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特点及其对自我认识水平影响的研究
2012-11-20李焕玉殷恒婵
李焕玉 殷恒婵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北京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特点及其对自我认识水平影响的研究
李焕玉 殷恒婵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对北京市25所中小学的5751名学生进行身高标准体重测试,并采用儿童青少年自我认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身体形态对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影响。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 71%、6 67%和19 07%,并且在不同性别、年级和地域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5);在控制变量性别、年级和地域的影响后,身体形态对中小学生体貌、运动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的主效应显著;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受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性”影响,并且受到性别、年级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且“肥胖”对中小学生的体貌、运动自我维度以及总体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影响最大。
中小学生;身体形态;自我认识
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增进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200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同时,还提出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1]。由此可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重要性。而通过“身高标准体重”指标(是对学生身体的匀称进行评价,间接反映学生的营养状况)反映的身体形态是综合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之一[2]。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营养状况与心理健康都不容忽视。尤其是“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营养不良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机体免疫力降低、学习能力下降[3];肥胖则与儿童青少年成人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而且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5-8]。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相关性[9-10]。研究表明,北京市7~18岁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1995~2005年增长迅速[11],2009~2010学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达到20.3%[12]。可见,超重、肥胖已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不过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超重肥胖)问题依然同时存在[13]。因此,笔者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特点以及身体形态对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改善学生身体形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2个城区和2个远郊区县的25所中小学57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025人(52.6%),女生2726人(47.4%);小学三年级1193人(20.7%),小学五年级1271人(22.1%),初中二年级1716人(29.8%),高中二年级1571人(27.3%)。
1.2研究方法
1)身高标准体重测试 身高标准体重是将身高和体重综合起来,以每厘米身高的体重分布,确定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匀称度,评价受试者生长发育的水平及营养状况。对受试者进行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时,根据所测得的身高和体重查表(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的身高标准体重评分表)进行评价,身体形态可分为“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
2)儿童青少年自我认识测量 儿童青少年自我认识量表为学生自评量表,共18个题目,包括学业自我、体貌自我、人际自我和运动自我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该维度的知觉越好。其中量表总分的高低反映了被试的总体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14]。
3)数理统计法 在SPSS17.0上,运用卡方检验、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按分析顺序排除个案处理缺失值)。
2 研究结果
2.1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特点
1)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总体特点 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整体分布情况,“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71%、34.37%、33.18%、6.67%和19.07%。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有所改善,而营养过剩(超重肥胖)现象却凸显出来。表明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展依然受到营养失调的“双重性”影响。
2)不同性别、年级和地域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特点 由表1可知,男生的“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都高于女生。经卡方检验,男女生在不同身体形态上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21.966,P=0.000<0.01)。
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最高,为9.8%;初中、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较低体重”检出率同为39%,且高于小学三、五年级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高于其他年级学生的。经卡方检验,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身体形态上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21.125,P=0.000<0.01)。
市郊县城学生的“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检出率高于城市学生的,而在“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都低于城市学生的。经卡方检验,不同地域学生在不同身体形态上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2.867,P=0.012<0.05)。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和地域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分布情况
2.2不同身体形态的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比较结果
为了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在考察不同身体形态对中小学自我认识水平的影响之前,进行以总体自我认识和各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和地域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为自变量的多元方差分析。
1)在性别、年级和地域上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 在性别、年级和地域上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性别的主效应在学业、体貌、人际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上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运动自我维度上具有边缘性显著(P=0.066)。年级的主效应在4个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上都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地域的主效应在学业、体貌和总体自我认识上都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人际自我维度上具有边缘性显著(P=0.072);在运动自我维度上不具有显著性(P>0.05)。性别与年级对体貌、人际、运动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的交互作用显著(P<0.01),对学业自我维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性别与地域对各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P>0.05);年级与地域对学业、人际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的交互作用都非常显著(P<0.01),对体貌自我维度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对运动自我维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根据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年级和地域因素对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有显著影响,并且性别与年级、年级与地域因素对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6]。
表2 在性别、年级和地域上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
注:*P<0.05,**P<0.01。
表3 不同身体形态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
注:*P<0.05,**P<0.01。
2)不同身体形态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 由于性别、年级和地域差异对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笔者以性别、年级和地域为协变量,对不同身体形态的中小学生自我认识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3),在中小学生的体貌、运动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上,身体形态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而在学业和人际自我维度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
进一步对不同身体形态学生的体貌、运动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进行多重比较。经多重比较发现,“肥胖”中小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超重、正常体重、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中小学生的(P<0.05);“正常体重和超重”中小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较低体重”中小学生的(P<0.05)。在运动自我维度上,平均得分依次是:肥胖<超重<营养不良<正常体重<较低体重。经多重比较发现,“肥胖”中小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超重、正常体重、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中小学生的(P<0.05);“超重”中小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较低体重”(P<0.05)。在总体自我认识上,平均得分依次是:肥胖<超重<营养不良<正常体重<较低体重。经多重比较发现,“肥胖”中小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营养不良、正常体重和较低体重”的平均得分(P<0.05),与“超重”中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重”中小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较低体重”的平均得分(P<0.05)。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级和地域的影响后,不同身体形态对中小学生的自我体貌、运动能力的满意度和总体自我认知、评价水平的作用显著。而且“肥胖”最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自我体貌、运动能力的满意度和总体自我认知、评价水平的发展,这与已有研究中“肥胖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17]的观点存在一致性。究其原因:由于体型臃肿带来的行动不便,肥胖儿童青少年在一些体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中处于劣势,在与同学相处中可能受到排斥、嘲笑,以及社会对肥胖的偏见和歧视的不良观念影响,他们的自尊心易受到损害;因为体形与别人存在差异,肥胖儿童青少年在社交环境中可能更加关注自己的体貌,并对自己的体貌不满意,从而产生窘迫、害羞、内疚、自卑,出现抑郁、焦虑、孤僻等不良情绪[18]。长期以往,肥胖儿童青少年更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从而导致自己外貌、运动能力的满意度和总体自我认知、评价水平降低。
3 建 议
1)根据不同性别、年级和地域上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分布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帮助中小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高度重视身体形态给中小学生所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尤其是学校与社会的心理专业机构,还应积极探索“肥胖”对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深层原因。
3)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肥胖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尤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鼓励肥胖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完成任务,从而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水平。
[1]余冠仕,柯昌万.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N].北京晚报,2010-06-30.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季成叶.我国城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现状和20年动态变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6):622-625.
[4]汪玲.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875-877.
[5]许红霞,张毓洪,初晓,等.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6):746-747.
[6]王春生.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5):635-637.
[7] Pierce J W,Wardle J. Cause and effect beliefs and self-esteem of overweight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7,38(6): 645-650.
[8] Cameron J W. Self-esteem changes in children enrolled in weight management programs[J]. Issues in Comprehensive Pediatric Nursing,1999,22(2-3): 75-85.
[9]周凯,何敏媚.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4-205.
[10]唐彗琴,杜亚松,刘漪,等.寄宿制重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状态与行为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28-230.
[11]宋逸,马军,张冰,等.北京市学生超重和肥胖10年流行趋势[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3):149-153.
[12]贾晓宏.北京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20.3% 郊区高于城区[N].北京晚报,2011-05-19.
[13]杨巧玲,邬盛鑫.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59-60.
[14]董奇,林崇德.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标准化测验简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7-69.
[15]季成叶.全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48-650.
[16]高莉,魏俊彪,李妍妍.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1017-1018.
[17]万国斌,李雪荣.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问题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1): 1-4.
[18]Wardle J,Cooke L.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5,19(3):421-440.
[19]孙斌.肥胖成中国孩子致命弱点,北京肥胖赶超英美[N].重庆晚报,2008-06-02.
[编辑] 洪云飞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11.054
G80⁃05
A
16731409(2012)11N1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