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刺、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65 例

2012-11-21孙晓军刘玉红

中医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挑刺面神经面瘫

刘 聪,孙晓军,李 冰,刘玉红,张 典

(1.郑州黄河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450003;2.鹤壁市中医院,河南 鹤壁458000;3.南阳市卫校医院,河南 南阳473000;4.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面神经炎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耳麻痹,以及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从临床观察中发现,该病急性期采用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影响着周围性面瘫的病情发展和预后。2008 年2 月—2010 年2 月,笔者采用挑刺、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65 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黄河中心医院、鹤壁市中医院和南阳市卫校医院针灸科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13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5 例,男38 例,女27 例;年龄21~78 岁,平均(54.61±8.86)岁;病程1~10 d,平均(6.54±2.21)d。对照组65 例,男41 例,女24 例;年龄25~80 岁,平均(55.84 ±7.96)岁;病程1~10 d,平均(7.37 ±2.5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神经病学》[1]及《面神经麻痹》[2]中Bell's 面瘫诊断相关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照《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3]相关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年龄>21 岁,发病10 d 以内者;②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接受了其他治疗方法者;②外伤性面神经损伤、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脑干与小脑桥脑角肿瘤等所致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者;③带状疱疹、腮腺炎、中耳炎、病毒性感染等疾病所致面神经麻痹者;④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而不能坚持接受治疗者;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①急性期3 d 内使用泼尼松治疗,10 mg/次,3 次/d,口服;②维生素B1,10 mg/次,3 次/d,口服;③地巴唑,10 mg/次,3 次/d,口服;④维生素B12,200 μg/次,1 次/d,肌肉注射。

对照组加用针刺治疗。依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4]面瘫病治疗原则治疗。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操作:使用直径0.30 mm、长25~40 mm 的华佗牌针灸针。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每次30 min,每日1 次。

治疗组加用以下治疗措施。(1)挑刺治疗。主穴取患侧地仓、夹承浆、颧髎、迎香所对应的口腔黏膜处作为挑刺点。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半张口,躺于牙科治疗椅上,操作者双手戴一次性医用橡胶检查手套,用纱布垫在患侧的上下口唇处,用手指将双唇拉开,充分暴露口腔黏膜,对挑刺点黏膜用安尔碘消毒后,用一次性灭菌三棱针对准挑刺点迅速刺入1~2 mm,随即将针体倾斜挑破口腔黏膜,重复3~5 次,使之少量出血,每个挑刺点约出血量0.5~1.0 mL,挑刺完毕后用灭菌纱布块清理患者口腔血污,并嘱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3 d。治疗每周进行1 次,2 次为1 个疗程。(2)穴位贴敷。贴敷中药的制备,选用药性猛烈、辛香走窜、气味浓厚的中药(白芥子、冰片、乳香,按1∶1∶1的比例配制),将其研磨至80 目细粉用温水将药末一起混合调成泥膏状,制成底面直径1 cm,厚0.2 cm的圆柱小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取穴:①太阳、颧髎、迎香、翳风、牵正;②夹承浆、颊车、阳白、下关、翳风。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 换,每次贴敷4 h。(3)灸法。患者取坐位,医者手持点燃的纯艾条,距离以患者感受温热为度,以鼻为中线从额头开始逐点行温和灸,包括整个患侧面部和耳后翳风穴,灸至皮肤红晕,每次30~40 min,每日1 次,每次灸完待患者双侧面部温度一样方可离开。

两组均以2 周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进行评定[5]。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 分级Ⅰ级。显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有轻度的联带运动,H-B 分级Ⅱ级。好转:两侧明显不同,但不是毁容性不同,联带运动、挛缩和/或一侧面肌抽搐明显,但不严重,眼睛用力能闭合,H-B 分级Ⅲ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和/或明显的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带运动,外观不对称,H-B 分级Ⅳ~Ⅵ级。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方法进行数据校正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准确,采用SPSS 11.5 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7 结 果

7.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4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7.2 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对比

见表2。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49.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患者所需的疗程明显较对照组短,挑刺、艾灸配合穴位贴敷疗法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表2 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对比

8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另外,亦有因疱疹病毒等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经治疗后仍有10%~3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鳄鱼泪、眼睛闭合不全、联带运动、听觉过敏、味觉丧失、面肌痉挛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①面神经受损严重;②面神经受损的部位;③急性期内未能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④恢复期面神经纤维的大量再生。因此,寻求面瘫急性期治疗的更佳方案显的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与实践发现: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挑刺、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比单纯针刺更具优势。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夹痰乘虚入中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偏风口·证》曰:“偏风口?是本虚受风,风入夹口筋也。”这说明其发病机制离不开“虚、风、痰、瘀”,是本虚标实之证,因此,该病发病之初多表现为表实证,治疗应遵守“急则治其标”之原则,当以祛除风邪为主。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治疗上首先选择三棱针挑刺放血治疗,既具有取穴少、针感强、范围大、治疗次数少的优点,又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开窍泻热的作用;其次使用药性猛烈、辛香走窜、气味浓厚中药进行穴位贴敷,此类药物能直达病所、开结行滞、拔邪外出,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病势的发展,促进面神经水肿减轻和面神经炎性的吸收,改善局部症状;配合艾灸因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时应遵循“泻实”又“补虚”的原则,而艾灸能起到温补气血、活血逐痹的治疗目的,并可加快炎症灶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从而改善组织营养,加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6]。

现代解剖学证实:面神经在面部呈扇形分布,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中医经络学说认为,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所过。笔者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穴位所在,主治所及”[7]理论,治疗中所选择的穴位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同属阳明经,翳风、阳白同属少阳经,牵正、颧髎为治疗面瘫效穴,太阳、夹承浆为局部取穴,且翳风穴又位于面神经主干所在部位,诸穴配合使用能有效激发阳明、少阳经气血,改善受损面肌营养,促进面瘫恢复。挑刺放血法可祛除瘀血,使血管渗出血液中的代谢产物自然排除体外,从而使面神经管内压力减小,面神经水肿减轻,静脉回流与动脉供血趋于正常,促进面神经炎性的吸收,改善面神经的营养状况。贴敷药物白芥子、乳香、冰片,其中白芥子可以通络化痰,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利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冰片具有清热止痛、开窍之功;乳香可以活血止痛、消肿生肌。3 药联合作用于面部,通过刺激皮肤与穴位,吸收入血,达到疏通经气、活血通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气血的目的。艾条温和灸患侧面部能起到祛风散寒、温中补虚的疗效。3 法联合使用能够起到最佳协同作用,更好地激发经气,实现开窍搜风、调和气血、通经温络、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证明:在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挑刺、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法治疗急性期面瘫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法。其关键治疗是挑刺、艾灸配合穴位贴敷三法合用,达到很好的协同作用,并且补泻兼施能更快消除面神经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使受损面肌功能快速复原,明显缩短了疾病的治疗周期,有效提高了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1]黄如训,梁秀林,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1.

[2]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3]黄培新,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5.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

[5]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ver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6]黄映君.灸法与针、药合治面瘫37 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西药,2006,27(1):40-41.

[7]罗和平,林天东,蔡敏,等.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J].中国针灸,2010,30(2):93-96.

猜你喜欢

挑刺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挑刺儿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