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繁荣发展纪录片需建立完善哪些机制
2012-11-22邓天文
■邓天文
当前,我国纪录片生产正处于转型与复兴的关键时刻,但对于地方广电媒体特别是城市台和县级台来说,促进纪录片的繁荣发展,还是个相对生疏的问题。为此,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关键是要建立完善一套有利于纪录片繁荣发展的机制。
一要建立组织管理机制,从加强新闻节目生产组织化程度上保证纪录片有地位、有栏目播出。
组织报道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原则(报道思想)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展开一定形式的重点报道和系列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报道的过程,就是围绕宣传中心制定报道计划、拟定报道选题、确定报道形式、组织力量实施报道计划完成宣传任务的过程。因此,要依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把纪录片生产播出工作列上议事日程,制定纪录片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实化地方台纪录片栏目设置和生产、播出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职责,并科学有效地进行调度和指挥,进行有组织地生产和拍摄。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社教中心(电视二套)最近围绕日本政府上演的钓鱼岛闹剧,采访拍摄了一些文史馆员、抗战老战士、海归的旅日华侨、曾担任过外交使节的人士,生产出系列谈话式政论纪录片,引导受众认清钓鱼岛向来就是中国的,日本当局执迷不悟上演钓鱼岛闹剧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及时配合中心事件的热点舆论引导,应该说是加强纪录片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种表现。
二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生产拍摄纪录片的优秀人才队伍。
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的从业人员大多不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新闻、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更缺乏名牌高校的新闻、中文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没有学过纪录艺术的理论,工作实践中也很少触及纪录片的生产拍摄,实战本领不强。所以要繁荣发展纪录片产业,必须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一要在本台内部打破频率频道、网站报社的壁垒,开设有助于纪录片生产播出的电视栏目。实行“双向选择”,公开招聘肯吃苦、有悟性、有一定纪录片理论知识的年轻从业人员,加强教育培训,使之尽快入门;二要依据纪录片栏目化生产机制的要求,向上级台、城际合作台或新闻类高校招募纪录片业务高超的能人,让其领衔挂帅,以师带徒,带领团队人员从事纪录片生产、拍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了,逐步形成了生产、拍摄纪录片的优秀团队,地方台纪录片的繁荣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要建立完善节目生产流程机制,切实加强宣传管理。
纪录片的生产拍摄,跟地方城市台、县级台平时生产拍摄新闻节目、专题节目和民生服务节目皆有许多不同,其艺术价值、审美特征、视角取舍等皆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地方台要注重研究纪录片栏目的生产机制、管理创新和产业化运作。尤其是在生产流程上要单建单列,更加注重选题报批,更加注重策划,更加注重领导带头深入一线采访,更加注重后勤保障,更加注重审查播出。整个节目生产流程都要采取相对优惠的扶持政策。要让肯冲锋陷阵的人不吃亏,敢探索尝试的年轻新闻工作者在愉快的奋斗中体面地工作。有一套有利于纪录生产的工作流程机制,无疑会有助于多出精品力作。
四要建立制播分离机制,“借船出海”捕捉“大鱼”。
“制播分离”这一热词在业内早被热用,央视的《活力中国》、《魅力纪录》都或多或少采用制播分离的方法,“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他们或与社会上的民营制作机构合作,共建纪录片生产拍摄平台;或在央视内部纪录频道与综合频道合作;再或与央视其他频道合作,借助全台最优资源,共捕纪录片“大鱼”。我们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至今对“制播分离”还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多少明显的实质性措施。因此,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要繁荣发展纪录片生产,就要尽快建立“制播分离”机制,打破纪录片传统壁垒,团结纪录片创作力量,尽可能的与社会上有一定资质的民营制作机构合作,借助外界力量,生产拍摄一些符合栏目定位要求的人文类、社会类、自然类、科技探索类纪录片,丰富地方台纪录片传播生态,为地方台提升纪录片整体创作实力提供新思路,带来新机遇。
五要建立纪录片产业发展机制,扩大城际交流和对外传播。
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可以组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公司,其中包含纪录片产业发展子公司,建立完善纪录片产业发展机制,按市场法则规范动作,促进纪录片传播生态繁荣。当然,也要根据广播电视机构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功能”等特点,将“自己造船”与“借船出海”结合起来,培育壮大自己的纪录片生产团队,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更能多赚多赢,获取更大效益。前两年,我市根据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的要求,进行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普查中我们不仅申报全套文字资料,还附加申报视频纪录片。为此,我台先后派出16名记者跑了全市156个乡镇与当地电视媒体合作,要求大家按照纪录片的生产要素真实拍摄纪录了120多个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项目,后来从中整理出一批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纪录片投到江苏广电总台国际频道和黄河电视台,竟有30多篇被采用,较好地实现了地方台对外国际传播。
六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用“绩效挂钩”推动纪录片生产。
现在,广电事业单位都实行“绩效挂钩”,不管生产什么节目都按绩计酬。纪录片生产拍摄因工作量和要求不同,宜单独列出来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坚持优稿优酬,好稿重奖,劣稿枪毙,拉开分配档次。在具体操作中,一是要把生产拍摄纪录片与其它节目区别开来,单独列出评分标准,既突出倾斜照顾,也不牵就,实行内部节目管理人员和专家评审相结合打分考核;二是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最好设立台长奖励资金,每月或每季度拿出一定奖金数额专门奖励优秀纪录片作者。若有在对外传播报道和全国、全省年度好新闻评比中有突出贡献或获得大奖的,还要给予重奖,以优惠政策扶持纪录片生产。
七要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尽快让生手、新手成为行家里手。
央视和省级台从事纪录片生产拍摄时间较长,都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一些广播电视专业高等学府也有许多对纪录片有专门研究的专家教授。我们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要舍得投资,或选派人员去上级台和高等院校参加短期培训,或约请行家、专家、教授来台讲课培训;台内部也可结合平时的月评、季评随机抽出各类纪录片节目,看片有针对性地评议,指明长外和不足,进行内部培训;还可以采取“以师带徒”、一对一帮扶的办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在采访实践中边干边训。有了结合实际的教育培训机制,纪录片生产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就有了保障。
八要建立后勤保障机制,为纪录片生产提供宽松的环境。
纪录片创作生产需要不断运用新技术、开启新流程、融入新理念。无论是拍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还是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都要深入基层、践行“走转改”,都要跑路、耗时、花功夫,所以在后勤保障上需要及时、到位、舍得投入。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车辆少、设备差、经费也有限,实际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事在人为,领导重视,摆上位置,克服困难的办法总归很多。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有个《情感树》栏目,专门生产人文纪录片和社会纪录片,台里专门给《情感树》栏目组配备了两辆采访车。台里按节目生产长度核定记者编辑人数,为重点扶持纪录片生产,专门给《情感树》栏目组多配了3个人,还多增加了比其他栏目组多一倍的采访经费。较好的后勤保障机制调动了栏目组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对每篇纪录片稿件都深采细访,精打巧磨。所以该栏目多次受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表彰,还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名优栏目。
九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使纪录片生产常拍常新。
现在有不少地方广电媒体对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执行不力,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职业精神倦怠等疲沓现象已严重阻碍了广电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此,笔者认为要切实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地方党委宣传思想部门和广电条线的主管部门要针对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的实际,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纪录片发展策略,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做到督促检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将有助于推动纪录片繁荣发展。
十要建立多媒体联动机制,运用新媒体、全媒体扩展纪录片的吸引力、生命力。
媒体融合环境下,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倍受挤压,处境维艰。虽然从理论上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助资源优势和打“组合拳”能形成传播优势。所以,我们地方城市台和县级台要加强纪录片美学价值研究,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生产、制作与传播创新,主动与报纸、网站、手机媒体等合作,建立多媒体联动机制,运用新媒体、全媒体扩大纪录片的传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