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省际比较研究

2012-11-22焰,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高技术方差竞争力

严 焰,徐 超

(1.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囿于陆地资源的开采接近饱和及其不可再生性,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日益重视,我国也加快了海洋开发的步伐,海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6%提高到2010年的9.6%。①为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我国沿海各省市陆续出台海洋规划,加大海洋投入,把海洋高技术产业定位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由于一个产业从兴起、发展到成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各省市普遍加大海洋投入的今天,分析海洋高技术产业的现状,正确评价各省市海洋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对明确各省海洋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的领域和任务、提升竞争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ain,1933)提出。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980)认为竞争优势由产业结构决定,建立了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分析五要素模型。[1]莫厄里(David C.Mowery)和纳尔逊(Richard R.Nelson,2003)归纳出资源、制度、市场和技术四个影响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2]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会长 Daniel F.Burton、[3]Maria Papadakis、[4]Benoit Godin、[5]Derek Braddom 和 Keith Hartley[6]等分别从政策的制定、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分析框架的建立等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海洋产业的日益重视,国内对海洋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分析也逐渐兴起。包诠真(2009)对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采用计算产业贡献率的方法对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7]武鹏等(2010)利用5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和均值法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8]徐丛春等(2011)借鉴波士顿矩阵方法,对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9]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于竞争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但这些针对竞争力的研究多为静态分析,缺少动态演化思考,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鲜有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海洋高技术产业的评价体系设计更是凤毛麟角,这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主因子,利用其得分对沿海省市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比较,探究差异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指标体系、数据及分析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海洋高技术产业是技术、知识、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本文依据已有的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海洋高技术产业自身的特点,兼顾数据的可得性,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选取R&D人员投入强度等9项指标,构建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见表 1)。

表1 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及分析方法

根据指标体系,查阅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1)、《中国海洋年鉴》(2007、2011)等文献资料和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海洋局等网站,获得了天津市等我国11个沿海省市2006年和2010年的相关数据。由于各原始数据量纲不尽相同,对原始数据运用均值法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

因子分析方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诸多变量的相关性研究,可以用假想的少数几个变量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达到浓缩数据的目的,同时利用因子得分,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马庆国,2002)。[10]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2006年因子分析结果

研究采用SPSS17软件,经因子分析,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及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我们从9项指标中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解释的总方差(表2)和正交因子载荷矩阵(表3)。结果显示,2006年第一主因子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拥有发明专利数等产出指标上有较大数值,可解释总方差的33.12%,定义为规模产出因子;第二主因子在人员投入强度、经费投入强度和科研机构经常费等三项指标上有较大数值,可解释总方差的26.75%,这三个指标代表了地方政府对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定义为政策环境因子;第三主因子在海洋产业本专科生在校人数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上数值较大,可解释总方差的25.13%,这两个指标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定义为发展潜力因子。三大主因子累计可解释总方差的85.01%。

表2 解释的总方差(2006)

(二)2010年因子分析结果

同样,可以得到2010年解释总方差表(略)和正交因子载荷矩阵(略)。结果显示,2010年第一主因子为以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为代表的政策环境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33.59%;第二主因子为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拥有发明专利数为代表的规模产出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30.75%;第三主因子仍为发展潜力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21.55%。三大主因子累计可解释总方差的85.89%。

表3 旋转成份矩阵(2006)

比较2006年和2010年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主因子的构成基本不变,但对总方差的解释能力有所增强,从2006年的85.01%提高到2010年的85.89%。政策环境因子从2006年的第二主因子上升为2010年的第一主因子,意味着国内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政策环境在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

根据因子得分Fi并利用各因子贡献率αi对其加权,根据公式(1)计算沿海省市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

按F>1、0<F<1、F<0 分为三组。 F>1 为海洋高技术产业相对发达省市;0<F<1为海洋高技术产业中等发展省市;F<0为海洋高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省市,分组结果见表4。各层次各因子得分值见表5和表6。

表4 2006和2010年11个沿海省市区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对比

表5 2006年各层次各因子得分平均值及排名

表6 2010年各层次各因子得分平均值及排名

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0年,我国沿海各省市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所处层次变化不大,仅浙江省和辽宁省发生变化,浙江省从海洋产业中等发展省份落入相对落后省份,辽宁省从相对落后的第三层次跻身中等发展的第二层次。对比表5和表6可得,各层次省市从2006年到2010年在规模产出因子和政策环境因子的平均值排名上没有变化,唯一发生变化的是发展潜力因子,第二层次的发展潜力因子排名从第二跃升到第一位,意味着如果保持这种状态,则在未来几年第二层次中的某些省份可能跃升到第一层次。第一层次仅广东省,该省海洋产业产出能力最强,正是凭借其巨大的产出能力,其排位于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之首,但其2010年的政策环境因子排名最后,而发展潜力因子也为负值,说明其竞争力可能缺乏后劲,需加强改善政策环境。第二层次除规模产出因子排第二外,政策环境因子和发展潜力因子均居首位,说明这些省份拥有较好的政府支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景乐观。第三层次省份除政策环境外,其他因子均居末位,说明其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前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

1.规模产出水平、政策环境因素和发展潜力因子是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主要因素,在2006年和2010年分别解释了竞争力的85.01%和85.89%。

2.沿海各省市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强少弱多,静态分布不均衡,动态发展变化少。静态地看,2006年和2010年两年中,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仅广东处于相对发达的第一层次,5个省份居于中等发展的第二层次,且平均综合得分均未超过0.5(2006 年为 0.3895,2009 年为 0.4210);另有 5 个省份得分为负。动态地看,从2006年到2010年,各层次省份数未发生变化,仅浙江和辽宁交换了所处层次位置,其他未有变化。

(二)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对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不断完善海洋高技术产业政策。面对海洋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不断完善与海洋高技术产业相关的税收、信贷、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建立健全基于我国海洋高技术及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政策的支持体系,营造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强政府政策对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2.逐步建立海洋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要通过强化涉海企业的主导地位,深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能力,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吸纳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参与等方式,逐步完善创新化产业链条。

3.大力加强海洋高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应逐步调整现有大中专院校涉海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涉海高技术企业实行知识产业化、产权多样化,鼓励技术人员技术入股,在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职称评聘等方面向海洋人才倾斜,留住和吸收海洋高科技人才。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由《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2011)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R.Nelson.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s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in Frontier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M].Massachusttes,pp.19-30,US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2001.

[3]Jr.Daniel F.Burton.High-tech Competitiveness[J].Foreign Policy, 1993,(92): 120-132.

[4]Maria Papadakis.The Delicate Task of Linking IndustrialR&D to NationalCompetitiveness[J].Technovation,1995,(9): 569-583.

[5]Benoit Godin.The Obsession for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Impaction Statistics:the Construction of High-technology 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 2004,(8): 1217-1229.

[6]Derek Braddorn and Keith Hartley.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K Aerospace Industry[J].Applied Economics,2007,(6):715-726.

[7]包诠真.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Z].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9.

[8]武鹏,王镇,周云波.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10,(2):26-32.

[9]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2):35-37.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高技术方差竞争力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方差越小越好?
计算方差用哪个公式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方差生活秀
日本竞争力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