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阴霾下的人性光辉——电影《美丽人生》主题、意蕴叙事手法分析
2012-11-22史利洋
影片简介
二战前夕,战云笼罩着意大利。乐观开朗的犹太青年Guido和朋友驾车去城里,途中邂逅了美丽的女教师多拉,两人互生情愫。几经磨难,他们结为夫妻,并生下可爱的祖舒华。然而好景不长,祖舒华五岁生日那天,因为犹太人身份,和儿子被强行带到了纳粹集中营。思念丈夫与儿子的多拉,也毅然登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集中营中,Guido为使儿子幼小的心灵免受伤害,“欺骗”他说这是为他的生日而举办的一场游戏,儿子信以为真。最终Guido为寻找妻子,自己惨死在德军的枪口之下。盟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 一辆真正的盟军坦克开到了儿子面前。就这样, Guido靠他绝妙的机智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让儿子纯真的童心在惨绝人寰的悲剧中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新奇与满足。
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一副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拥有温暖的质感、悲剧的人生,从而笑中悲。意大利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美丽人生》,以意大利式独特的乐观幽默,从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反思战争。不同于以往二战类电影,该片采用喜剧手法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让观众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看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美丽人生。片中表现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感人肺腑的美好爱情,伟大的父爱和男人的责任感。传统主题的反常诠释、细腻逼真的细节叙事、内蕴丰厚的深刻内涵,《美丽人生》终以其强大的叙述张力与艺术魅力,赢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部大奖。
影片《美丽人生》以情感、文化为切入点,用游戏的方式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在讲述二战阴霾下爱与人生的同时,揭露了战争及种族歧视给无辜而善良的人们所带来的创伤,最后通过喜剧化的胜利,表达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找到“美丽人生”的生命哲理。电影以喜剧的形式透过悲伤的视觉故事和意蕴深厚的主题思想,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情节编排巧妙,主角个性鲜明,反战主题深刻。导演贝尼尼独辟蹊径,写战争却不直接写硝烟滚滚的战争场面,采用独特而新颖的表现方法与叙事角度反映特殊年代的爱情与亲情,同时也从心理深层批判了战争的严酷,轻松嬉笑之中的反讽更是以别样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受众缔造美丽人生的真谛,让观众在复杂的戏剧变化中感受到不是战场更似战场的硝烟味。
一、影片全景解读
《美丽人生》在全球佳评如潮,除奥斯卡金像奖以外,该片还曾获得过总共二十八项国际大奖,贝尼尼也由此成为奥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语片拿到奥斯卡影帝的外国演员。《美丽人生》在美国的票房已经超过《邮差》,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外语片。迄今为止收入已近2300万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亿美元大关。
——华盛顿《每日邮报》[3]
这部讲述二战时期,犹太人Guido在德国的种族歧视下所经历的“美丽人生”电影,实际上可分为两个段落。影片的前半段,是青蛙王子式的童话爱情喜剧:其貌不扬的犹太青年Guido使出了浑身解数,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追到心中的女神多拉。此段属于轻喜剧段,开始不久就喜剧性十足,从片头Guido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Guido在追求多拉时候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而后一系列的闹剧紧随其后,凸显而来,直至Guido骑着彩绘的高头大马从订婚宴把多拉带走,这一切都令观众忍俊不禁。可以说,在此段观众已经被男主人公的幽默和真诚感染。“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简练的一句话,体现出Guido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鸽子飞翔,仙女从天而降,我要搬到这儿来。”Guido的幽默和自信从影片的细节处不断流露出来。影片已于不知不觉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乐观、幽默、风趣的平凡生活中的男人形象。而后,Guido和多拉如愿以偿并拥有可爱的儿子祖舒华,为一位伟大父亲的展现提供了空间,其背后隐藏的是在残酷集中营里伟大的爱与美好的人性,整个影片也正是紧紧围绕这种美好人性进行。
在影片前段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拍摄亮点。Guido把多拉从订婚仪式上接到家里,多拉好奇的走进花房,随后Guido也跟了进去;紧接着声音先入画面,一个小孩子从花房里走出,之后他们两个也跟了出来。这一段用了几分钟的一个镜头概括了他们近五年的生活,写意的表现了时间的大跨度变换,无需语言却以强调主人公已经结婚生子、组织家庭。这是一个奇特的转场,画面的色调,画面内容(花),音乐,精巧地结合在了一起。贝尼尼导演在故事的叙述中,巧妙的用电影手段,用镜头表现出 “详略得当”[4]这样一个叙事原则,童话式的场景和童话式的结局完美的结合成全片享受人生的高潮,快乐和幸福达到极致。
然而,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下,影片不仅只凸显美丽的生活,并且十分巧妙的在暗含着战争的阴霾。从细节中暗示日益紧张的法西斯情绪,使剧情突转时不至于过于突兀。电影开头给出的背景:1939年,二战爆发时期。虽是一笔带过,但是做了一个铺垫。紧接着,影片又从三方面暗示当时的时代背景:Guido和搭档来到叔叔家发现被洗劫,第一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随后Guido冒充巡视官来到多拉所在的学校,女校长要求Guido宣讲种族宣言,又一次暗示了当时社会中暗涌的法西斯情绪;第三处暗示是在多拉与未婚夫的订婚仪式上。此处欢快的情节继续唱主场,但是编剧并没有停止悲剧伏笔的设置。一匹马被涂上“小心,犹太马”的字样,是法西斯情绪的再度流露,在此可以看出犹太人所遭受的歧视并暗示了他们在战争中所将要遭受的悲惨命运与不公待遇。而住在Guido工作的高级餐厅里的医生被紧急调回柏林,为战事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订婚宴上,女校长公开发表法西斯言论,并出现纳粹士兵,暗示战事已是一触即发。在Guido与多拉婚后,一次Guido与儿子祖舒华走在街上,看到“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再次暗示反犹情绪空前高涨。之后不久,Guido便被带到市政局,剧情开始了巨大转折。影片中关于社会上法西斯情绪的暗示,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这恰恰与反犹情绪的不断生温,战争形势的不断加紧相一致。
于是在电影的第二个段落,《美丽人生》由喜渐悲。《美丽人生》的电影故事进展五年之后,第二次大战爆发,战争的来临彻底改变了Guido家人的命运,影片至此转折,发生戏剧性变化。由于犹太身份,Guido及家人被投入集中营。此时,影片的高潮展开,影片的基调和氛围发生了急变, 幸福欢乐的生活结束, 影片一改片头阶段明媚亮丽的画面色彩和明快清新的背景音乐,以沉闷压抑的灰白色调昭示纳粹集中营的惨无人道、暗无天日。集中营里,为使纯真的儿子免遭“现实”的打击,机智的Guido给儿子编造了甜美的童话:集中营里的一切都是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会赢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孩子信以为真。影片此段在集中营残酷生活解读的框架上,随时随地用逗乐搞笑效果,使原本悲伤的镜头蒙上了一层温馨的人情味。幽默、乐观的情调始终贯穿着整部电影,使童话般的风格不仅表现在Guido与多拉的浪漫爱情上,而且表现在令人恐怖的集中营里。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画面中,影片前半部分导演极力渲染Guido乐观的态度得到解答。
悲情随着喜剧画面,渐入佳境,情感在推动故事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编导的缜密匠心也显露无余。Guido在照顾儿子的同时,还要尽力给身在他处的妻子传达浓浓爱意以及生的肯定,从而造就出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抒情的感人场面,使观众难以释怀。无论是广播中的“早晨好,我的公主!”还是夜色中透过窗户传到妻子寝室浪漫抒情的交响乐,都设置的恰到好处。片中这段持久的高潮与乐观的战斗中所蕴涵的能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即使面对战争与杀戮,主人公心中仍有一片属于他的美丽人生。在浓浓的夫妻之情、父子之前面前,表面凶悍的纳粹内心却是如此脆弱和空洞。
影片结尾,Guido并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他在试图救妻子时被德军发现。全剧最感动人的细节,则是Guido最后被押走处死时,扮着小丑夸张模样走过躲在铁柜子里的祖舒华的场景。Guido滑稽的动作,突出了影片所体现的伟大亲情与美好人性,导演以喜剧的手法,不让观众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表现的是更深层的思想,同时对战争进行反思。Guido惨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此时画面响起悲哀的钢琴声,空景镜头中观众只听到两声枪响。导演特殊的处理了这一细节,避免正面刻画,避免血腥,只用几声枪响带过,然而浓浓的父爱涵盖其中。留给观众的是“美好”的悲伤,“温情”的感动。
本片的构想设计和安排也同样精巧。影片结尾处所塑造的蓝色氛围模糊的画面——黎明即将来临的前夜,Guido抱着昏昏欲睡的儿子走在集中营的广场上。蓝黑色的迷雾梦一样的笼罩着整个集中营。基多自言自语到:“我们在哪里?我们可能走错了路!乖乖孩子,睡吧!做个好梦。可能现在只是个梦。我们在做梦。明早,妈妈会摇醒我们……”其实这一幕早在影片的开场就被用到,这里导演再次运用,有着“一语双关”的意味,Guido话语里藏着机关。还有画外音,影片开头 “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像寓言,有悲有喜;也像寓言,教人不可思议。”与影片结尾:“这就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我得到了他给我的礼物。”是相呼应的,处处显示出本片的细致奇特。
有影评家说,“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不管是影片的前半部还是后半阶段,故事的整个情节就是在一种“喜剧——悲剧——喜剧”的循环中进行的。显然, 影片的前后两部分在内容、情绪、基调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这种反差极易造成两部分内在气脉的断裂, 甚至导致作品整体结构的支离破碎[5]。然而该片却血脉贯通, 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让人在笑中沉思, 在悲中微笑, 在悲喜交集中体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效果的达成得益于那些丰富、细腻、逼真的细节描述, 这些细节伏脉千里, 绵延呼应, 使作品前半部分的生活喜剧与后半部分的战争悲剧有机融合,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导演尽可能的用一些喜剧化的因素冲淡悲剧的氛围,但同时又恰恰是这些喜剧因素更加重了悲剧的力量。贝尼尼把原本完美的幸福撕掉一角呈现给观众。但是,如果影片在Guido被枪杀时就此结束,观众感到的只是痛惜和对战争的痛恨。然而,“恨”绝对不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喜剧大师贝尼尼,很聪明的让祖舒华得到了梦想的“坦克”,并且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这样的结局最大限度的抚慰了观众渴望完整的心灵,给观众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并深刻的揭示出影片的主题:噩梦是暂时的,美丽的人生才是永恒!
二、影片艺术手法分析
现年54岁的贝尼尼出生在意大利的阿里佐,其代表作主要有《一个快乐的传说》、《不法之徒》等。贝尼尼电影追求真实、简练的叙述风格,擅长营造热情洋溢、充满欢笑的叙事氛围。《美丽人生》作为贝尼尼执导的第六部影片依然秉承了这一叙事传统[6]。
1.巧妙叙事手法
这部反映二战时期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电影《美丽人生》,曾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在内的总共28项国际大奖。作品以喜剧手法讲述悲剧故事的黑色幽默所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和人性非常震撼。构成《美丽人生》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有一点是绝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叙事艺术[7]。《美丽人生》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内蕴丰富、精致细腻的叙事, 才使整部影片气脉贯通, 感人至深。离开了内蕴丰厚、细腻逼真的叙事,影片叙述的联系性和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 情节发展逻辑性就会受到质疑, 影片喜中藏悲、悲中有喜的艺术氛围也无法形成。在此意义上, 可以说,叙事艺术是《美丽人生》艺术生命的基础和依托。从总体来看,贝里尼在影片细节处理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工。影片中巧妙的运用了中国文学作品常用的“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技巧[8]。贝里尼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奢侈、艳丽、富贵而又略显古老的罗马式意大利社会,这与后半部分灰暗、艰苦、非人的集中营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一个乐观向上的小人物的愉快温馨的家庭生活为起点,更突显了集中营里的悲惨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无情,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反差,使观众在看过之后有一种锥心的痛,不禁潸然泪下。
细节叙事是影视艺术叙事的前提, 那些如珍珠般闪光的细节折射出影视作品的整体风貌和艺术魅力。对此, 前苏联电影理论家B•普多夫金早有论述: “要使一部影片在特色上具有统一性, 导演就必须具备这样难以言传的能力: 使影片充满许多细致的、来自正确观察的细节[7]。”从具体情节来看,影片中许多细节的安排可谓独具匠心,不但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暗示了情节的走向,许多细节还形成了前后呼应的独特效果,甚至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早安,公主!”的童话般的问候贯穿故事的始终,与影片童话般的基调相吻合。Guido与多拉两次街头偶遇,以及在镇小学再次相逢,到多拉逃离订婚现场,即使在全家人被抓进集中营时,Guido冒死溜进广播站,给多拉的第一句问候依然是这句——“早安,公主!”童话式的问候语,给整个故事注入了一股童话般的希望力量。
而叔本华“意念法”的多次运用,使影片充满了喜剧色彩,更辅助性地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Guido的“意念法”在片中一共使用了四次,分别是躺在床上为搭档催眠;在歌剧院让坐在包厢里的朵拉看到自己;婚后让木箱上的花“走”过来;以及在集中营里,当猎狗发现藏在铁箱中的祖舒华时,又用“意念法”让猎狗离开。事实上,Guido并不会使用“意念法”,这样安排剧情,是导演刻意营造的一种喜剧氛围,让这段充满血腥和罪恶的历史蒙上了“笑”的因素,因为他相信“笑”和“想象力”才是面对这些无奈的最佳良药。同时,这样通过“意念法”造成的“巧合”,也揭示出了一个真理——只要心怀希望,永不放弃,梦想就会实现!这对于塑造基多这样一个充满梦想、乐观向上、机智勇敢的犹太青年形象,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整个影片中这样精心安排的前后呼应的“巧合”细节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可以说,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中,没有一个多余的情节,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所有细节都是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就连Guido家庭生活中最小的一个细节——儿子祖舒华的不爱洗澡,也成为在后面集中营里躲过毒气室的“洗澡”的重要线索——可以说“不爱洗澡”竟救了祖舒华一命。
最后,从影片的叙事主题与叙事策略上来看,影片整体体现了二律背反性[9]。贝尼尼选择历史严肃主题,却运用喜剧化的叙事策略,二者看来矛盾、荒诞而不可调和。但是,依托贝尼尼个人精彩的表演、精心的情节设置、流畅的叙事手法,最终使得这一二律背反在母子的胜利欢呼中得到确立。 二律背反性的哲学思想在影片中的运用体现了贝尼尼的伟大。处处看似矛盾,却又能时时得到化解。这使得影片《美丽人生》突破以往电影叙述该主题的常规模式,同时也增强了该主题的表现力度,叙事最终的统一性、连续性使观众在矛盾与统一的挣扎过程中体味到一种全新的审美情致。
2.独特视听语言
在电影中占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的是黑色幽默,我们从中看到了导演想要给我们展现的勇敢、伟大父爱和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电影的基调是逐渐变化的。起初片中人物的语言速度都异常地快,显得有点夸张,感觉倒是一部喜剧片。但这其中隐藏着导演的意图,想要表达的一种黑色幽默的节奏。直至片中出现“犹太马”情节,整部电影的节奏才有了小小的转变,为影片加入了一点不和谐的因素,但是节奏加快,但是又不易察觉。这也就是导演技艺高明的地方。一点一点渗透,不轻易透露,但是需要细细去品味。
贝尼尼色彩的运用也很到位。影片画面明丽流畅,毫无二战理应有的沉重之感,而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营造的与众不同的味道。例如,像经典二战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整部电影是黑白片,运用大量的长镜头,色调低沉,节奏沉稳,给人强烈的压抑之感。从总体上看,影片前半部分及结尾处的明丽色彩与集中营里的灰暗调子相对照,产生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细节上看,在多拉为了与家人团聚,义无返顾地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时,导演巧妙的让她穿上了一件红色外衣,在“灰色”的人群里,成为一盏明亮的“灯火”。影片的景别运用也很有特点,大部分是中景、近景,而鲜有特写、全景。在镜头平稳的移动中,呈现出平稳、自然的镜像,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真实的犹太世界。
三、反传统黑色喜剧
《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之前,很多人认为影片的内容会引起评论界的争议。但是现在,我可以肯定,影片好评如潮。《美丽人生》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着重写纳粹的残忍,而是突出受害者的勇敢,通过小人物能做到的事来教育观众。
——美国电影评论家 比尔•卡博斯[10]
这也成了欧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创作根源。贝尼尼选择以黑色幽默的态度和形式诠释大屠杀的题材,是极为大胆而且创新的尝试。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曾表示,《美丽人生》一片中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描写"娱乐性过强"。对《美丽人生》一片,他却颇有微词。据悉,斯皮尔伯格在观看《美丽人生》一片时,影片还没放完,他就想离场,被他妻子阻止了。后来,斯皮尔伯格表示,大屠杀不应被当作娱乐,《美丽人生》一片"娱乐性过强"。然而,《美丽人生》更多的是借用喜剧的基本元素,进行悲剧的衍生与铺排,喜剧表层现象,深层次看,影片的真正核心,应当是悲情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沉重、严肃的历史,传统的二战影片大多以正面描写真实的战争场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比如《中途岛战役》、《拯救大兵瑞恩》;通过爱情故事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比如《魂断蓝桥》、《科林上尉的曼陀铃》;以集中营为背景来表现战争的《死亡列车》、《辛德勒的名单》等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过多地渲染死亡和血腥——《辛德勒的名单》中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拯救大兵瑞恩》中战争的残酷,都给每一个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贝尼尼,却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与其他二战题材影片的最大不同,即在于《美丽人生》一改以往战争题材影片的叙述方式,充满黑色幽默地拿纳粹开了个大玩笑。电影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对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巨大影响,并热烈歌颂了战争背后无法抹去的“爱”的伟大。《辛德勒的名单》中,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他的电影突现出战争的罪恶和现实的残酷。而罗贝多-贝尼尼则着意于抒写罪恶背后“人性”的伟大,以及不可磨灭的人格尊严。该片并没有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而是以一种黑色喜剧的形式,描述了大屠杀阴影下一个小人物保护自己家庭的故事。整个影片贯穿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绪,观众在笑声中含着泪。
四、影片主题意蕴探究
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将我自己、我的喜剧主人公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这种最为极端的环境就是集中营,它几乎是那个残酷时代的象征,消极面的象征。我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描述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因为我并不想让观众在我的影片中寻找现实主义。
——本片导演兼男主角 罗布托•贝尼尼[11]
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时代开始,就一直有“人道主义”的传统。《美丽人生》试图向人们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人类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电影用时而风趣,时而紧张,时而悲伤的故事牢牢的抓住了观众,抓住了观众内心最柔软部分。美丽的令人震撼的谎言,伟大的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父爱,导演开创性的用喜剧的形式展现严肃的主题,将关于父爱、战争人性闪光与人生态度的主题娓娓道来,在一幕幕清新、达观又生机盎然的场景中完成了一次对当代人的灵魂洗涤。在此片中,爱情、亲情和战争,都以喜剧的方式慢慢放大,以黑色幽默作为手法,表现了导演的意图。影片告诉我们痛苦只是暂时的,唯有乐观的人们才能得到美丽的人生。
《美丽人生》没有一丝血,也没有一滴泪,因而人们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美丽。第84、85页
[3][6][10][11]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715828?read-3-c& book-id-3399 2010/10/23
[4]转引自:李迅、祝虹主编《欧洲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5]http://wenwen.soso.com/z/q80737172.htm 2010/10/23
[7]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07782/2010/10/23
[8](苏)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版,第63、84页
[9]转引自:宋晓解读电影《美丽人生》的细节叙事,(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1]http://bbs.qzgb.com/forum-viewthread-tid-192825-extra-page%3D1-ordertyre-1.html 2010/10/21
[2]双城、列狐 ,《法国电影手册十年百部佳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