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媒介伦理失范

2012-11-22王霞

电影评介 2012年17期
关键词:类节目主持人情感

引言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和经济大转型对普通人既有价值体系冲击极大,由此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困惑。媒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办了许多由专家或主持人提供心理、情感咨询服务的“情感热线”、“专家解惑”等形式的栏目。随着电视以其声像并茂、接受便捷、交流的真实感和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民众中有着较大、较稳定的收视群体。另外社会转型所产生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使情感矛盾和利益纷争层出不穷。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成为此背景下媒体市场竞争的产物,全国半数以上的卫星频道设有情感类节目。其中江苏卫视的《人间》、贵州卫视的《人生》、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等曾经一度成为有着较高收视率和品牌影响力的栏目。与其他谈话节目不同的是,情感类谈话节目主要有以下特点:谈话主题平民化、私密化,讲述嘉宾通常是普通人,讲述主题往往是嘉宾遭遇的情感危机、心理困惑、家庭和婚姻矛盾等;讲述嘉宾期望借助电视这个媒介平台解决个人面临的现实危机、生活困惑:节目现场通常有主持人、讲述嘉宾、专家(心理、法律)、事件相关人等多方介入,主持人及专家直接参与现场调解,并出谋划策推动事件进展,帮助嘉宾缓和危机或化解矛盾。

这类节目有时也被称为情感援助节目,其以平民化视角,生活化的原景呈现,在化解嘉宾困境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虚拟倾诉欲望和窥探心理,为梳理、剖析泛商业化社会背景下一些情感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随着情感类节目也出现了一些偏离媒介伦理轨道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

一、伦理失范突出表现

(一)选题低俗浅薄,猎奇畸变内容过多

情感类节目中婚外情、三角恋、出轨等畸形感情故事占据选题主角;经济纠纷、背信弃义、不忠不孝、家庭暴力等有悖道德底线和家庭伦理的主题成为博取收视率的常用手段;母子情断义绝、兄弟形同陌路、婆媳恶语相加似乎在节目中变成生活常态。离奇、畸形的故事虽暂时满足了部分观众窥私猎奇的心理,但是过多呈现这些近乎病态的社会景观,留给观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失落和对人际世事的无所适从,过度渲染放大这些人性中阴暗面,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严重缺失,也使情感类节目存在的社会价值大打折扣。选题低俗浅薄,猎奇畸变内容过多违背了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会加剧人人自危的信任危机,难以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主持人、专家越位现象突出

情感类节目中讲述(求助)嘉宾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文化程度不高,在处理利益纠葛或纷繁矛盾时会有道德茫然、人格迷失的言行,主持人或专家往往对其横加指责或无情批判。主要表现为粗暴打断当事人的表达,完全无视对方的话语权和基本尊严,甚至看到某些访谈对象偏离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时,主持人会口不择言,用斥责的口吻把对方批得一无是处;或者未对事件全面了解的时候根据一些片段,断章取义,仓促定论,充当他人复杂情感生活裁判,以道德卫士自居,介入他人私生活过多、过深。有一些主持人出于收视效果的考虑,故意激化现场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误导受众,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三)节目播出过频过滥,“情感造假”使媒体公信力受损

一些情感类节目,不经遴选,出现了节目内容雷同,甚至“情感造假”事件,节目质量大打折扣,使观众对节目的真实性和媒介责任产生质疑。一些节目中伪造虚构情感事件玷污了受众情感期待以及受众收看参与节目时的本真情感投入。2011年8月17日石家庄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讲述一个游手好闲的不孝儿子许峰为了拆迁补偿款在节目中几度起身谩骂父亲,态度无理嚣张。节目播出后引起无数观众的愤怒,网友进行了大量的人肉搜索。网友和记者经过多方求证却发现,节目中的当事人是制作方花钱雇来的临时演员,事件是按剧本演绎的。

针对情感类节目中出现的背离媒体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现象,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趋向的危害性,重塑情感类节目的精神内核,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找寻情感类节目的突破之路。

二、情感类节目的突破与创新

(一)创新内容,提炼视角

情感类节目讲述的通常是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心理困惑或者是情感挫折、家庭矛盾,内容比较宽泛,媒介在内容上要尽量选择故事性强,又有情感内涵和一定社会外延度的题材,让人们在聆听中感悟生命之美,在冲突中捕捉人性光辉,摆脱简单机械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人性阴暗和道德缺失事件,选择能够折射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社会共性问题或者有探讨空间的问题。在展示问题时多一些深入思考,理性反思,更全面更客观地诠释事件发生的社会内涵和传播价值,更深层次揭示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诱因和环境因素,警示更多类似经历和心态的人,达到更多的人性共鸣,丰富观众的情感体验。

(二)主持人、专家增强本位意识和人文关怀

情感类节目的讲述嘉宾或当事人是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情感诉求等,满怀信任和希望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主持人和专家应用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尊重的态度,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疏导他们的精神纠结,对于当事人的种种是非举动和欲望倾向,应给予充分的话语权和人文关怀,本着协调援助的原则,进行协助引导,不可粗暴地说教、指责,遇到纷杂纠错的情感元素出现时应质朴地还原故事,给观众充分的判断空间。学者、专家通过启发引导增强节目自身的人文内涵,引导人们深思,启动大家积极地审美视角,做人文关怀和社会慈善公益行动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专家学者对某类情感问题或矛盾做分析和指导时,让电视机前的人们能够审视一下生活中的自己,解决更多的疑惑。另外针对一些弱者,在为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心理治疗的同时,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团对他们进行持续关注和制度性援助,使节目真正成为各类专业协助组织和人士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三)多元参与,提高互动品质,增强亲和力

目前,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主持人+情感当事人模式,或主持人+情感当事人+情感相关人+心理专家(疏导)+法律人士(咨询)组合模式。主持人和专家在节目中较为固定,其思维模式和看问题的视角在节目中变化不大,节目较难出新,受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在多元化发展背景下,节目可以根据讲述主题需要,选择有代表性,观念视角新颖的热心观众现场参与,提供互补和可借鉴的思考方式。选取不同的有独特视角的活跃受众参与,可以增加节目看点,展示多元视角和建议,增加节目互动性、亲和力和真实感。《幸福魔方》在多元解读视角处理中有较好的尝试,增加了网络观点适时更新介入,还有学者、远程受众的现场互动,让节目情感氛围真实,充沛。

(四)加强监管,强化自律

对一些严重偏离新闻伦理轨道,低俗浅薄、粗制滥造、虚假猎奇严重的栏目要加强监管,甚至坚决取缔。国家广电总局曾多次做出过“整改令”,批评叫停了一些栏目,是对低俗类节目的一次严打。情感类节目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虽有所起伏波折,但一直能吸引较多的目光,正如曾和多档情感节目有过合作嘉宾主持张怡筠博士所言,情感类栏目目前只是遭遇了上升发展中的瓶颈,我相信这类节目不会完全被叫停,这次广电总局的整改,更加催生心理访谈类节目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整改,让情感访谈类节目更加成熟、完善,倡导和谐,真正对观众、对社会产生指导意义。

结语

总之,中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还没有步入成熟期,发展空间很大。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等,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问题,人情冷漠、归属感缺乏、社会浮躁、心理失衡等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情感类节目应积极应对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在节目中以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为指引和立足点,在内容上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公众进行心理调解、抚慰,实现公众交流、宣泄、排解的愿望,通过弘扬人间真情,沟通心灵,倡导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1.冷梅.很俗很暴力 情感类节目“衰退”之谜.生活周刊[N],2009-1-8(1244).

2.李翔 虞国芳.情感制作的怪状与意义追求的虚位.声屏世界[J],2009(9).

3.明婷.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优势与困境.视听界 [J],2009(1).

4.靳丹.解析专家在情感类节目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偏差[EB/OL].(2009-12-14)[2011-10-15]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42321/10577190.html.

5.广电总局.河北省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被暂停播出30天 [EB/OL].(2011-09-16) [2012-05-12].http://www.sarft.gov.cn/articl es/2011/09/16/20110916165342610441.html

猜你喜欢

类节目主持人情感
主持人语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