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2012-11-22冀艳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中国电影不仅要在立足本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多样化的艺术,更要以开放的姿态勇敢的面对全球化浪潮,努力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因此在电影艺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与不断升温的观影热情和日益增长的票房数字相匹配。通过电影节这个媒介,为优秀的导演、演员及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为致力于中国电影制作的团队提供洽谈与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沟通,振兴国产电影之路,以求探索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电影的确是人们,特别是一代年轻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灵伴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影响着社会,甚至影响着历史。”①因此,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负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精神和意识形态。而电影节作为对一个时期电影的总结和评价,它的意义应该是如何将电影更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娱乐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激活国民的现实生活热情,塑造出民众理想的人生。因此,我们需要举办具有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电影节,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外电影的积极合作。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 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奖台湾金马奖;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代表观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的金鸡百花奖;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十三大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以及在2010年诞生的又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金马奖和金像奖作为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对华人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鸡百花奖既代表着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历经13届发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机制。而后起之秀北京国际电影节则更具成熟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电影节,齐聚电影人和影迷来共享全球电影盛宴。对于电影人是一次重要的仪式,红毯上的星光璀璨、论坛上的群雄激辩,无不展示着电影人的努力与成绩;而对于影迷,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影迷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电影节中,作为电影节的半个主人,表现出对电影的尊重与狂热。有数据统计显示,在中国1979年的电影观众曾达到279亿,每天74万人次。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电影市场。在北京、上海这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举行如此盛大的电影节,无疑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化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为本土电影走向全球化打下夯实的基础。而且像北京、上海这样兼容并蓄的大都市,它们既是引进大片的最好平台,也是优质国产影片的最佳输出口。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仅掌握更为先进的3D技术,而且还拥有更为广泛的观影人群。因此,作为占据全国票房份额最大的城市,作为集中全国大部分电影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经济、文化中心,理当搭建一个可供世界影坛交流合作的平台,理当扮演一个汇聚中外电影人切磋学习的角色。而电影节的举办则有效地融汇了国内、国际电影资源,为电影产业的交流交易搭建了广阔平台。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最具影响力的奥斯卡国际电影节、嘎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也都设立了“展映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之夜”等单元,这些无一例外地成为电影节最受关注的活动,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电影和文化的窗口,也成为华语影片进行海外推广的最佳平台。
然而,中国电影在走过百年辉煌后,不得不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即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电影。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所谓全球化旗帜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因此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仅凭单一的张艺谋、冯小刚亦或是李安、伍仕贤都无法完成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电影的期许,更遑论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在举步艰难的境遇下中国电影就更需要国际化的环境,才能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能力,才能始终与世界电影保持互动关系,从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电影面对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其次才是由经济上占主导地位而衍生出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需要世界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大国产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国产电影的再生产。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影市场正通过合拍片以及跨国资本运作等形式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电影产业合作中来。在电影艺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已然成为制片方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最有效法宝。邀请国际著名导演、演员、技术人员加入中国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国际合作最为直接、见效最快的运作方式。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导演卡梅隆就曾盛赞中国电影之路发展迅猛,“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在制作、导演、演技、美术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只是在尖端科技上研究的比较少。”希望与中国电影人合作。因此,要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电影节,采用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可谓是一条捷径。目前,中国电影的国际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英雄》、《功夫梦》、《玉战士》、《面纱》、《金陵十三钗》、《春风沉醉的夜晚》、《复仇》等。其中《英雄》吸纳了北美、亚洲等地区国家的合作,它为商业片的投资合作拓展了模式;而像《面纱》这样的文艺片,其海外票房也高达1.8亿元人民币,在北美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票房收入和制作成本的高低只在其次,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的国际合作中,我们无论是在技术要求、经济成本或是制作宣传上能够与全球电影机制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真正能够为国产电影所用。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在为合拍片取得的高额票房收入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应当努力地借鉴和吸收国际电影人为我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融资方式以及营销理念,并努力将之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所需。
我们还需强调的是,无论何时,国产电影都不能为了屈就和迎合电影的全球化语境而丧失自己的的民族特色,中国电影只有真实的展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才不会拾人牙慧般驱赶浪潮而丢失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近年来一些具有亚洲特色的电影像质朴却生动的泰国电影、伊朗电影以及繁复却成熟的韩国电影、日本电影频频出现在世界电影节的颁奖礼上被世界所瞩目,究其根源也是由于民族特色的存在。中国电影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没有理由不施展民族艺术的长处和特色,从而创造出情感世界更真挚、人性挖掘更透彻、艺术呈现更丰富的电影文化,完成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建构,成为世界多元电影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也曾经在电影发展的不同时期颇为光彩照人,像三、四十年代真实感人的现实主义电影《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新时期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佳片也曾赢得世界电影市场的青睐,像《横空出世》、《台湾往事》、《红高粱》、《那人 那山 那狗》等;新生代导演也不乏特色之作,像《寻枪》、《三峡好人》、《回家过年》、《洗澡》等,这些影片都曾为中国电影民族特色的发扬光大做出过贡献。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人也在为国产电影能走出国门而做出种种尝试,除了寻求国际合作拍摄以外,风靡全球的数字技术也在不少影片中开始运用。像去年票房成绩不俗的《龙门飞甲》,传奇导演徐克就首次将3D技术运用到了武侠片中,如何使华丽的3D特效与传统的武侠概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观念上,对于导演、音乐和美术制作团队来说都可谓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而大多数看过《龙门飞甲》的影迷们都赞誉电影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3D特效,无疑是对这项技术革新的肯定。的确,在《阿凡达》掀起3D电影革命近两年后,中国电影人也终于拍出了一部3D效果丝毫不逊于欧美3D大片的作品,这一壮举无疑让华语电影人扬眉吐气了一次,也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伐。其实,3D出现后,其技术也会不断革新、发展,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使这项技术更趋成熟,让电影更接近现实。
另外,国产影片在拍摄、宣传发行等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渠道的投资。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地产、报业集团、地方电视台以及媒体公司等电影投资机构以各种形式积极投入中国电影市场,有效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的电影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异常繁荣的时代,它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与可能,我们理应把握机会,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使中国电影在冲突与和谐中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1】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