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
2012-11-20秦海凤刘新灿朱翠玲孙彦琴河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秦海凤 刘新灿 朱翠玲 孙彦琴 (河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而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它可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颈动脉IMT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一个可靠、易测指标。近年来的研究亦表明,CAS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1〕。许多研究发现C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联系〔2〕。本文旨在探讨两者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因冠心病及可疑冠心病入住我院心脏中心的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血管超声的患者186例,其中男103例,女83例,年龄27~86岁〔平均(62.6±10.3)〕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冠状动脉正常组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6±9.10)岁;冠状动脉病变组144例,其中男83例,女61例,平均年龄(61.8±8.7)岁。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左主干冠脉狭窄≥50%为双支病变,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任何一支狭窄≥50%为单支病变,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病变组又分为:单支病变37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组61例。
1.2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采用PHLIPS-Allura-15型号血管造影机多体位投照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Judkin法穿刺右侧桡动脉。若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50%和(或)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中任何一支狭窄≥50%为病变组,无狭窄或有狭窄但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为冠脉正常组。
颈动脉斑块及IMT的检测采用PHLIPS-HD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为5.0~12.0 MHz,受检者取平卧位,头略向后仰。颈总动脉IMT的测量部位及方法:选取颈总动脉距离分叉处1.5 cm处远段血管壁,测量从血管内膜的内表面到中膜的外表面的距离,共测3次,取均值,斑块的定义为颈动脉内IMT不规则增厚>1.2 mm。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组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的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各亚组的斑块检出率与冠脉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比较(P<0.05)。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的检出率比单支病变高,三支病变的检出率比双支病变高。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颈动脉IMT与斑块检出率比较(s)
表1 各组患者颈动脉IMT与斑块检出率比较(s)
与冠脉正常组比较:1)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2)P<0.05;与双支病变组比较:3)P<0.05
)〕冠脉正常组 42 0.8±0.37 10(23.80)指标 n 颈总动脉IMT(mm)斑块检出〔n(%单支病变组 37 1.09±0.041) 25(67.57)1)双支病变组 46 1.25±0.401)2) 37(80.43)1)2)三支病变组 61 1.34±0.301)2)3) 55(90.16)1)2)3)
2.2 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8.19%(127/144),特异度为76.19%(32/42),阳性预测值为92.70%(127/137),阴性预测值为54.24%(32/59),总的预测符合率为85.48%(159/186)。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系统性、进展性病理过程,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一处血管,最常涉及部位为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颈内动脉和冠状动脉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因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内膜,而中膜变化不大,因此常通过测量IMT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超声测量的IMT与尸检所测值有良好的相关性。CAS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更是被列为冠心病等危症。近年来,临床发现C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并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本研究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的IMT值与双支和单支病变组有显著差异,提示CAS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温赐祥等〔4〕对249例患者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总的预测符合率72.69%,与本研究相符提示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1 曹志友,任 旷,唐锐先,等.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46-7.
2 Tanaka H,Nishino M.Progres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Stroke,1992;23(7):946-51.
3 Geroulakos G,O'Gorman DJ,Kalodiki E,et al.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s a marker of the presence of severe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ur Heart J,1994;15(6):781-5.
4 温赐祥,廖桂英.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2008;29(3):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