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特质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012-11-20周雪雪孙爱雪程淑英
周雪雪 孙爱雪 程淑英
以往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某些群体在某些情境的归因过程中做出了有可能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的归因,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培养其正确的归因方式十分必要。因此,本研究从人格特质、父母教养方式入手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唐山某高校大一到大三学生,年龄为(20±2)岁,180名为被试,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当场收回全部问卷,得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89.44%。
1.2 方法 ①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钱铭怡教授等修订形成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共包括E、N、P、L 共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0~1两点计分;②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使用的是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EMBU,共有66个题目,有“情感温暖理解”(FF1),“惩罚严厉”(FF2)等6个因子构成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M F1),“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 F2)等5个因子构成母亲教养方式。1~4计分,代表“从不”—“总是”的程度变化,父母分开计算;③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涉及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分为: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4类归因。本量表总共有48个条目,0~4的5级评分制。这个多维量最常用的是总分,即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分数越高外控性越高。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 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因子得分越高其归因方式总分越低;外倾性因子分越高其归因方式总分越高;神经质因子越高大学生归因方式中的外控型得分和内控型得分都越高,见表1。
表1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归因方式的关系
2.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父亲与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因子分越高大学生归因方式总分越高;父亲与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和偏爱被试因子分越高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外控型得分越高;而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分越高其归因方式的内控型得分越高,见表2。
表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相关(r)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感情温暖、理解因子分越高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因子分别都越低,其外倾性因子越高;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越高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分越高,见表3。
表3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关系
3 讨 论
3.1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得分越高,归因方式越偏向于内控型。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往往对自身的要求比较严格,比较偏向于在自身寻找问题,这也正是内控型归因方式的特征。另一因子外倾性的得分越高,归因方式越偏外控。外倾性的人格特点是性格开朗外向,这样的人的关注点比较倾向外,对自身内在注意较少,因此其遇到问题也比较注重自身以外的情况,归因方式比较偏外控。最后,可以看到神经质的得分与归因方式中内控和外控的得分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反应的是人格中的情绪稳定性问题,而韦纳的理论认为归因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当人们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就会把成功经验多归因为外部而失败经验多归因为内部,这样使得个体不能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与自豪感而只能体会失败带来的自责,自信心缺乏,这样就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也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1]。
3.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要求管教过于严厉甚至经常性的采用暴力惩罚他们,不善表达关爱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2]。这样的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与主动性[3],孩子在成功完成任务时,会认为并不是自己能力强而是运气好;而失败时,为了逃避责任和惩罚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或者任务难度过大而不善于需找自身原因。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剥夺了他们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孩子缺少成功体验和失败的经验,也缺少对事情的担当,这易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自我效能感差[4],遇事时不论成败都不能确定是否是自己的能力所致,甚至逃避问题,因此也就比较倾向于将原因归于外部,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关系 在感情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得到较多的关爱和理解,这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尊重与信任,产生一种心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父母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更愿意与家人交流,也学会了去关心他人,他们会带着同样的自信、信任与安全感走上社会,会积极的给与他人关爱与信任,也善于与人交流,因而性格比较外向,这与张秀娟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
在家庭中,孩子面对较多的惩罚易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而孩子的要求比较多的遭到拒绝,取得成绩时又缺少应有的肯定易使他们更多的出现失望沮丧的情绪[6],这与徐雪萍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蒋立杰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经常性的拒绝和否认会使孩子形成较差的自我概念,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则表现为较高的交往焦虑和不自信[7],所以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会时常表现出抑郁、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情绪的稳定性也较差。这也就说明了父母多采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易使大学生形成高神经质的人格特质。
[1]廖敏红.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8
[2]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83-85
[3]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08(4):83-86
[4]刘玲花.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河南:河南大学,2010
[5]张秀芳,张淑娟,张顺等.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81-482
[6]徐雪萍,刘群英,张进辅.大学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183-185
[7]蒋立杰,王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