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民族化探析

2012-11-22黄苏瑾

电影评介 2012年5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民族化全球化

全球化现象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全球化涉及内容广泛、表现形态复杂,王岳川先生表述为:“全球化在科技、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主要表征为技术一体化;经济整合化;制度并轨化和文化对话化”[1]。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在科技、经济和制度等领域表现为某种一体化或趋同化的倾向,而在文化领域却同时含有共同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或多样性等多种特征。

动画领域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动画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令当时观众眼界大开。到了90年代初,中国市场全面放开,面对汹涌而来的美日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毫无招架之力,在悄无声息中陷入低谷,中国动画市场逐渐被国外动画蚕食。在享受了各种进口大片的视听盛宴之后,人们猛然发现中国动画在全球化冲击下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动画隶属影视,究其本质,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文化商品,艺术性与商业性并存,可以说,如今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压力。美日动画产品在赚取其最大利润的同时,迅速占领了全球动画市场,在潜移默化中输送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威胁其他民族动画文化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固然在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造成文化产品的顺势倾销,价值观念的随之渗透,形成强势对弱势的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上面临被同化甚至被取代的境地。但在这一进程中,这种状态又不可能不受到本土文化的抵制,产生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抗争和互动。有专家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或者说是一种‘全球本土化’的发展趋势。”[2]因而,在世界动画领域,全球化这一态势决不意味着美国化或日本化,而是应该代表着不同民族动画艺术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对今天处于弱势的中国动画来说,如何抵御霸权文化的进攻,实现真正平等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如何坚守本土动画的生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要求,是美日主导的动画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必然产物。

对于中国动画,民族化既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对之策,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内涵研究是基本命题,民族化内涵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赋予动画以民族特色,二是借鉴外来的先进经验,三是传达民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首先,民族化绝不是简单的传统化。在以往论述和实践中,民族化一直被阐述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以此来赋予动画特色。一方面,这种观点人为地将民族性看成是一种由时间限定的东西,传统便是有民族特色的,而现代则是非民族的。这样,民族化被划定在传统的狭小范围,只能以传统作为其参照物,却否定了本民族的当下也是民族性的组成部分,本民族今天所取得的各种成就也是民族化的重要内容。正如有评论者质问:“我们的黄土、陶俑、汉砖的确是民族性的,而我们自己却是非民族性的吗?”[3]所以,民族化不仅要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要积极吸纳当下各种成果。另一方面,这种观点倾向于将传统看成是一种固定僵化的东西。对传统的继承被理解为简单的移植,是一成不变地照抄前人的艺术成果。但是,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要求艺术创作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在继承中创新,吸收传统中有益的东西,从而对传统进行现代性的转换。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民族化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现代的采纳,既是继承性的,又是发展性的,这才是民族化的真正内容。中国动画以往创作中继承有余发展不足,因此,这种民族特色准确地来说只是某种传统特色,对民族化的探索仅仅偏入了传统化的圈子。今天我们对民族化的探索,必须力求修正以往的偏差。

其次,民族化并非一味排外的固守。有些研究者认为民族化的提法背后天然地潜伏着某种排他性,提倡动画民族化就意味着将矛头指向异域动画,容易造成对外来先进经验的盲目排斥。这种观点也导致了中国动画整体艺术风格的单一和保守。事实上,民族化并非一味排他,也在于通过借鉴国外动画的他者经验来更好地凸现本民族的自身品格,为表现本民族的精神内容服务,因为所谓“化”就必须以吸收外来东西为前提,何况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原本就是个舶来品。早期万氏兄弟对美式卡通的学习促进了中国动画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也为“中国学派”的树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今对美日商业动画的学习,不仅要在市场策划、产业运作等方面将中国动画纳入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运行规则,而且也要学习其先进的创作理念和现代化的创作手法,将民族的精神气质用现代化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创建中国动画的新气象,这才是当前中国动画在面临美日冲击的境遇下,提出并实践民族化的真正内容。

再者,民族化以充分传达时代精神为基本目的。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无论是民族特色还是外来经验,都不是创作的根本目的,因为任何一个处于发展中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上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人们传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中国动画也是如此。继承传统,学习现代,借鉴外来,都要立足于中国动画更好的发展,立足于更完满更充分地表现现代的民族生活和时代精神。只有如此,才真正把握了民族化的核心。因此,对“民族”和“外来”之间的这个尺度的把握,就在于是否有利于民族时代精神的表达。当今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就是要在“民族”和“外来”的基石上传达本民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不仅是民族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动画自我发展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当下中国动画的迷失与危机正是因为还没有把本民族的时代精神融入到动画创作中去,或者这种融入还远不够真诚。将当下中国的自我真实地、真诚地用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传达出来,这才是中国动画的真正价值所在。正如有学者所说:“只要电影艺术家所显示的生活是真实的,它――电影自然就是民族的。”[4]

中国动画民族化创作,是创造性地继承民族传统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运用本民族当下的艺术成就,借鉴国外动画的先进经验,以此来更完满更充分地表现现代的民族生活和时代精神。这一内涵体现在剧作、美术风格、视听语言等诸多方面,最终方能形成中国动画特有的精神气韵。

[1]王岳川,《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文化身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第195页。

[2]王宁,《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第41页。

[3]周艺文,《对动画现状的三点认识》,《株洲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23-24页。

[4]钟惦棐,《电影形式和电影民族形式》,《电影文化》,1981年第1辑,第33页。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民族化全球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