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布衣参事”参政破冰
2012-11-22小康李伟
文|《小康》实习记者 李伟
武汉“布衣参事”参政破冰
文|《小康》实习记者 李伟
“布衣参事”在形式上给了平民参政的机会,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格局。至于“布衣参事” 能否让政府决策接地气,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证明
日前,武汉市宣布,将从普通市民中选聘3位政府参事,不限身份、学历和职业,其意见和建议可以直通市长。
长期以来,政府参事多由自上而下的“推荐”产生,成员多以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为主,准入门槛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参事参政时,过多着眼于宏观问题和上层制度建设,对于基层问题的关注度偏少。也即所谓的“不接地气”。
至于此次武汉市选聘布衣参事能否让决策“接上地气”,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布衣”将踏进参事室
去年底,曾经做过10年武汉市政协委员的施平和另外8位普通市民代表,与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一同实地走访“十件实事”办理情况。走访第三站时,施平曾向市长唐良智建议:市政府参事室除了“学院派”,能否吸收优秀市民参与?
不久之后,施平的建议被采纳,并付诸实施。“布衣参事”开始踏上破冰之旅。
4月18日起,武汉市政府参事室面向社会“海选”3名参事。此次聘任3名“布衣参事”,将打破身份、年龄、学历、职业等限制,选聘对象侧重普通市民。
作为政府的直属机构之一,参事室为普通百姓知之甚少。成为其中的一员,也有相当的难度。以往,政府参事,从国家到地方多由“推荐”产生,也即采取“自上而下”的遴选制度。国务院参事由总理聘任,地方政府参事由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或省辖市市长聘任。
而且,政府参事多由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组成。以国务院参事室为例,目前56名参事中,基本都是官员和学者,或某领域专家、带头人。
“布衣参事”是让市民参与到民意表达的过程中来,打破原有高端人士为代名词的政府参事格局。“这是政府充分听取民意的姿态,布衣参事可能更了解武汉,能提出更多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政府需要的。”施平如是说。
“海选”推出首日,就有上百位市民咨询,34位热心市民通过武汉市政府参事室网站报名并递交建议,一位市民甚至递交了万言书竞选“布衣参事”。
虽说是“布衣参事”,但要成功上任也不容易。
从选聘程序上来看,应聘者首先要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策论答卷;再由专家、参事、媒体、市民等代表组成评审组对策论答卷进行评审;进入面试后,采取公众演讲测评,由专家、部门、参事、媒体、市民等代表进行考核;最后,由市委统战部、市政府参事室等单位组成考察组,通过听取意见、走访调查等形式进行考察。
可见,虽然与传统的参事相比,少了官方的身份要求,但对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等的要求却丝毫不减。3名“布衣参事”,虽然改变了参事议事的身份结构,但能否改变官员与学者主导参政议政的格局,还有待观察,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此次武汉选聘市民参事,在年龄和年限上与普通参事也有所区别。按照《参事条例》规定,参事的首聘年龄不得低于55周岁,不得高于65周岁。参事任职的最高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而武汉此次要求“受聘年龄不超过60岁”。此次对参选市民的学历、职业甚至户籍等也无要求。
“布衣参事”的任期为3年,任期不超过两届。而此前武汉政府参事聘期一般为5年,续聘期3年。“这只是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市民参事履职情况不佳,5年时间就太长了。”武汉市政府参事室陈姓负责人坦言。
选聘的“布衣参事”和目前武汉市政府36位参事履行同样职责,享受一样待遇,一起调研,并列席本市两会。参事们的建言献策筛选整理后制成咨询摘报,在一天内送至领导案头。简而言之,市民建议或可直通市长案头。
“布衣参事”加入参事室初期,能起到多大作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记者:“‘布衣参事’主要起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的作用。”之前决策层得到真正的民意并非易事,而“布衣参事”来自基层,更能了解和代表民意,因此他们的参与显得更加重要。
今后将充分发挥“布衣参事”的特殊作用,以超脱的身份、独特的视角和“直通车”的优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以参事开展“民主监督”为切入点,问政、问绩、问需,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度。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介绍,今后将充分发挥“布衣参事”的特殊作用,以超脱的身份、独特的视角和“直通车”的优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以参事开展“民主监督”为切入点,问政、问绩、问需,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度。
参事招聘中对“布衣参事”也提出了明确的职责。“布衣参事”要围绕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反映社情民意;对市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对有关法规规章草案、政府工作报告稿和其他重要文件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承担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更有网民寄望“布衣参事”,要树立做参事不是做一个特殊公民的观念,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来自民间智慧的责任和良心。“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布衣参事”。
“布衣参事”或成形式
相较目前武汉市36人的政府参事规模,仅3名布衣参事力量是否过于微弱?知情者透露:“这反映了政府一种尝试的心态,初次选聘3人看看效果,如果效果理想,还可以扩大。”针对这个问题,叶青告诉记者:“先充实一下,尝试一下,我觉得(布衣参事)最好不超过10%。既可以收集意见,又可以不影响参事室总的原则。”
现任武汉政府参事李光还担心:“市民参事来自基层,其关注点往往可能局限在自身周边。其提出的建议可能过于琐碎而缺少全局视野。” 叶青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布衣参事是特殊参事,有短处也有长处。各种参事结合起来,就会比较完整。”
尽管如此,有不少网友表示,武汉市开始推进政府参事“平民化”的格局,选聘的过程可能比结果更重要,其意义在于推动民主,激励市民积极参政议政,体现了政府政治开明的姿态。对于现行的政府参事“自上而下”的选聘制度,武汉正在做一次“自下而上”的改革试验。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说,虽然三名“布衣参事”不能改变政府参事的整体格局,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已经彰显了一种理念的进步。这意味着,决策者更加注重倾听来自基层和民间的声音,并通过选聘政府参事的方式,使这一设想得到实现。从某种角度讲,这是在打捞一种声音,让处于“江湖之远”的群体,可以进入“庙堂之上”,达到了“民意直通”的效果。
“布衣参事”能否让政府决策有效地接上地气,还需要实践和时间来证明。
责编 李秀江 LXJ-506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