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对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

2012-11-21张唐法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夹脊缺血性针刺

余 芳 赵 晖 邹 然 张唐法

1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

2 武钢总医院,武汉 43008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达80%。绝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生活质量普遍低下,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1]。笔者自2009年6月—2010年10月运用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0例,与单纯体针组30例进行对照研究,并从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入手,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病例均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A组,30例)和单纯体针组(B组,3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9岁;病程最长12个月,最短0.5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

组别 性别(例)男 女 年龄(岁) 病程(月)A组15 15 58.85±2.88 4.78±0.64 B组16 14 59.01±2.82 4.81±0.28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修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并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坚持完成穴位注射或针刺疗程者;按要求完成各项调查表并统一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患者;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针刺有不良反应或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A组患者采用体针加穴位注射。

1.5.1.1 穴位注射 ①选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选取双侧颈5、6夹脊穴,定位第5、6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②操作方法:用5ml无菌注射器及5号长针头,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ml(江西桔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6020138)加入5%葡萄糖溶液4ml;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直刺入穴位1.5寸,提插得气,产生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缓缓推入药液,每穴1ml,起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1.2 体针治疗 ①选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选取百会、风池(双侧)、肩髃(双侧)、曲池(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失语加廉泉,口眼歪斜加地仓;②操作方法: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各腧穴常规消毒后,百会穴平刺0.5~1.0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1.0寸,使局部酸胀,并向头顶、颞部、前额和眼眶扩散为度;廉泉穴针尖向咽喉部刺入0.5~0.8寸;其他穴位直刺得气,除廉泉穴不留针外,其他穴位均留针30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2 B组患者仅采用体针治疗,取穴及操作同A组,但不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此外,两组患者均予以拜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可配合降压、降糖、降脂等药物。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1.6.1 神经功能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由专人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1.6.2 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评定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小于18%;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6.3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检测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静脉采血5ml,检测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对神经功能评分、ET及NO含量采用配对治疗的t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A组30例中,基本痊愈7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B组30例中,基本痊愈3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两组均无恶化病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较单纯体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30,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A组NIHS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A组Barthel指数较B组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体针加穴位注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单纯体针治疗。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n=30,±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n=30,±s)

与B组治疗后比较 * 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 P<0.01

NIHSS 评分Barthel指数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A组 22.67±6.31 10.27±1.48*△ 41.00±0.35 65.00±8.25治疗前 治疗后*△B组 22.82±1.48 15.38±1.65△ 40.00±9.87 59.00±1.9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NO含量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ET、NO含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T、NO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ET、NO含量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提示体针加穴位注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体针治疗。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ET、NO含量的比较(n=30,±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ET、NO含量的比较(n=30,±s)

与B组治疗后比较 * 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 P<0.01

ET NO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A组 122.05±32.15 71.27±22.63*△ 56.17±9.45 95.47±7.62治疗前 治疗后*△B组 121.89±27.33 94.35±25.84△ 57.08±7.38 70.26±5.3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医四大难证之一。据统计,城市中脑血管病死亡居各种死因首位,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总数的50%~70%[5],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针灸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段,在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传统针刺治疗方法受“风为阳邪”、“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影响,治疗脑卒中大多遵从散风活络之法,常循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取穴,重在调气和血、疏通经络,故一直延用阳明经和胆经穴位为主[6]。本研究在穴位的选择上,首取阳明经穴,盖阳明多气多血,又主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骨以利关节”,针刺其穴位可起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等作用。

穴位注射增强并延续了针刺的效能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而颈夹脊穴一方面通过督脉与诸经的联系调整经络气血;另一方面通过督脉与脑和脊髓的联系来影响神气。针刺颈夹脊穴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减轻外周阻力和紧张度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而且还可以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改善脑血流速度,同时由于脑干静脉和动脉伴行,所以静脉回流也同时加速,脑水循环也会加速,因而也会减轻脑水回流受阻造成的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等[7]。本文选用当归是因为其具有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和聚集、抗氧化、降低血浆凝血因子Ⅰ含量、缓解脑缺血后细胞的凋亡、改善缺血组织中的血液供应等作用。针刺颈夹脊穴对于脑血管的侧支循环的形成、病灶的修复、复活处于缺血缺氧麻痹状态的脑细胞、使其功能康复是非常有利的。

在影响血管内皮分泌机制中,研究表明,ET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并能生成释放一种具有强烈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的生物活性物质[8]。NO则是重要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具有舒张血管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功能,可通过增加侧支循环、阻止血小板和白细胞对微血管的阻塞而改善缺血后血流[9]。在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分泌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体针加穴位治疗改善程度较单纯体针治疗更为明显,从而更有效地减少了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对本病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

总之,本研究表明,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协同了针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当归等多方面作用,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分泌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1]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高雪亮.急性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0):637-639.

[6]徐碧林.头皮针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B卷英文版,2008,9(9):580-581.

[7]王小丽,张唐法,张红星,等.颈夹脊穴位注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及其ET、CGRP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2):93-95.

[8]罗钢,白雪,杨思进.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4(19):545-547.

[9]唐明朝,李代强,张秀英.实验性骨质疏松病理学观察及血清NO和NOS测定及其意义[J].右江医学,2005,33(3):220-222.

猜你喜欢

夹脊缺血性针刺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