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方式

2012-11-22高凯,蔡之国

电影评介 2012年8期
关键词:社教悬念类节目

社教类电视节目是用电视传播的形式对电视观众进行社会、文化等教育的一类节目形式。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电视的产生,到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节目逐渐走向成熟,社教类电视节目曾一度红火,与新闻、文艺共同组成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三大板块。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电视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节目内容与观众市场收视的结合日趋紧密,传统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单纯说教已经过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现代观众的收视需求,社教类电视节目纷纷改版创新,并吸收叙事学、影视艺术等备受观众喜爱的传播方式,进行故事化传播,并最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也让节目重新焕发了生机。社教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

一、巧用叙事结构,增强节目趣味

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通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故事如何叙述才会生动有趣,这不仅取决于故事内容本身,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叙述方式。同一个故事,运用不同的叙事结构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巧用叙事结构将会制造故事高潮,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所谓叙事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框架结构,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或主观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1]纵观国内社教类电视节目,其叙事结构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平列叙事结构与渐进叙事结构。

(一)平列叙事结构

平列叙事结构,是指节目的内容版块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空间关系的结构形态。从平列结构的内容版块之间关系看,又可以大致细分为并列式、连接式和剖面式等几种具体的叙事结构。

并列式平列叙事结构,即版块之间是平行、并列或者对列关系的一种叙事结构。例如,央视社教片《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共分为“刘心武谈红学”,“贾府婚配之谜”,“秦可卿抱养之谜”等61个章节,尽管每个章节都是围绕名著《红楼梦》展开的叙述,但各章节间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呈平行递进状态,即使观众错过了上集内容,也不影响他们收看本集内容。

连接式平列叙事结构,即节目版块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连接的时空顺序的联系。例如,央视《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狮子家族》的节目就运用这种叙事结构讲述了狮子从幼年到青年、壮年直至老年的成长故事,通过狮子成长中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叙事版块,这些版块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开来,彼此在结构上相互独立,在内容上相互承接。

与从纵向关系展现生活的连接式平列叙事结构不同,剖面式平列叙事结构是以横向关系来展现生活的,它往往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将同一时间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事件展现出来。如央视社教片《讲述》中一期名为《回家》的节目就运用了这种叙事结构,节目主要讲述了幼年时被拐卖的崔健东寻亲成功后回家的故事,节目在崔建东回家路上这一段通过剖面式结构分别介绍了寻亲志愿者李静芝和主人公崔建东的故事,通过平行蒙太奇向观众讲述了这两个人物的悲惨遭遇。

(二)渐进叙事结构

渐进叙事结构,是指节目中各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时间、空间以及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根据线索的数量,渐进叙事结构又可分为单线式和多线式两类。

单线式渐进叙事结构,是指用一条线索贯穿节目始终的一种叙事结构,如央视社教片《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与狼为伴》的节目讲述了“狼人”肖恩的经历,节目完全以肖恩的行踪为单一线索,真实讲述了他与狼群相处的各种惊险故事,充满了强烈的纪实性与真实感。这种叙事结构虽然没有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却立足于一人一事,以跟踪的形式记录下主人公历险的过程,通过人物遭遇的未知性与突发性制造故事的高潮。

多线式渐进叙事结构,是指节目同时采用若干条线索进行叙述的一种结构形态。例如,《探索与发现》栏目中《乡村谜案》这一期紧紧围绕家禽被害的谜题展开叙述,而“查找真相”和“解决问题”就成为了这期节目的两条重要叙事线索,人们的思维也随着这两条线索而逐渐展开。

二、设置悬念,吸引受众观看

“悬念是指作家或导演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展示人物命运时,利用观众对未来剧情(影片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做的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2]在电视节目中设置悬念,可以增加节目的神秘感与趣味性,使受众在悬念逐渐被揭开的过程中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快感,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社教类节目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制造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按照悬念在社教类节目整体叙事结构中的不同作用,可将其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

结构性悬念是贯穿电视节目始终的总体悬念,是大悬念。其主要作用在于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突出节目的总体构思,揭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社教类电视节目往往在节目预告和导语中通过问题设置悬念,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而观众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收看节目。因此,节目开始的问题至关重要,它能够吸引观众锁定节目。例如,央视社教类节目《讲述》中一期名为“乡村谜案”的节目就仅扣“谜”字大做文章,节目开头的内容提示就设置了“某地出现家禽离奇死亡”的问题情境,继而抛出“谁会是幕后真凶?”的震撼问题。节目通过这个问题成功制造了故事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兴奋性悬念通常是小悬念,诸多的小悬念在节目中起到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由于观众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一旦问题被解决或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观众就可能失去耐心从而切换节目。因此,社教类节目需要兴奋性悬念来保持观众的兴奋。社教类节目通常将内容划分成若干单元,根据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制造小悬念,这就保证了观众对节目持久的关注。例如,在《乡村谜案》这期节目通过安插 “有毒食物是幕后真凶吗?”“瘟疫是罪魁祸首吗?”“是村民口耳相传的鬼怪作乱吗?”等小问题成功设置了兴奋性悬念。这些间断出现的兴奋性悬念总是在观众兴趣的低谷期即时出现,将故事引向新高潮,让观众逐渐冷却的血液瞬间沸腾。

三、注重细节刻画,展现艺术魅力

影视界有句俗语:“故事好编细节难”,这充分表明了细节的艺术价值。好的故事框架,需要丰富的细节来建构。细节刻画就是通过细节的描摹、状写和展现,从而使人物的形象丰满,事件的过程清晰,故事的主旨鲜明。社教类节目为了使画面更具震撼力,思想更具感染力,对一些镜头进行细节放大,使电视观众从细微处收获内心震撼,在平淡中掀起情感波澜。生动的细节刻画不仅能够塑造出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还能极大的提升故事的思想主旨,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节目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的细节刻画

刻画人物细节的镜头有很多,比如人物的脸部表情、动作姿势……这些人物细节的刻画,不仅塑造了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将人物内隐的复杂心理生动直观地展现给了观众,丰富了故事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央视《讲述》中一期名为《留下眼睛守护你》的节目就以人物的情感为主线,大量使用细节刻画人物,表达人物的复杂心理。节目中病危母亲微微颤动的手,迷茫失望的眼神,怜惜儿子的泪水等细节的放大也含蓄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节目即时捕捉这些平时不易察觉的细节,并对它们进行艺术性地放大,不仅渲染了节目的感人氛围,而且从细微处打动观众,使观众化悲痛为行动,用更多的爱去关心、同情这对母子,极大地深化了节目的思想主旨。

(二)故事环境的细节呈现

一些刻画环境的细节往往比解说词更好地交待了故事的时间与地点,有的甚至还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青蛙的同期声是故事发生在夏季的潜台词,门上锈迹斑斓的铜锁很好地诠释了此屋已无人居住的事实。这些看似平淡,可有可无的细节却是故事的点睛之笔,它们用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观众去品味、思考,让观众体会细节的艺术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思想高度。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中吊瓶里下滴的药水不仅交代了病危母亲住院治疗这个事实,同时还通过药水下滴的细节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命正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一下子就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于是观众同情与怜惜的心情与节目所要建立的情感基调达到了契合。

四、借用情景再现,增加节目可视性

“情景再现”主要是指通过影视手段将已发生过的事件重新呈现出来的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身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地再现在观众面前,能够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可视性。 此外,“情景再现”还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现场素材的缺憾。如今,这种表现手法也被社教类电视节目广泛使用。例如,央视《探索与发现》中一期名为《红楼疑案》的节目就多次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故事性更强。节目通过某地老人自家墙上的古诗引出了一段“红楼疑案”,节目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了老人如何发现墙上的诗以及发现后如何处理等故事,弥补了缺失影像素材的遗憾。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现场,既避免了单纯讲述的枯燥无味又巧妙地将故事背景、专家鉴定等节目信息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传达给受众,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

“情景再现”是建立在确有其事的基础之上,虽然人物、环境都是模仿和导演摆布的,但所报道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绝不是媒体对于一件客观事情的不客观的演绎。因此,只要情景再现的内容是真实的,这种方式就不会影响社教类节目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五、善用声音艺术,渲染情感氛围

电视艺术中的声音已不是纯粹的自然声音了,而是经过艺术家选择的声音,一种以再现方式出现的具有表意的象征性符号,所以既是纪实的也是写意的。声音语言包括音乐、人声和音效,其中音乐语言中的背景性音乐是一种稳定的、说明性的描述性音乐,社教类节目合理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渲染故事的情感氛围,加强表达效果。此外,主持人个性化的口播与解说就像是调味剂使得节目更加有味,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一)节目背景音乐

“电视节目的背景音乐必须依据特定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与电视画面、有声语言、音响等有序地相结合,并做到互渗互补,还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3]。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够辅助节目的表述,激发观众的感性细胞,使观众在音乐的美感中深刻体会节目的深意。背景音乐还是一个煽情能手,它能通过不同的节奏与风格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以故事化叙事方式走红的当代社教类节目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节目根据故事的主题、内容、以及节奏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渲染情感氛围。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这期节目就比较多地运用了煽情的音乐,使观众在凄美的音乐声中深刻体会到一个病危母亲疼爱儿子的感人故事,渲染了故事的悲伤氛围。

(二)知性口播与个性解说

《新闻学大辞典》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中心以某一个人的身份在话筒前或摄像机前主持某个节目的串联人,处于节目的主导地位,是某个节目制作群体的中心人物。其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临场发挥的才能。”然而,早期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基本上只是单纯地播报和串联节目内容,很少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缺少个性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思想、擅点评的主持人越来越受青睐。于是,社教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悄悄发生了变化,他们少了一份正襟危坐的呆板,多了一份平易亲和的灵动;淡化了循规蹈矩的播报,增加了独到深刻的点评;改革了传统的节目串联方式,创造了故事化的叙事口吻。总而言之,当代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不仅能够用抑扬顿挫的解说与点评发表观点,还可以借助生动的肢体语言传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例如,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就是凭借讲演者声情并茂的演讲与独到深刻的见解而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无论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节目的主持者都是通过自己对名著的研究与理解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个性思维与独到见解深受大众的欢迎。

结语

叙事方式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节目主旨思想的传播导向,更是创作者与观众潜在交流的艺术形式。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通过对叙事结构、故事悬念、故事细节、情景再现以及背景音乐、个性解说等多种叙事方式的灵活运用,使节目更具故事性,也更具有吸引力。事实上,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应该在注重教育大众、启迪大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变革,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市场,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1]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6):8-10.

[2]李兴国,余跃.在悬念中叙事——论电视节目中的悬念意识[J].现代传播,2003(5):57-59.

[3]胡青.电视节目背景音乐与受众需求[J].广电纵横,2007(2):55-56.

猜你喜欢

社教悬念类节目
巧在开篇设悬念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