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物质还是要感情?——评电视剧《裸婚时代》中童佳倩和陈娇娇的婚姻观

2012-11-22胡芃原

电影评介 2012年6期
关键词:物欲婚姻物质

电视剧《裸婚时代》以80后青年刘易阳和童佳倩的婚姻生活为中心,全面反映了当今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及整个社会的某些侧面;其中,女主角童佳倩和她的表姐陈娇娇婚姻观的对立,给观众留下诸多启发。

一、童佳倩:有刘易阳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童佳倩是独生女,父母是国家干部,家境比较优越。刘易阳父母是普通工人,家境一般。两人从中学开始相恋直至大学毕业,不离不弃,真诚感人。然而佳倩的妈妈却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她瞧不起刘易阳和他的家,嫌他们家穷,没房没车没积蓄,不能给佳倩一个好生活。但童佳倩不这样看,她看重的是刘易阳的聪明能干有男子汉气质,是刘易阳对她纯真热烈的爱。妈妈的坚决反对,她也知道是真心的关心她,但和刘易阳的爱比起来,她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甚至不惜以绝食的极端手段和妈妈抗争。

结婚要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当下世风流行的几大件是房子,车子,存款,钻戒等等。这些刘易阳都没有,但童佳倩不在乎。她认为没有感情的婚姻没意思,她坚信“有情饮水饱”,坚信只要和刘易阳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家;只要和刘易阳在一起,啃骨头也愿意。所以在一片反对声中,她和刘易阳坚定选择“裸婚”,九块钱领了结婚证,办了个极为简单的婚礼,毅然住进了狭窄局促的刘家。

恋爱是浪漫的,而婚姻却是现实的。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童佳倩结婚后和大家一样面临了诸多琐碎的现实问题:住房拥挤,和长辈的矛盾,经济的压力,丈夫和其他女性关系引起的误会等等,本来和睦相爱的小两口不断的发生冲突。年轻人感情冲动,往往意气用事,遇到矛盾不是冷静分析和处理,而是谁也不让谁,结果两人在激情赌气之中离了婚。

离婚后的佳倩住在娘家,这时候妈妈一反过去反对她结婚的态度,反而痛斥女儿不懂事,离婚太草率,为了女儿和外孙女的幸福,她又极力撮合和刘易阳复婚。佳倩自己倒不积极,认为一个人带女儿过也挺好,想过一段安静生活。撮合不成,妈妈反过来又想极力督促女儿接受杜毅的求婚。杜毅是佳倩老同学,现在又是事业红火的年轻老板,长得又帅,而且一点也不嫌弃佳倩的婚史以及还带个孩子。杜毅对佳倩一往情深,多方向她和她家示好,最后竟大胆到佳倩单位大庭广众面前给佳倩送花,跪下求婚。按常理,以佳倩和杜毅的条件,佳倩应该热烈响应,赶紧抓住这一机会接受杜的求婚才是,但佳倩的反应很淡然,几乎达到“失礼”的程度。为什么?佳倩的解释是:“我对他什么感觉都没有”。

“没有感觉”,这就是理由——超出世俗之见的理由。这里充分体现了童佳倩的婚姻观——看重的是感情,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否则,再好的物质条件,长的再帅,也不予考虑。所以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刘易阳而不是杜毅,虽然她已经和刘易阳离了婚,但她心里放不下的还是刘易阳。

二、陈娇娇:我就是想过少奶奶的生活

童佳倩的表姐陈娇娇,男朋友叫崔彬,博士毕业,学识渊博,为人忠厚老实,用娇娇的话说人好得“连吵架都不会”。按说,有这样的人做男朋友已经满足了吧!可是娇娇不满足。她说,崔彬有什么好?跟他也就是图个名声好;学问好有什么用?能给我饭吃吗?能给我买LV吗?能给我坐奔驰吗?她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让女人幸福,一个是奥迪,一个是迪奥。她羡慕她的同学金玉,男朋友家有花园洋房,没结婚就给她一辆车。所以她嘲笑童佳倩一辈子把自己拴在刘易阳身上,她要货比三家,决不甘心让“崔彬那个穷博士”当她的“终结者”,她还要另觅“能给她带来幸福的人”。

那么陈娇娇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她给佳倩说,幸福就是“你吃鱼,我吃肉,看着别人啃骨头”;“我这人其实也没什么别的要求,无非是住住大房子,过过少奶奶的生活,最好还有一张无限度的信用卡,没事的时候出去旅旅游,度度假什么的”。对于童佳倩一心嫁给刘易阳,陈表示很不理解,称她脑子里进水了。她向佳倩明确表示,像你们那样为生活压力所迫,为了逃避困境绞尽脑汁,这样的幸福我宁肯不要,白送我也不要。她一心二心要住上大房子,她想象说,在大房子里即使吵架都有回声,多爽啊!这就是艺术版的“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一切表明,陈所憧憬的幸福主要是物质,物质上富足,要啥有啥能过上奢侈浮华的生活就是幸福。

基于这种幸福观和价值观,她和黄有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黄有为是一个商人,用童佳倩的话说即一个土暴发户,没有什么文化更谈不上什么修养。这种人正应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流行语,有钱了就在外面找女人——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这人吧没什么爱好,就喜欢拈花惹草。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他自我辩解:这有什么呀,像我这样的哪个不是这样的呀!在他眼里,陈娇娇就是他所拈的无数“花”和“草”中的一棵,他绝对没有真情,玩玩而已。

但陈娇娇却当了真,她真心实意地把感情给了黄有为,反过来她也要求黄有为真心对待她,要黄有为和她结婚。陈娇娇的美梦是既要钱,也要真情。可惜黄有为只有前者而无后者,所以当陈娇娇说自己已经怀孕要求结婚时,黄有为就撕去伪装,露出真相,彻底伤了陈的心。面对黄有为的无赖,她义正辞严:我陈娇娇无论怎样喜欢享受生活,可是我的词典里没有小三这个词。陈娇娇拒绝和黄有为继续交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绝望之下打掉了孩子,让黄有为做了赔偿。

经过这番痛楚的教训,陈娇娇才明白真情的可贵,认识到“现在找一个能真心对你好的人特不容易”,表示“现在就想找一个老老实实的,能过一辈子的人”。而她原来的男朋友崔彬就正是这样的人,因而她又回转心来重新接纳崔彬。当崔彬知道真相,一怒之下离开她到边远山区支教时,她哭得要死不活,发誓即使到天边也要找到他。她苦苦哀求崔彬原谅她,表示只要崔彬还和她好,她什么都不要了,如果崔彬不回去,她也要在这儿陪他一辈子。最后感动了崔彬,陈娇娇找回了失而复得的爱情。

三、婚姻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基础?

婚姻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基础?我们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样的婚姻观和幸福观?《裸婚时代》通过童佳倩和陈娇娇的故事给予了正面回答: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为支柱,为灵魂;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幸福可言。

对于这一观点,理论上似乎人人都清楚,而一旦联系实际,却又有人产生怀疑。例如可能有人说,童和刘感情至上勇敢裸婚,可是结婚之后因为物质条件的艰窘,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最后不是又离婚了吗?!可见以感情为基础是空的,是经不住现实考验的。这样说确乎有点道理,但只是部分道理。仔细分析刘、童分手的原因,经济困难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其他原因如和长辈相处时的代沟,童怀疑刘有外遇而产生的误会,年轻气盛意气从事,夫妻间缺乏平心静气的沟通等等,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练,他们会逐渐成长逐渐成熟,最后克服那些矛盾的,结局暗示他们又走到了一起就是明证。

当然,谁也不应该否定物质在婚姻生活中作用,但是,谁也不应该夸大物质在婚姻中的作用。如今,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富了,把物质因素看得太重了,倒退若干年,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相对贫困,没房没车没存款,人们的婚姻幸福的指数未必就比现在低。就是现在,物质生活充裕的人未必都有幸福,而物质生活相对贫困的人也不见得不幸福。换句话说,婚姻生活的幸福与否与物质条件有相对关系但没有绝对关系,物质条件只是婚姻生活幸福的一个并不特别重要的条件,更不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道理简单,多说就等于废话。

四、回归精神家园

如今,世人都在谈论幸福,追求幸福,然而到底什么是幸福,怎样才幸福,却是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相对来说,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幸福与否没有绝对的客观(外在)标准,而主要在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几十年,国人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艰苦,社会氛围也提倡和鼓励勤俭节约,以艰苦朴素为荣,所以年轻人结婚在物质方面普遍比较简单,没有谁有房有车有存款,更不用说有钻戒,但人们照样可以感受到幸福。这充分说明婚姻的幸福与否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关联,而主要在于心理因素。但是时世变迁,如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对物质的贪欲疯狂见涨,年轻人结婚以时尚物质条件为标准,再也降不下来了。不管你经济条件如何,都以此为标准,达到的为荣达不到为耻,人们的幸福观和价值观被“世俗”“时尚”“虚荣”绑架了,俘虏了,无力挣扎。那么,即使达到了又如何呢?一定幸福吗?很不好说!《裸婚时代》中的金玉,结婚前男友就给她房,车,存款,钻戒,物质上应有尽有,极尽奢华,但结婚就离婚,她幸福吗?陈娇娇曾一度占有了,她幸福吗?

如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不但经济虚高有泡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空虚有“泡沫”。所以当下重要的问题是需要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回归朴实、纯真的人生观,回到感情、回到灵魂、回到精神家园里来。因为,人毕竟是有精神有灵魂的生物啊!当然,回归精神家园并不意味着排斥物质,提倡以苦行僧为荣,这也不用解释,没有人在这里走极端。

回归精神回归灵魂,这并不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呼唤,而是所有被物欲冲昏头脑的社会里人们普遍的呼唤。

美国,世界著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早就富足了,然而人们的物欲也随之膨胀了,贪婪追求物质享受的结果让他们疲累不堪,因此开始呼唤过“简单生活”。美国畅销书《简单生活》的中心主旨正如书名,极力提倡过一种“简单生活”。书中写道,我们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没有觉察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罗所说:“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于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①简朴、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清除物质与生命本质之间的樊篱。为了认清它,我们必须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②总之,《简单生活》宣扬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幸福观,即“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成功、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护心灵的宁静。

日本,仅次于美国的创造经济奇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财富的占有绝对居世界前列,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就高吗?不一定!财富的膨胀刺激了物欲,物欲的膨胀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物价高昂、银行不稳、股市下滑、就业困难,日本模式回天乏力,再难重现昔日的风采。与此同时,夫妇分居、家庭内离婚、无性婚姻等现象日益普遍,过劳死、自杀、暴力事件等统计数字居高不下,年轻一代狂热追求名牌服饰及高级用品,亲情淡漠,对前途茫然……这一切的发生令人震惊,引人深思。人们认识到仅仅靠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使人类得到幸福,相反,忽视人的心灵需要,会导致人的“异化”——人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而成了“消费者”。有识之士对此感到痛心疾首,急切地希望找到一剂治疗这些社会痼疾的良方。在此背景下,《清贫思想》一书应运而生。书名中的“清贫”不是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以及“风雅”之境③;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积极作用所最终创立的简单朴实的生活形态。④总而言之,《清贫思想》的意思简单说即以清贫为乐、以清贫为美的思想,全书的要义是,限制对物质的占有欲,让内在的心灵自由地飞翔。⑤《清贫思想》1992年一经问世,立即在日本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好几个月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蝉联榜首,更保持榜上有名达好多年。1997年译本在中国发行以后也曾引起反响,可惜的是我们还正在物欲中沉迷,还没有想到“清贫”的时候。

想一想美国和日本所走过的路以及我国目前的状况,就会发现这里隐含着某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即人类在物质富了之后不能在物欲中迷失了灵魂,还是要回归精神的家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清醒自觉地汲取人类发展已有的经验教训,健康理性的和谐发展。

①转引自[美]丽莎•茵•普兰特:《简单生活》作者序言第4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②[美]:丽莎•茵•普兰特:《简单生活》作者序言第4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③[日]中野孝次:《清贫思想》译序第4页,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

④[日]中野孝次:《清贫思想》第165页,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

⑤ [日]中野孝次:《清贫思想》第159,166页,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

猜你喜欢

物欲婚姻物质
物欲如镜照灵魂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