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谈话节目新锐——央视国际《文明之旅》节目探析
2012-11-22杜哲
当“地球村”不再是一种设想而成为真真切切的现实时,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跨文化传播的大时代到来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已尘封于历史,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若想发展前行,避不开的是与他国的接触与交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此刻华尔街的一个决定在下一秒可能影响全球的经济振动;今日苏州的一针一线也可能成为明日国际T台的霓裳丽影;好莱坞最新上线的电影则在各个肤色的人群中同样在进行着热烈讨论。
面临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的电视媒体并没有停滞,而是顺势诞生了以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为主旨的电视节目,抑或在原本的节目中增添了跨文化因素。在众多的节目形态中,跨文化交流的谈话节目以其即时无预知的观点火花碰撞,展现不同文化的异同,让受众足不出户知天下。各领域全球化的步伐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知道不同文化的人走到一起并融洽相处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一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
笔者认为,跨文化交流的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跨文化交流为目的,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日常谈话状态;通常有主持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人类共同的话题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不可否认的是这类节目往往定位较为高端,所以并未像国内电视市场中近年来的选秀类和相亲类等以娱乐见长的节目那样火爆,但是因为其不可取代的跨文化交流意义和文化属性,而在电视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其中以北京电视台自1999年开播的《国际双行线》和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2010年推出的《文明之旅》为代表,因《国际双行线》北京卫视在2011年频道改版的原因退出荧屏,原制作班底移至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开始一档更注重时尚和年轻化的跨文化交流谈话节目《北京客》。所以笔者以CCTV—4的《文明之旅》为范本,分析这一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
《文明之旅》栏目作为中文国际频道(CCTV4)重点打造的“国际化人文类高端访谈专题节目”,它立意国际化特色,秉承“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频道宗旨。以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交流沟通为主要内容,力求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平台。而这档节目具备怎样的优势使它区分于其他节目呢?
一、最佳的平台
《文明之旅》依托的平台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频道,CCTV—4在分布于亚、非、拉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频道或部分时段的落地播出。全球性的频道落地给《文明之旅》这种旨在进行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节目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可以说,目前在我国的电视体制下,没有哪个省级的广电集团可以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级媒体有实力将频道落地到世界各地。在具备这样的平台的基础上,《文明之旅》才进一步有可能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在。《文明之旅》采用的是中英双语字幕,英语字母的配备对于节目的对外传播起着决定性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充足的嘉宾资源
在《文明之旅》的节目中,嘉宾最多的身份是文化学者——苏叔阳、余秋雨、于丹、舒乙、李汉秋等对中国古今文化都颇有研究,通过他们的言语,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传统节日以及民俗等等介绍给其他国家。除了对古老的中华文明的传播,也有对于现代中国的展示,如靳羽西做客《文明之旅》的“美丽的中国红”,像世界展示中国的美丽。除了国内嘉宾,《文明之旅》也邀请过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讲述他“首相的信仰”、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展望“中国的大趋势”、全球著名亚洲问题专家马凯硕探究“亚洲的回归与崛起”。
除了主讲嘉宾之外,《文明之旅》的另一个特色是每一期在观众席的前排会设有三个次要嘉宾的位置,这三位嘉宾中会固定搭配一名外国人。他们三个在节目中也会与主持人互动,对主讲嘉宾提问。来自异文化的次要嘉宾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具备他所属文化的代表性。
三、专业的主持人
《文明之旅》的主持人选择不同于一般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除了应有的对话题的引导能力和谈话场的掌控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和异文化知识。《文明之旅》一共有三个主持人,刘芳菲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杨锐现为央视英语频道主持人、制片人,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和国际新闻专业双学位学士,并且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董倩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外语专业的学习不仅在于语言,更是对该语言归属的文化的了解;而历史专业的学习给予的也不只是事件的陈述,更是打开了一扇走入民族文化的大门,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正是从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刘芳菲、杨锐、董倩的主持风格各不相同,却都与整个节目的气息合拍,因为他们对于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在与文化大师的对谈中不脱节。
四、典型的中国味道
将中国的电视产品传播到异文化中,怎样才具备吸引力?不是一味的西化,而是保有原本的“中国风”。《文明之旅》无论是片头的处理——代表中国古代文明与繁华的长城和故宫、代表中国现代气息与精神的鸟巢、水立方,这些建筑的出现都明确的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这里是中国。节目的布景也非常具备中国古典特色,古色古香的屏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茶几上摆放的紫砂茶具等,这些设计本土观众也许并不会留意,然而对于外国观众而言,这就是中国的“味道”。
当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时,双方往往都带有关于对方的这样或那样的想象和观念,而这些想象和观念会影响他们交往的过程。而跨文化交流的电视谈话节目将话题置于媒介的公共空间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同一话题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让双方、让观众感受到来自另一文化的人所产生的与己相悖的观点。这一类型的节目给处于不同文化的双方一个了解彼此的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个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决定性的改变有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态度”。[1]接受到这类节目的受众,有机会逐步了解另一文化的价值观与信念,从了解变理解,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对另一种文化或民族的观念。
注释
[1]【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参考书目
[1]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蔡荣寿 金芳颖:《跨文化交际通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