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电视法制节目的生命
2012-11-21周长虹
□周长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制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电视台,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大电视门类。许多法制节目不仅轰动一时,而且影响深远。电视工作者通过法制节目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情,让法律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一片繁盛的背后,媒体人应该如何挖掘出法制节目的深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策划选题
首先,找准节目卖点。法制选题千差万别,不同选题的内在逻辑是不一样的。记者必须常常扪心自问,你想卖什么东西?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开拍。有的法制选题卖的是深刻;有的选题卖的是情感;有的选题涉及到国家最新最前沿的问题,能处理得非常新锐;有的选题则可以卖新闻重大性,百姓关注度高。
其次,寻找节目视点。如何形成节目的独家视点?法制节目工作者千万不要以为法制视点是法制节目的独家视点,其实,任何栏目操作的时候都会考虑法制视点。过去所谓的独家视点,就是你要说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现在可能独家视点需要调动组合的力量,通过组合和编辑在思路中体现独家视点的力量。
第三,进行信息组合。信息组合的方式是选题策划的另一个要点。很多选题在最初报题时觉得比较单薄,但依靠信息组合仍然可以使选题成立。笔者认为,所谓的独家性,有时候已经不是采访的独家性,甚至不是观点的独家性,而可能是信息组合的独家性。因为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选题已经不可能独家占有了。
如何做好选题
解决了主题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叙述问题,即怎么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叙述主题,怎么讲故事。故事之后,还要解决一个人物问题,即你用什么样的人物作为故事的人格化代表,用什么样的情节来阐述人格的命运和人物的故事。实际上,选题策划中的这些问题都不神秘,但是要做好却非常困难。关于前期拍摄中如何做好选题,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采访问题、拍摄故事和模式化处理。
记者的采访。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注意:不要在采访开始时就提尖锐的问题,要从大家熟悉的问题开始,提一些与采访对象持共同态度的问题,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仔细观察采访对象的反映,引导其进入你设计好的思路;不要忘记问关键问题,也不要回避令人尴尬或让人感觉幼稚的问题;养成追问的习惯,可以适时改变一下谈话节奏,千万不要因为采访对象说无可奉告便放弃那个问题,那仅仅是攻坚战的开始。有时候记者可以表现得好像是误解了采访对象的话,稍稍改换措词后重新提问。最好的采访可能来自采访对象认为采访已经结束的时候。当记者和采访对象说再见的时候,采访对象往往会放松下来,有可能说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话,因此记者这时应该保持警觉。
电视法制节目中最惯常也是最简洁的方式就是“解说词+同期声”,这和平面媒体的法制报道的文本方式极为相似。在新闻学的经典理论中,事实是要分类的。第一是当事人的事实,也就是当事人告诉记者的事实。第二是证据事实,即证据展现的是怎样的事实。第三是记者事实,即记者理解的事实。第四是客观事实。尽管客观事实是记者所追求的,但实际上,新闻报道大多呈现的是记者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记者事实是记者对真相的判断,很可能是一个伪事实。我们要注意区分这几种事实,不能把当事人事实当成客观事实,也不能把当事人事实偷换概念成为记者事实,否则整个报道的客观性就丧失殆尽。
记者的拍摄。记者出去采访和拍摄时,必须知道哪些东西构成故事元素,做新闻和做专题的差别在哪里,拍摄的着眼点、着力点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不解决,做出来的就是一个大新闻稿,没有吸引力。
法制节目的拍摄方式是专题的拍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新闻拍摄方式。笔者曾经拍摄过一个农民打官司的事件。在拍摄完成后准备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发现没拍到他的判决书。他把判决书放在哪里?一个农民第一次遭遇官司,第一次跟法律打交道,他会如何放置他的判决书?好奇心让我第二天又回去找这个农民。这一次我拍到了让自己非常开心的一个段落:当我问他判决书放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他一下就兴奋起来了,马上说:“我带你去看。”他带我爬到他们家的三楼,从三楼最里面一个房间的床底下,拿出一个大箱子,大箱子里面是一个藤箱,藤箱里面是一个纸箱,纸箱里面是一个小木箱,判决书就在小木箱里,和判决书放在一块的是钱和孩子的城市户口、成绩册。这个画面让我兴奋不已,因为这个画面让我意识到农民是那么珍视判决书,珍视法律。这个农民带我找判决书的长镜头,编辑时我全都留下了,这是个让人心动的镜头。
前期故事拍摄,抓什么样的元素,这跟记者的新闻素质与人文素养密不可分。有的画面要靠性格才能抓来。在前期拍摄中,抓什么样的东西最有张力,抓什么样的东西构成故事元素,这是每个法制记者都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曾经做过一次尝试。在拍摄一个农民群体打官司的时候,一开始,我只是讲一个群体的故事,结果这个故事毫无张力。于是,我改变策略,把这个群体中的人做了一个分类,设定其中一个是领导者,他是这些农民中唯一的小学毕业生,我把他当作村里的知识分子来拍。采访他的时候全在船上,因为是水乡,用划船这种轻盈和他划船的自由境界展现村里知识分子独有的智慧。第二个人是在农民群体遭遇一审失败时站了出来的人物。这个人的采访全部用黄土地做衬托,然后他的出场全用锄头声作为背景。第三个人是“叛徒”,打了一半官司就临阵脱逃了,我就特意把他放在他们家一个光线半明半暗的角度。三个人物性格一下子就出来了。
电视手法运用。每个栏目都在用组合的方式来完成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新闻调查》栏目有两点做得很优秀,第一点是采访,这构成整个《新闻调查》的脸面和品牌;第二点是《新闻调查》的空画面,规整之至,只要一看画面就知道是这个栏目的。《今日说法》不一样,走的是轻盈的方式,《今日说法》宁可牺牲一点品质也要让自己的步履轻盈。我们制作法制栏目,也应该把前期拍摄模式化,要求记者做一种操作规程。
首先是要重视意境画面和写意镜头的使用,因为它能补充采访画面,使采访画面更加丰富。其次要重视纪实段落的运用,即通过不违反新闻原则的手法,营造双方当事人见面的氛围,去复原现实感,尤其要注重第一现场。第三要运用情形再现的手法。法制节目有一个基本的质量要求,就是重意境的情理再现,比如打架的时候表现双方的动作,可以拍摄门的颤抖,月光下的影子,但绝不能简单地拍两个人的打斗过程。
法制类节目千差万别,也有其最基本的共性。法制节目怎么走,怎么做出自己的特色应该是法制节目制作者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