立高等工业学校演出的《亡国鉴》、湖南省学生会联合演出团演出的《救国潮》、《有志少年》、《为国牺牲》等话剧,在反帝反封建运动中推波助澜,书写了大学生戏剧的新篇章。
抗日战争前夕,校园戏剧再起风云:冻雨剧社、青春文艺社、逆流剧社等相继成立,话剧名作《名优之死》、《垃圾桶》、《雷雨》、《日出》……搬演上了长沙的舞台,湖南的学生戏剧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学生们丢失了课桌,更失去了学堂,爱国的青年学子以话剧为武器,唤起民众,同心抗敌,他们成为了湖南数十个戏剧抗敌演出队的骨干力量。
全国解放以后,大学生戏剧在各高校生生不息,除了话剧,京剧、歌剧等戏剧形式也出现在校园舞台。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学生戏剧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湖南大学生戏剧节”和“湖南校园戏剧节”是成规模、集中展示大学生戏剧风采的两大活动。
首届湖南大学生戏剧节,是由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湘潭大学学生剧社、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剧社、中南大学新青年话剧团、湖南大学话剧团、湖南女子大学梦剧社、国防科大表演艺术活动中心、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团委、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纸飞机剧社、湖南商学院18·19剧社、长沙理工大学青砖影视剧社和湖南京鹰文化传播公司等14个单位共同发起的。由湖南京鹰文化传播公司和湖南教育电视台主办,湖南省话剧团承办,首届湖南大学生戏剧节于2004年4月24至30日,在湖南省话剧团实验剧场举办,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联予以大力支持。
首届湖南大学生戏剧节,共演出了六台八部剧目,它们是:湖南师范大学先锋剧社演出的大型史诗剧《切·格瓦拉》、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演出的组合话剧《最终,离场》、武汉大学踪点剧社演出的独幕话剧《等到戈多》和《小青外传》、湖南师范大学楚魂剧社演出的先锋话剧《楼顶》和《COME TOGE THRE(对话)》、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艺术团演出的音乐话剧《诸神国度》;以及由湖南省话剧团祝贺演出的小剧场话剧《婚姻大事》。
大学生戏剧每晚演出结束之后,有演出团全体演职员与观众的交流活动。每晚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和专家点评,是演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活动,往往将当晚的演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首届湖南大学生戏剧节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的戏剧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课题。
第二届湖南大学生戏剧节,举办于2007年6月,是“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大型演出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湖南省话剧团承办。15日,纪念活动和戏剧节开幕。湖南省话剧团的大型诗朗诵《话剧常青》、《雷雨》片断、哑剧《旋律与噪音》、《雕塑家》和独幕话剧《电梯的钥匙》,为湖南纪念话剧诞生100周年拉开了序幕。6月16日至6月24日,湖南大学玛卡戏剧工作室的《将民工进行到底》、湘雅医学院花样年华剧社的《狂想》、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的《椅子》、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风华剧社的《我弱智,我无罪》、湖南师大楚魂剧社的《我在黄灯下看你路过》、中南大学新青年剧社的《地下铁》、湖南树达学院七月剧社的《硬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萤火剧社的《镜头里的塔里的你》等剧目分别上演。
2009年11月,湖南首届校园戏剧节在长沙举办。戏剧节由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文化厅三家主办,湖南省戏剧家协会、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承办。戏剧节以“激扬青春,演绎梦想”为主题,重点突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经过2个月的选拔,评审组从全省二十多所高校的30多个作品中选出了8台优秀剧目在高校内进行展演。这些剧目是:湖南农业大学的话剧《寻找理想主义花朵》、湖南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大型话剧《二对二》、湖南工业大学的大型话剧《爱的奉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士兵突击》、湖南师范大学的《我站在黄灯下,看你走过》、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我在天堂等你》和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大型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和1台由各校组合演出的由学生创作、表现校园生活的小戏小品专场。
湖南校园戏剧节,其作品表现了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和深刻认真的人生思考,展示了大学生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各大专业院校对校园戏剧的支持,戏剧工作者对校园戏剧的极大关注,大学生观众对校园戏剧的热情投入,都是此届戏剧节的显著特点。
二、湖南大学生戏剧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开放,湖南的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校园的戏剧文化活动也空前活跃,各高等院校的戏剧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1992年,湖南师范大学成立省内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学生戏剧社团——“楚魂”戏剧社,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为他们亲笔题写社名。2003年,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的同学们,以一出《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大学生戏剧节”,一举夺得优秀原创剧目奖,为湖南的校园戏剧活动争得了荣誉。不久,《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在各高校巡演,更加使大学生戏剧活动升温。在此同时,《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的编剧兼导演阳宇峰同学,接受了中央戏剧学院院刊《戏剧》的采访,成为了大学生戏剧活动的明星;他是应届毕业生,在本专业(食品科技)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得到首都戏剧专家的关照与帮助,已经进京从事专业戏剧工作,成为了许多爱好戏剧的大学生的榜样。
据不完全统计,在省会长沙的各高校中,学生自发成立的戏剧社团,近百个。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湖南师范大学楚魂剧社、先锋剧社、树达剧社,中南大学新青年话剧团、雷雨剧社(铁道校区)、花样年华话剧社(湘雅校区),湖南大学话剧团,国防科大表演艺术活动中心,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纸飞机剧社,长沙理工大学青砖影视剧社、未停戏剧社、星梦戏剧社,湖南女子大学梦剧社,湖南商学院炫影剧社、18·19剧社,湖南中医学院话剧协会,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阳光剧社,是大学生戏剧社团中交往较多、较为知名的戏剧社团。在全省各地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学院和艺术类学院中,也有不少大学生戏剧社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湘潭大学学生剧社、吉首大学虎雏剧社等。
1.组织机构
大学生戏剧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的学生艺术类社团。
社团初创时期,往往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相邀而结的小团体。湖南农大虹剧社在2002年6月结社时,发表了剧社的宣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到一个充满憧憬和梦想的地方/组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他们喜欢戏剧,渴望表演,热爱生命/他们热情地对待生活,积极地面对人生/他们一起笑/一起泪/一起醉/他们永远年轻/他们能体会到别人无法经历的多彩人生/他们痛并且快乐着/洒脱并且真诚/他们用一颗颗鲜活跳动着的心/营造着一方纯净的土地/一片美丽的天空——虹剧社。
剧社之所以取名为“虹剧社”,是因为当时发起成立剧社时是七个人,所以取之为“虹”,意为“七彩”,也预示着剧社能够发出七彩的光芒;剧社的英文名是“Home Theatre”,“Home”是“虹”的音译,也象征着剧社就是一个家。
学生剧社成立之后,大多要取得学校的认可。学校管理学生戏剧社团的是学校团委和学校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如今,当年虹剧社的骨干成员成为了学校的老师,一届一届的新生又给剧社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虹剧社在组织机制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保持着长久的活力。
一些大学生剧社,通过草创时期的艰苦努力,一步步壮大。较大规模的戏剧社团就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中南大学新青年话剧团成立于2000年4月7日。话剧团实行委员会制度,委员会负责话剧团所有事务。委员会一年选举一次,由委员七人组成。委员会成员除团长、副团长外,由团部下设办公室、工作室、艺术中心、编辑部四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有提出任命、罢免团内干部一切职务的权利,委员会半数以上通过则实行罢免和任命,同时上报学生社团联合会备案。
话剧团团长全面负责团内各项事务,负责组织会议、活动,对上联系和对下沟通,话剧团团长由上届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会半数以上委员同意方可向学生社团联合会提出申请,学生社团联合会批准后正式上任工作。
话剧团副团长协助团长负责团内各项事务,分管各个分部门,负责策划活动、宣传等各项团内具体事务。
话剧团办公室下设组织部、财务部两个部门,负责话剧团的人事调动和财务管理,协调各部门工作,协管各项演出活动等,同时负责共青团支部各项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话剧团工作室下设导演部、剧务部、配音配乐部等部门,负责话剧演出的导演、剧务、配音配乐等前期工作。
话剧团艺术中心下设宣传部、文艺部、形象设计部,负责演出的服装、化妆、形象设计、宣传等工作,同时负责演员的挑选和调配。
话剧团编辑部负责话剧团团刊的出版,剧本、稿件的创作、改编等文字工作,协助艺术中心的宣传等工作。
话剧团在团长的领导下,各部门互相协作,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话剧团各项事务圆满完成。
大学生戏剧社团的组织机构,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剧社除选举出社长、副社长之外,组织机构逐渐简洁而实用,剧社一般设有编导部、演员部、剧务部、宣传部(或组织部)、公关部(或外联部)五个部门。这些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各部门工作的成员有多有少,只要你热爱戏剧,不管你有没有戏剧天赋,照样能在戏剧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然,一些规模较小的社团,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分工。他们的负责人往往身兼数职,能者多劳。这种社团既能自生,也易自灭;如果没有好的发展,在校园之内也没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社团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换届选举,因为每年都有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因此,领导班子的吐故纳新是一件经常性的事情。这样,领导班子中往往既有“老一辈的革命家”,也有“新一代的接班人”;而真正成为社团骨干力量的,往往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2.戏剧体制
在许多大学生戏剧社团中,编导没有很明确的分工。编剧在创作了自己的剧本之后,可以召集演员进行排演,于是,自己又成为了该剧的导演。这种创作体制,保证了演出能够按照编剧的意图来体现。但与自信相伴生的固执,也体现在剧目的不足之中。
有些剧社通过征集剧本的方式来寻求演出剧本。湘潭大学学生剧社通过与学校明星社团风华文学社的联合来征集戏剧文学剧本,这种方式既联合、团结了兄弟社团,增强了自己的影响、提高了社团的声誉,又解决了剧本的短缺。
大学生戏剧创作采用的形式,基本上是话剧。因为只有话剧形式:1、适应大学生在编、表、导演方面专业知识的局限;2、更能够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情感;3、聚合和离散都十分便利:大学生演员由于学业的负担,异动性较大,这一形式能够便利地、频繁地更换演员;4、受经济方面的制约,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投入。
在话剧形式中,大学生比较推崇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贫困戏剧、先锋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等戏剧样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1、现实主义的戏剧对创作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戏剧的创作水平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形式的选择能够掩盖自身戏剧艺术和技术的不足。2、大学生比较崇尚哲理、不喜平庸,而西方现代戏剧能满足大学生的这种创作需求。3、这种艺术形式对时空的处理较为自由,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剧场中照样能够演出,比较符合大学生戏剧社团的经济状况。4、湖南大学生的主要骨干深受青年艺术家张广天、孟京辉、牟森等人戏剧观念和作品的影响。
大学生戏剧常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闹剧。他们往往利用一些名著进行改编,对剧中的人物和行为进行调侃,使舞台上充满着一种娱乐、游戏精神。如农大虹剧社的《孔乙己》、《三打白骨精》,中南大学新青年话剧团的《新罗米欧与朱丽叶》、《西游笑传》、《赤壁外传》等都属于此类剧目。此类剧目有着自己的思想内涵,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创作演出,极大地活跃了大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了大学生在舞台上自如、松弛的表演能力,活跃了校园戏剧文化。但在重大的演出活动中,很少有戏剧社团将这种类型的剧目参加演出。
大学生戏剧选择的题材十分广泛,不受拘束。
近几年来,许多话剧名作都被湖南的大学生剧社移植演出,如曹禺的《雷雨》、《日出》、《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萨特的《禁闭》,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孟京辉的《思凡·双下山》,黄纪苏、张广天等人的《切·格瓦拉》等等。这些剧目,多有改编。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痞子蔡的网络小说《槲寄生》、王蕙玲的描写徐志摩爱情故事的《人间四月天》等在大学生校园中流行的小说,也是大学生戏剧的题材。这种题材,紧跟时尚,很受大学生观众的欢迎。
原创的剧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反映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的《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表现解放军西南边陲战事的《绿尘》、体现新世纪的新青年对于历史、对于革命有着自己理解的《我的革命世家》、展示当代大学生爱与恨、功与过、生与死等人生课题的《涉江》、取材自北欧神话的神话音乐剧《诸神国度》等等,都有很深的艺术功力和思想内涵。
如国防科技大学表演艺术中心的学生们创编了一部反映部队战斗生活的话剧《绿尘》,这是一部根据同名报告文学改编的剧作,它表现了战争与爱情、与人性的冲突。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一场战争,也是属于“正义的战争”,这在专业戏剧工作者的眼光中,是一个禁区。然而,学生们排演了它,学校也支持了它;学校指派曾经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师对剧本进行了加工,剧作顺利地搬上了舞台。
湖南师范大学先锋剧社移植演出的大型史诗剧《切·格瓦拉》是一部极富争议、却有着较高演出质量的剧目。它对当前的现实黑暗给予了猛烈的抨击,虽然使某些人感到如芒刺背却又无可奈何;但它对革命的鼓吹,显然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有关方面容忍了它。在学校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中虽然没有将它入选,但它没有任何阻碍地参加了大学生戏剧节。
大学生戏剧有着值得专业戏剧借鉴的地方,就是在于它不存在着任何体制上的弊端——不管是它的创作体制,还是它的评价体制。
大学生戏剧没有什么陈规陋习,有时也创造出令人难以值信的奇迹:
2011年11月1日,红网发布了一条消息: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摩洛哥第五届丹吉尔国际大学戏剧节在美丽的地中海小城丹吉尔落下帷幕。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原创戏剧《白沙》(《WHITE》)获得本次戏剧节唯一大奖——“格兰德”奖(GRANDPR IX),并获得了最佳舞台设计奖。同时,李政文同学还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这消息传来真有点意外。
只是在两个月前,虹剧社的行政总监唐勇老师还在四处打听去国外演出如何办手续;10月9日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剧本;10月14日,学校审查剧本还存在严重问题;15日再次加工剧本,——这天,离他们22日赴摩洛哥只有一周的时间了。他们在旅途、在驻地不断加工、排练,至10月27日《白沙》终于在丹吉尔剧场正式演出,30日即获得大奖。正如人言:如梦一般。
然,如果你了解虹剧社十年来的坚守与磨砺;如果你了解虹剧社平时的勤奋与积累,你就会知道:机遇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
总之,基于共享型生活服务平台的社区价值共创,除产生了直接价值外,社区主体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信任度增加,彼此间建立起更强烈的情感联系,同时社会资本增加,也对顾客忠诚度产生了积极正面影响,这些因素均促使社区整体和谐度提升。
三、湖南大学生戏剧的特点
我们曾经试图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大学生的戏剧。我们总在这样一些词汇中徘徊:真诚、激情、敏锐、青春、鲜明、质朴、纯粹……
这些虽然都是大学生戏剧的特点,但它们还是未能准确地概括出大学生戏剧的本质特征和艺术特征。
特征是在比较中才显现出来的。我们要发现它的特征,就将它与职业戏剧进行一些比较。
1.目的性
大学生戏剧不像职业戏剧那样有很强的功利性。中国的职业戏剧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如:1、票房,职业戏剧生存的基础;2、获奖,职业戏剧存在的价值体现;3、业绩,戏剧官员存在的必要条件;4、“名片”效应,地方艺术是当地政府进行文化交流的“名片”;5、“花篮”效应,是政府部门进行庆祝、纪念活动的“花篮”;6、“工具”效应,是相关部门宣传教化的“工具”……
而大学生戏剧并不具有这些“属性”,因而就没有这些目的。于是,它才变得“纯粹”起来。由于“纯粹”而显得更加“质朴”,由于“质朴”而显得更加“真诚”,由于“真诚”而显得更加“鲜明”,由于“鲜明”而显得更加可爱。
由于大学生戏剧不刻意地追求功利,因此他们的戏剧剧目的更新频率和速度,都要超过职业的戏剧。他们的新戏演出不到几场,很快又投入了新的剧目的创作;你方唱罢我登场,剧社内的平等竞争又加速了剧目的生产。实践的机会越多,锻炼的机会也就更多,新人在大学生戏剧中成长的速度,要快过职业戏剧。
2.观念开放度
大学生年轻、思想活跃开放,这就决定了他们戏剧观念的开放。在大学生戏剧中,没有职业戏剧那样多的清规戒律,也没有那么多的思想负担,因此,他们通过戏剧挥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一位同学说道:
我演戏是因为我热爱戏剧,是因为我想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是话剧不变的主题。我们应该用大学生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戏剧,不应该受社会上一些东西的影响。我有必要把外界的一些不好的影响排除。
由于他们的戏剧没有担负很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他们的创作,绕开了无数观念形态的教条而直指人性。“感情是话剧不变的主题”。妓女和流氓、战士与村妇,在他们眼中,首先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真实的情感;因此,他们塑造的戏剧人物形象,更接近生活的真实;他们创造的戏剧故事,更能打动我们的心灵。
在这里,还附带地说一句:大学生戏剧、以及戏剧节的策划、组织、联络、剧本审查、评论、票务等繁琐的筹备工作,大多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这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十分快捷和准确。这与大学生普遍上网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在目前的职业戏剧界还不可想象。
3.艺术自由度
不可否认,大学生对戏剧的专业知识是陌生的。他们走向舞台之前并没有看过很多的舞台演出。
知识准备的不足,当然是个缺陷,大学生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师法自然”。不是有人说“戏剧是对现实的模仿”么?那么,现实就是最好的导师。
在大学生那里,没有戏剧的艺术传统。没有传统,也就没有传统的束缚。因此,创作思维的自由,舞台时空的自由,艺术形式的自由,创作组合的自由,都呈现在大学生戏剧中:
他们用一盏探照灯,可以展示若干个舞台的空间。
他们用一块镜子戴在头上,就可以让观众相信这个人物就是个癞头。
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将音乐、吟诵、歌唱、舞蹈……通通融入话剧之中,不管它还姓不姓“话”。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将几个毫无内在联系的小戏联成一个整体。
……
艺术是崇尚自由的;没有艺术的自由就没有鲜活的、有价值的戏剧。
4.戏剧文学性
从古希腊戏剧到中国昆曲,从关汉卿到莎士比亚,经典的戏剧总是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大学生的戏剧虽然不是经典,但他们在戏剧文学性方面,值得我们职业戏剧作者借鉴。
他们的戏剧大多用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包装着哲理、思想,使其成为了一种高雅艺术。
这种实例俯拾皆是。我们随手从电脑的储存中提取一例,它是《绿尘》中结尾的一段:
灯亮,演员跨立式站好,齐诵:
这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发生在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
我们无法走进炮火与硝烟中,去感受那时那地的真实与生动。
但是,当看完这出戏的时候——
但愿你能够被那不顾一切的坦坦荡荡刻骨铭心纵然只是情如朝露爱在夕阳但爱得伟大爱得豪迈潇洒的爱情而感动;
你能够见他人的生离死别感同身受如临其境而为自己抱怨今天这生活虽和平安宁却太乏味平淡而汗颜;
你能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死亡恐惧而震撼从此诅咒这世间所有的侵略压迫仇恨与不平等;
你能够企盼世界和平,人间年年处处如此时此地;
但愿你能够感受到这灯火辉煌歌舞升平背后的军魂浩荡!
这种戏剧语言的结构、节奏很好地表达了戏剧的内容,同时,也给观众一种艺术的享受。
在大学生戏剧剧目的创作中,我们发现,他们没有我们当前专业人士对戏剧题材选择的褊狭和教条,没有那些在创作和评论中许多人为的清规戒律。
在这些方面,大学生戏剧更接近戏剧的本源:他们的形式更注重自由地表达内容;他们的内容,更多地直指人性;他们的演出,真正宣泄着人类的情感;他们的戏剧充满着真诚、纯朴、自然的魅力。
四、湖南大学生戏剧的不足
1.大学生戏剧体制的局限
大学生戏剧社团,真正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成员更新的速度比什么艺术组织都要快,都要频繁。大学四年级的同学面临着毕业实习、就职的压力,不能参加剧社活动;而新生一年级的同学,虽有热情,然,在艺术上毕竟很不成熟。因此,戏剧艺术的传统常常被这种体制所阻隔,艺术的质量会因人的异动而起伏。湖南师范大学楚魂剧社演出的《楼顶》一剧,本是剧社重新复排的原有剧目;但因为老演员离去,新演员登台,所以演出质量不如从前。
这一体制的局限,使大学生戏剧质量很难达到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境界,但也并非无可药救。有的剧社就采取了一些办法弥补它的不足:一是以老带新,尽早地在大一、大二选拔、培养剧社的骨干力量。一是学校为长远而计,将剧社毕业生中的优秀骨干,留校任教。
2.戏剧艺术技能的缺乏
戏剧毕竟是一门专门的艺术,它有自身的规律、自身的特点、自身的技术。
大学生们凭着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勤奋、自己的感悟来创造戏剧,难免有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艺术质量的不稳定性。
比如说,他们并不清楚戏剧怎样才有“戏剧性”,他们还不知道怎样组织戏剧场面、怎样组织戏剧冲突、怎样组织人物关系才使戏剧更具观赏性?因此,有些戏,题材很好、立意很、人物设置也很好,但戏并不十分出色,令人惋惜。
又比如说,他们的戏剧很有思想,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将感悟到的生活哲理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产生共鸣?因此,他们非常苦恼。殊不知,这种苦恼,也是能够通过技巧可以改变的。
又比如,他们移植的某些剧目(如《切·格瓦拉》),在别人那里非常精彩的场次,到了自己的手里,为什么变得支离破碎?他们并不知道,戏剧的演出,很多时候,会因演出场地、演出时间、演出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
一是需要他们加强自学;二是专业的戏剧家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正如话剧人在网络上的留言:“……大学生戏剧已成气候,我们搞专业的,如何抓住这样的时机,以图共同发展呢?这是我们省戏剧工作者特别是话剧团的人要认真思考的。上上下下,谁还会比我们更关心学生剧社呢?我们不努力,就没人关注了。”
大学生的戏剧只要得到专家们的帮助,艺术质量的提升,将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