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
2012-11-21王武林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王武林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中国老年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
王武林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目的 分析宗教信仰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对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当控制人口学、城乡、地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代际关系后,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无宗教信仰的。结论宗教信仰对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宗教信仰;主观幸福感
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同是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宗教信仰是某种特定宗教的信奉者在思想、感情上对该宗教所奉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的尊奉,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1〕。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情感反映、各方面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整体判断〔2〕。
我国老年教徒规模接近3 00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7%左右,且老年教徒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表明宗教信仰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有很强的正向关系,特别是对妇女和老年人〔4〕,日本老年人宗教参与提升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5〕。对临终病人的研究发现,与无宗教信仰的人相比,有宗教信仰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6〕。国内已有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宗教信仰并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7〕,震后老年信徒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宗教信仰者〔8〕。一项使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当控制人口学等变量后,宗教参与同主观幸福感之间有很强的负向关系〔4〕。生活满意度仅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指标,不能从宗教信仰对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据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开展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此次调查是在2000年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追踪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6月1日零时。调查按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加权后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信性和代表性〔9〕。此次调查对象是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共回收有效样本19 947人,其中信仰宗教的样本3 408人,占17.1%,其中男1 213人,女2 195人。在信仰宗教的老年人中,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老年人比例分别占63.6%,2.7%,17.4%,2.1%,11.9%,信仰其他宗教的占2.4%。
2 结果
2.1 老年教徒主观幸福感的描述分析 老年教徒的主观幸福感较高。有45.5%的老年教徒认为生活较幸福,仅有不到10%的老年教徒认为生活不幸福。可见,主观幸福感高的老年教徒多于主观幸福感低的老年教徒。
不同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在信仰各类宗教的老年人中,老年穆斯林的主观幸福感最高,老年道教徒的主观幸福感最低。在各类信教老年教徒中,主观幸福感强的老年教徒多于主观幸福感弱的老年教徒。在老年佛教徒中,较幸福者44.1%,比较不幸福的高近36%;在老年道教徒中,较幸福者35.2%,比较不幸福者高24%;在老年基督徒中,较幸福者44.8%,比较不幸福者高34%;在老年天主教徒中,较幸福者47.9%,比较不幸福者高45%;在老年伊斯兰教教徒中,较幸福者60.5%,比较不幸福者高近53%。可见,在各类宗教教徒中,主观幸福感强的老人比重较大。老年穆斯林比信仰其他宗教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更强。老年穆斯林中较幸福者的比例占到六成,比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老年人分别高16.4%,25.3%,15.7%和12.6%。老年道教徒的主观幸福感比信仰其他宗教的老年教徒更底。老年道教徒中较幸福者的比例分别比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老年人分别低8.9%,9.6%,12.7%和25.3%。可见,老年穆斯林的主观幸福感最强,而老年道教徒的主观幸福感最弱。
2.2 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序次回归分析
2.2.1 模型建立 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作为因变量,选择人口学因素、地区因素、健康因素、经济因素等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因变量(见表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为序次变量,1=较幸福,2=差不多,3=较不幸福,参照类为较不幸福。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2.2.2 回归结果分析 将人口学变量、地区、健康、经济、家庭等变量纳入模型,获得2个模型(见表2)。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查时,老年人已经具有某类宗教信仰或宗教归属,而主观幸福感是调查时回答的。因此,在时间关系上,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在前,而老年人的回答的主观幸福感在后。
表1 因变量与自变量描述
表2 宗教信仰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序次Logistic回归
在模型1中将人口学因素和是否信教纳入模型,当控制人口学因素后,宗教信仰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当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城乡变量后,信教老年人的幸福感强于不信教的老年人,较不幸福的信教老年人是较不幸福的不信教老年人的87.6%,即信教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强于不信教的老年人。在模型2中,将人口学、城乡、健康、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同时纳入宗教信仰变量。结果表明,信仰宗教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仍存在显著影响,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比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强。当控制其他因素以后,是否信教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较不幸福的信教老年人是不信教老年人的88%,有某类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强于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
由此可见,当控制人口学、城乡、地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代际关系后,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
2.2.3 宗教信仰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原因分析 对宗教信仰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分析后发现,在我国有某类宗教信仰或某类宗教归属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无宗教信仰或宗教归属的老年人。宗教信仰为何能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教信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对老年人而言,宗教信仰的突出功能之一是心理调适功能。进入老年期以后,生活中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身体衰老、疾病缠身、家庭关系不和、丧偶等等都会对老年人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即将面对死亡问题。参与佛事活动给老年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娱乐和休闲,缓解了来自生活的压力和焦虑,有利于老年人积极地面对死亡〔10〕。老年人信仰宗教以后,能感受到一种超自然力对自己的爱、眷顾和保护,弥补现实社会——“无情世界”的情感缺失,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安全感,情感支持等,为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提供条件。宗教信仰满足个人自我中心的需要,对死亡的超脱,安全感的获得,权力和地位的补偿,满足追求理想或价值的需要,满足探究世界本源及解释自身的需要〔11,12〕。对生来自何处,死去往何方形成自己的解释。宗教信仰使老年人摆脱孤独感,起到精神慰藉的作用。通过宗教交往,实现心理平衡,达到慰藉的目的;同时宗教“克服”了人们生存的有限感,与神同在的信念,消除了心灵的缺乏感和空虚〔13〕。另外,通过宗教参与,老年人既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又能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老年人信仰宗教后,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宗教参与,扩大了老年人的社会网络,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增加了老年人的社会资源。老年人待人处事之方法的转变,影响老年人生活态度和心态的改变,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满意,主观幸福感增强。
其次,宗教信仰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提供了一种问题处理机制。老年人基于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宗教参与对老年人体能、抽烟、喝酒、朋友和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和休闲方式等方面都有影响。经常参与宗教活动的老年人,通常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很好〔14〕。另外,宗教参与为老年人提供广泛的服务与支持,被认为是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潜在资源〔15〕。老年人从宗教参与中获得了同龄群体在生活上、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一些非正式支持,拓展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的渠道。同时,宗教信仰与宗教参与减少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老人心理健康。宗教性可以减少大量的压力风险,提供一种处理压力或支持的方法,提供一个作为社会资源的网络和促进心理平衡的资源〔16〕。特别是在老年人面对生活困难、身体健康问题、社会人际关系问题时,他们运用宗教作为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与资源。宗教参与使人们通过潜在的大量的社会支持和较大的社会网络获得实际支持〔17〕,从而使老年人增强了生活的信心,真实地体验到现实生活的快乐。
最后,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宗教参与能缓减抑郁,使老年人从沮丧中得以恢复。宗教参与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或减轻抑郁症状。老年人有规律的、固定的、经常的宗教参与,以及较强的宗教委身,将会降低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对那些处于严重困境中的人,宗教参与者比那些不参与者抑郁水平低〔18〕。这是通过宗教参与、虔诚信仰、宗教仪式参与频率等方面而实现的。参与的宗教活动越多,沮丧的症状越低;经常有规律地参与宗教活动,能降低沮丧水平。固定参与宗教活动者比从来不参与宗教活动的人沮丧抑郁的风险低〔19〕。有较强宗教性的病人很少沮丧,而且更可能从他们严重的疾病中解脱出来,宗教性越强的病人沮丧率低〔20〕。可见,宗教信仰以及由此带来的宗教参与能使老年人摆脱沮丧、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利于老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可见,宗教信仰不是直接作用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是通过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提供问题处理机制和社会支持,以及通过宗教参与减少老年人患抑郁与沮丧等心理疾病,从而达到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3 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在各类宗教信徒中,老年信徒的比重一直很高,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从近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看,信仰宗教的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人信教问题将成为老龄问题研究的新领域。研究老年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仅对解释老年人信教原因与动机,解释宗教信仰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善老年人晚年心理健康也有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发现,当控制人口学、城乡、地区、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关系、代际关系等因素后,宗教信仰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有某类宗教信仰或宗教归属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比无宗教信仰或宗教归属的老年人强。这一结论与国内学者对地震后灾区老年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论不同,原因可能是抽取样本时社会环境差异所造成。本文结果与使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研究结果不一致是因为该研究侧重于宗教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且研究对象在年龄上限于80岁及以上人口。
宗教信仰的心理调适功能,社会交往功能,娱乐功能,情感满足与精神寄托功能,为老年人解释现实世界,面对死亡时提供的宗教人文关怀,处理危机与困难的方法等等,宗教的以上功能为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作用,这也正是宗教吸引老年人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通过宗教信仰与宗教参与来获得精神慰藉、心理平衡、情感宣泄,减轻孤独感、寂寞感、恐惧感和失落感,调适心理失衡,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信教所积累的灵性资本、现世财富和来世财富,以及为老年人提供面临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彭时代.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
2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ies〔J〕.Am Psychol,2000;55:34-43.
3 王武林.中国老年人宗教信仰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
4 Browna PH,Tierney B.Relig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the elderly in China〔J〕.J Socioecon,2009;38(2):310-9.
5 Krause N.Religious mean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 life〔J〕.Psychol Sci Social Sci,2003;58:S160-70.
6 Ness VV,Larson PH,David B.Religion,senescence,and mental health:the end of life is not the end of hope〔J〕.Am J Geriatric Psychi,2002;10(2):386-97.
7 王婧媛,姚本先.有无宗教信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J〕.世界宗教文化,2009;(2):4-6.
8 王 婷,韩布新.佛教信仰与地震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1272-5.
9 郭 平,陈 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
10 尹可丽.傣族佛教信徒皈依行为的原因及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5):42-6.
11 宋广文.宗教心理功能初探〔J〕.求是学刊,1996;(4):27-30.
12 赵志毅.宗教本质新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5;(4):40-8.
13 辛世俊.宗教与社会稳定〔J〕.青海社会科学,1991;(4):96-101.
14 Idler EL,Kasl SV.Religion among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personsⅡ:attendance at religious services as a predictor of the course of disability〔J〕.Psychol Sci Social Sci,1997;52(6):S306-16.
15 Marilyn K,Holt Jenkins.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religion,well-being/morale,and coping behavior in later life〔J〕.J Applied Gerontol,1992;11(1):101-10.
16 Rebecca SA,Laura LP.Religiousness/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older male inmates〔J〕.Gerontologist,2008;48:692-7.
17 Ellison CG,George LK.Religious involvement,social ti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a southeastern community〔J〕.J Sci Study Reli,1994;33(1):46-61.
18 Smith TB,McCullough ME,Poll J.Religiousness and depression:evidence for a main effect and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J〕.Psychol Bull,2003;129(4):614-36.
19 Braam AW,Eeden PVD,Prince MJ,et al.Religion as a cross-cultural determinant of depression in elderly Europeans:results from the eurodep collaboration〔J〕.Psychol Med,2001;31(5):803-14.
20 Pressman P,Lyons JS,Larson DB,et al.Religious belief,depression,and ambulation status in elderly women with broken hips〔J〕.Am J Psych,1990;147(6):758-60.
R161.7
A
1005-9202(2012)12-2569-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2.056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民族地区老年妇女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编号:12YJC840042)”;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老年妇女信教状况研究”(2010)
王武林(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老年学研究。
〔2011-04-12收稿 2011-09-15修回〕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