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36例临床观察
2012-11-17荆州市皮肤病医院湖北荆州434000
裴 宇(荆州市皮肤病医院, 湖北 荆州 434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36例临床观察
裴 宇(荆州市皮肤病医院, 湖北 荆州 434000)
结节性痒疹; 中药; 氯雷他啶
结节性痒疹目前认为是不典型的结节性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瘙痒剧烈,治疗非常棘手。我们于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采用中药联合氯雷他啶片口服、樟薄米松乳膏外用治疗该病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7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符合结节性痒疹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28.3岁。病程3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4.8年;对照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27.6岁。病程2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4.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排除肝肾功能不良、过敏体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1周内未接受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消结止痒方:蒺藜20g、僵蚕12g、乌蛇15g、蜈蚣2条、丹参20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5g、生地20g、当归10g、甘草5g,每日1剂,浸泡30min,水煎3次,去渣取汁,分早、中、晚服用。同时给予氯雷他啶片(商品名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公司生产)10mg口服,每日1次,外擦我院自制樟薄米松乳膏;对照组36例均予以治疗组西药口服及外擦。3周为1疗程,治疗后随访观察3个月。
1.3疗效判定
对患者结节、苔藓样变及瘙痒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评定,分别于治疗第1、2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痊愈:皮疹消退≥90%,痒感消失;显效:皮疹消退≥60%,痒感明显减轻;有效:皮疹消退20%~60%,偶有瘙痒,不影响睡眠;无效:皮疹消退lt;20%,瘙痒无改善或加重,或有新发皮疹。痊愈率与显效率合计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开始好转。第2个疗程结束后大部分丘疹结节明显减少,痒感明显减轻或消失,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治疗结束后对所有痊愈患者随访观察3个月,治疗组2例复发,复发率6.90%;对照组7例复发,复发率58.33%。两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第1疗程与第2疗程结束时的临床疗效比较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患者口服中药后出现食欲不振、轻微腹泻,两组各有1例出现口干、头昏,均未行特殊处理,1周后自行好转,不影响治疗。
3 讨 论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又称结节性苔藓,皮损主要累及四肢,以小腿伸侧为甚,面部及躯干部也可受累。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蚊虫叮咬,精神刺激,胃肠机能紊乱及内分泌障碍有关[1-2]。中医称“马疥”,认为本病系禀赋不耐,腠理不密,昆虫叮咬,风湿外袭,结毒经络,气滞血凝而成[3],故可见舌质暗,苔白或腻,脉弦滑。皮疹特点为散在不融合的黄豆至樱桃大小暗红色、灰褐色坚硬的半球状结节,直径约1~3cm,可伴苔藓化,表面粗糙,角化明显,呈疣状增殖。剧痒,以夜间、气温升高或食用辛辣食物、精神紧张时为甚。治疗上主要是寻找可能的致病因素,对症处理,如衣被清洁,避免使用化纤制品,防止蚊虫叮咬及搔抓,不食刺激性食物。氯雷他啶片具有特异性拮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同时可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症递质如白三烯的释放,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及降低白介素IL-6、IL-8产生等作用[4],起到有效地抗过敏止痒的作用。中药消结止痒方中蒺藜、乌蛇祛风通络,杀虫;僵蚕、蜈蚣祛风散结;赤芍、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丹参、桃仁、红花、当归活血通络,祛淤;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共奏除湿、解毒、疏风杀虫、软坚散结之效。通过本次临床验证,消结止痒方联合氯雷他啶片治疗结节性痒疹治愈率80.56%,总有效率94.44%,明显优于氯雷他啶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1]周礼义,陈兴平.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6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0.
[3]张信江,张合恩.实用皮肤性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20.
[4]顾有守.玫瑰糠疹[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7):479-480.
[编辑] 何 勇
R758.32
A
1673-1409(2012)05-R019-02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5.009
2012-02-16
裴宇(1977-),女,湖北荆州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