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在高师生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2012-11-20赵晶晶
裴 璐 赵晶晶
近年来幸福感有关研究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1]。生活满意度分为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生活满意度。一般生活满意度是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具体生活满意度是对不同生活领域的具体表现,如学校生活满意度、婚姻生活满意度等。在所有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预测变量中,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高[2]。自尊是对生活满意度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高自尊的个体往往都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3]。孤独感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变量,这一点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已有研究发现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低孤独感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4]。同时,研究发现孤独感与自尊也存在显著的相关,高孤独感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评价,从而导致较低的自尊水平[5]。
以往的研究只关注自尊、孤独感、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的关系[3-5],鲜有将三者结合来考察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高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教师的最重要来源,其心理健康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新生代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对三者的关系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制定高师生生活满意度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对陕西、江西2所师范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8份,其中男生117人,女生211人,年龄范围17~25岁。1.2 方法
1.2.1 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 由Wittenberg编制。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分为2个分量表,分别测查个体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在利克特5点量表上评估[6]。
1.2.2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1~4分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7]。
1.2.3 生活满意度量表 由Diener等人编制,包括5个项目,分数按7级评分[7]。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高师生孤独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见表1。孤独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孤独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r)
2.2 自尊在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8],对孤独感影响生活满意度,孤独感影响自尊,孤独感和自尊影响生活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加入自尊后,孤独感标准回归系数β由0.27下降到0.21,且仍然显著,说明自尊在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解释率上,孤独感直接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为9%,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解释率为18%,解释率增加,说明中介模型能更好地解释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进一步采用Sobel检验对自尊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进行检验。Sobel检验结果表明,自尊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Z=-3.85,P<0.01)。其中中介效应大小为-0.07,占总效应大小的19%。
表2 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孤独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两两相关显著。这表明高师生较高的自尊和较少的孤独感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4]。这是因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自信,较满意自己,因此,其生活满意度相对高些。拥有较低孤独感的个体,有与他人紧密的社会网络,往往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从而产生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依据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本研究对自尊在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当我们在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间加入自尊时,发现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下降,其解释力下降,同时标准回归系数也出现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下降部分是由自尊引起的。这与Qivitci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他们发现生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拥有较高的自尊。拥有较低孤独感的青少年有更高的自尊和幸福感。因此,他认为自尊是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层级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该结论扩展到中国文化下的高师生群体中。这一结论有助于解释高师生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随着高师生孤独感水平的降低,他们有更多亲密的社会网络。因此,他们往往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相信自己在很多方面优于其他人,在面临失败时更为自信,产生较高的自尊水平,进而促进其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相反,当高师生的自尊水平比较高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也更加对自我价值持肯定的正面评价,也会产生较少的孤独体验。
该研究结果对于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考虑到自尊的中介作用,通过对高师生自尊的干预,可以对高师生的不良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否还存在其他中介变量,以及这些中介变量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Shin D C,Johnson D 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5:475-492
[2]Dien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542-575
[3]孔风,赵晶晶.高师生社会支持、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213-214
[4]Goodwin R,Cook O,Yung Y.Lonel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ree cultural groups[J].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1,8:225-230
[5]戴革,雷良忻,邓稳根,等.医科高师生孤独感与自尊的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52-1354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99-301,318-320
[7]Dienner E,Suh E M.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M].Cambridge,MA:M IT Press,2000:87-112
[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9]Givitci N,Givitci A.Self-esteem as mediator and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7:95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