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田注水开发调整对策
——以大庆长垣外围他拉哈油田英51区块为例

2012-11-22唐从明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85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25期
关键词:含水大庆采收率

唐从明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853)

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田注水开发调整对策
——以大庆长垣外围他拉哈油田英51区块为例

唐从明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853)

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田普遍存在压裂井含水上升快、层间矛盾突出,而未压裂井难受效、产量递减快的特点。以大庆长垣外围他拉哈油田英51区块为例,通过油田生产动态分析及静态裂缝研究,提出了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田注水开发调整的几点建议。

裂缝;特低渗透;注水开发

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田在开发中普遍存在压裂井(层)易沿裂缝方向受效,但受效后含水上升快,未压裂井(层)难受效、产量递减快的特点。大庆长垣外围他拉哈油田英51区块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石人沟渔场西南1.0km,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古龙凹陷他拉哈向斜西南翼。在高Ⅳ组顶面构造图上,左侧发育一条近似南北向、向西倾斜的正断层,区块于该断层的上升盘,形成了一个构造圈闭,构造圈闭线为-1990m,闭合面积1.1km2,闭合高度约50m。区块共发育萨尔图、高台子、青一段、扶余、杨大成子油层,主要开采目的层为高四组。高四组孔隙度11.0%~15.5%,渗透率(0.35~1.82)×10-3μm2;青一段油层孔隙度11.0%,渗透率0.45×10-3μm2;扶杨油层孔隙度5.2%~9.8%,渗透率在(0.1~0.27) ×10-3μm2,是一个典型的裂缝性特低渗透油田。

1 区块产量递减状况及原因分析

1.1产量递减状况

英51区块2004年12月捞油投产,2005年2月水井投注,采用200m×200m井网注水开发,2005年4月油井压裂转抽,压裂初期井口平均日产液192.5t,日产油12.7t,综合含水55.67%。截止2011年12月,该区块井口日产液28.7t,日产油12.7t,综合含水55.67%,日注水100m3,累计注采比1.0,采油速度0.14%,采出程度5.98%,年综合递减率42.74%,平均月递减率4.75%。如果继续按照当前注水方式开发,按此速度递减,到2012年底,区块日产油量将低于5.0t。

1.2产量递减原因分析

1)压裂井含水上升产量递减快 裂缝的高渗透性使得注水易沿裂缝方向形成突进,注水受效后沿裂缝方向见水,主力层水淹后,非主力层难以接替,层间平面矛盾突出,产量递减快[1]。

笔者统计不同井排生产情况:油井排29口生产井,见注入水6口,水淹3口(压裂裂缝),产液33.0t,产油20.4t,综合含水38.24%;水井排15口生产井,见注入水12口,地层水2口,未见水1口,其中水淹4口,产液22.8t,产油3.0t,综合含水86.7%。见注入水较早的6口井,平均见水时间3个月,方向为同井排右侧水井,层位以高四组为主,与主应力方向相吻合,见水时累计砂岩注水强度只有260~360m3/m。

见水和受效情况表现为明显的裂缝性见水特征。而该区块通过从取芯观察、测井、无源微地震法监测结果和动态变化等综合分析证实,储层中发育东西向天然裂缝[2]。

人工裂缝监测4口井,共5个层位(见表1),裂缝方向集中在北东68.3°和北西89.4°之间,与地应力测试结果相符,与井排方向基本一致。

表1 英51区块人工裂缝监测成果

表2 微地震点的分布方向(裂缝方向)

应用微地震技术对英51区块注水前缘进行监测, 监测给出的微地震点分布方向反映了井周的裂缝走向(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北东东向是最多的裂缝方向,该方向反映了应力场的作用和影响,接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北西西向是第2多的裂缝走向,反映原生裂隙带的存在,也与非排方向相符合。

不同压力下,优势裂缝的走向不尽相同,但多为东西向,也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与见水受效方向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动态生产数据的变化。

2)区块未受效压裂井产量递减快 统计各井层压裂和未压裂产量,产量幅度下降最大的是压裂高四组油井,日产油由85.0t下降到29.7t,平均月递减率为7.4%,比区块平均月递减率6.6%高0.8%。注水开发50个月,仍有15口井无受效迹象,其中水井排油井2口,油井排油井13口,占油井排总井数的44.8%。

2 注水开发建议及效果分析

2.1注水开发建议

结合以往油田开发经验,针对英51区块东西向裂缝发育,水井排油井东西向裂缝性见水后已水淹的实际,建议由面积注水逐步向线性注水转变。

2.2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转注水井排15口油井,转注完成后,区块平均水驱控制程度由75.5%上升到84.3%。应用国家储量委员会推荐的大庆外围采收率计算公式,计算区块预测采收率[3]:

ER=0.1893+0.0745lg(K/μ0)-1.2644φ+0.0005S+0.3355Wf

式中,ER为原油采收率;K为空气渗透率,10-3μm2;μ0为地层原油粘度,mPa·s;Wf为开发井网条件下的水驱控制程度,%;S为井网密度,口/km2;φ为有效孔隙度,%。

高四组渗透率1.08×10-3μm2,有效孔隙度13.25%,水驱控制程度由转注前87.3%上升到转注后94.0%,采收率由转注前12.7%上升到14.9%;青一段渗透率0.45×10-3μm2,有效孔隙度11.0%,水驱控制程度由转注前80.2%上升到转注后90.4%,采收率由转注前13.1%上升到16.6%;扶余油层渗透率0.1×10-3μm2,有效孔隙度7.5%,水驱控制程度由转注前46.0%上升到转注后58.2%,采收率由转注前6.1%上升到10.1%。预计可增加可采储量4.12×104t。

[1]艾尚军,郭殿军.砂岩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内容与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76-79.

[2]赵向东,陈波.微地震工程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S2):2609-2612.

[3] 王树立,兰丽凤.大庆外围油田采收率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5):53-57.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9.020

TE348

A

1673-1409(2012)09-N058-02

2012-06-25

唐从明(1984-),男,2006年大学毕业,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含水大庆采收率
李大庆
浓度响应型水触变材料及在含水漏层堵漏技术的应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任大庆作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