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美旋律谱写的感伤情怀——简析纪录片《幼儿园》的影像叙事

2012-11-22丁鹏

电影评介 2012年8期
关键词:纪录片成人幼儿园

在舒缓而略带忧伤的旋律中,《幼儿园》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实的故事,一个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一个讲述儿童世界的故事,一个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安东尼奥尼曾说过“每一种真实后面都还有一种真实,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导演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恰如其分地渗透着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我们将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直观而感性的分析。

一、真实记录与主观表达

真实是记录片的一面旗帜,它指引着人们从已有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切实站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地上,真实记录人们周边发生的一切。张以庆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幼儿园》,经过14个月后完成了前期拍摄的工作。在这14个月中,张以庆以真实客观的态度记录了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第一顿饭”、“第一个午觉”、“第一堂课”、“第一个晚上”等生活场景,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在这14个月的生活与学习,以及从小班入园到大班毕业这样的一个经历了秋、冬、春、夏四季轮回的日子。用镜头真实的再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稚气、可爱、淘气、“世故”与“老成”。

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它诉诸于人的理性,它时刻提醒着人们理性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反思的态度;它告诉我们许多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必须面对,从中做出自己的评判。在张以庆真实客观记录幼儿园里生活的同时,影片中同样承载着其个人主观的意识,承载着深层的社会文化意蕴。张以庆认为:比“发现”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开掘,“我拍的时候没有这种刻意的表达,但是剪的时候有”,“当我找到一个表现载体的时候,我会尽量承载一些理性的东西,社会的东西,而不仅仅展示生活的表象。”在《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中,张以庆以一个看似“缺席者”的姿态冷静客观的呈现了幼儿园的原貌,从而让观众感到影片的亲切与真实;然张以庆仍是在场的,他在5000分钟的素材里,最终选择了50分钟,而之所以选择这50分钟,这都是渗透着他的认识与思考的,以及希望观众能从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审视与感悟,从而激发观众从新视角的影像文化中去拓宽视野,摆脱旧的思维惯性,培养新的思维习惯,由感性画面上升至理性的归纳,思考影片真正所要表达的深刻的寓意。“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张以庆语)纪录片所强调的就是创作者对现实的洞察与理解,尤其是在动态的生生不息的现实之中,对现实的尊重与责任在任何时候都是纪录片的“良心”,而《幼儿园》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二、作品结构特点

影片《幼儿园》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另一条是同期声的访谈。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不仅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和形式上的张力,而且自然有力地推动着影片叙事进程的不断发展。

这两条线索在影片中所担任的叙事任务是不同的。第一条线索,主要采用纪实的手法,影片在秋、冬、春、夏的四季轮回中缓缓展开,对幼儿园的生活进行了碎片式的记录。影片再现了幼儿园富于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比如衣服总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小女孩泼了一身饭菜,小男孩总也摆不好小椅子等等。从表面看,影片的叙事结构显得比较松弛,但是仔细品味影片,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选择、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等都是带有导演的主观意图的,从而使得整部影片在缓缓的流动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影片的第二条线索是对孩子的采访。这样不仅在记录过程中起到了间隔的作用,而且也是揭示孩子们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段,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幼儿教育中的存在的某些问题。比如,关于怎样处理和上级的关系,关于快乐和金钱的问题,关于有没有喜欢的女孩子的问题,再有就是对国际局势的看法,比如怎么看待伊拉克战争、对日本人的仇恨、人口问题以及“911”事件……当问到这些成人化的问题时,得到的竟然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正如导演所言“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孩子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环境下大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的映射,虽然里面仍夹杂着孩子们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那颗纯洁的心已经被社会熏染了。“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张以庆语)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背后是怎样一个家庭状况、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身上投射着成人世界的影子。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界限正在无限的接近,已经被灌满了无尽的阴霾与烦恼,一段原本属于快乐的时光却变成了一个灰色的记忆。

三、视听语言特点

影片主要以室内镜头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孩子们狭小的、封闭的生活空间。比较而言,室外镜头运用的较少,而且室外镜头都做了虚焦处理,比如写孩子们在雪中奔跑的场景——轻盈的雪花,迷蒙的树影,隐约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雪地里飞快地奔跑,这种带有模糊的朦胧的表现手法,正是导演某种主观寓意的传达。而那首童声合唱的《茉莉花》仿佛就是一声声叹息,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样这首歌也承载着导演独特的审美心理,同时也是成人的自我反省:在淡淡的忧伤的婉转歌声里,童年的快乐已经化为一种过去遥远的记忆,消逝在无情的沙漏里,透露出了无尽的无奈和感伤。总之,影片在不同的阶段,有意识地运用《茉莉花》这段柔美而富于变化的旋律来不断地激发观众心底的思绪,引起人们心中的一阵阵共鸣。这样不仅增加了电影细腻悠长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电影主题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

在镜像的运动上,全片主要以固定画面为主,即使是运动也只是一些进行内部的运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过渡比较平稳,节奏相对舒缓。同时,该片多数镜头采用低位机拍摄,选取儿童的视角,从而展示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保持与儿童的平等交流,拉近了镜头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此外,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再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原貌。但同时,当拍摄者在一些场景中长时间地停滞时,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间离感,这种间离感并非是不真实的虚幻感,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观众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空间,孩子的世界已经无异于成人的世界了。

影片整体用光和色彩上比较明亮、鲜活,表现了童年的温暖与美好,《幼儿园》在光线的处理上可谓精雕细琢,没有晃动、没有曝光不足或过度,一切都很细腻精致,“在房间里,我们是可以控制的,几乎在一个区域的机位里面,都是侧逆光,特别好。”(张以庆语)而且,该片大部分镜头多侧逆光,突出了画面的造型功能。

在声音的运用上,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由同声期构成,现场声中有上课、吵闹,甚至打呼噜、喝汤的声音,即充满了生活化又很生动。影片中的解说是靠对话来完成的,那么让孩子们“说什么”、“怎么说”,就成为了导演想要表达其主观思想的一种方式。张以庆说当摄制组和心理专家在选择问题时,并非要特地去影射些什么,但当这些成人化的问题问出后,得到的竟然也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此时导演才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正如该片的获奖评语所言《幼儿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并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这部影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淳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张以庆的《幼儿园》颠覆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概念化的读解,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这里面有爱、有关怀,也有纷争、有暴力,这里面有我们身边能看到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园就是社会的缩影。

影片《幼儿园》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它通过对影片细节的精心挑选和剪裁,妥善安排和布置作品的叙事结构,并且充分调动镜头、画面、音乐等综合艺术手段,多方位运用各种话语元素,为我们献上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电影作品。

1、周文,王更新.《影视精品导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吕新雨.《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三联书 ,2003 年

3、刘洁..《<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纪录片纪录片编导张以庆访谈》,见《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03期。

猜你喜欢

纪录片成人幼儿园
成人不自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爱“上”幼儿园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