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的海南》中辨认海南“年轮”

2012-11-17莫清华

今日海南 2012年2期
关键词:孙中山海南历史

□莫清华

在《历史的海南》中辨认海南“年轮”

□莫清华

擅长写政论、大型通讯的资深报人钟业昌先生,对家乡海南2000多年的命运演变十分关注,他从故纸堆中打捞出来的历史碎片,像修复与刷新古董似的,对凌乱琐碎的史料进行研究整合,探讨海南岛曲折命运的历史轨迹,分专题整理成文。这些“文”,不是干涩的学术论文,而是生动活泼的随笔散文,笔调优美地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面呈献给读者。这些蒙尘已久、僻处一隅的历史碎片,一经刮垢拂尘,便宝光闪烁,精气神活现。

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海南》,就是他多年潜心海南岛的命运轨迹研究的心血结集。可以说,这是一部追寻海南开疆、开辟、开发、改省、建省轨迹的一部史书。这本25万字的8篇著作结集,除《1829,百年好官“云青天”》外,7篇都是寻觅海南开发、建制沿革的曲折历程的。

读这部书,仿佛是跟着钟业昌先生去辨认海南历史的年轮——

2万多字的开篇之作《白沙门怀古》,就有历史学家翦伯赞教授9万字长篇散文《内蒙访古》的风范。这篇随笔,把白沙门作为叙事标本,将白沙门的名字演变,一一道来:宋代的神应港、白沙津,元朝的白沙口、白沙驿,明代的海口港、民国时代的海口市政厅……缤纷的名字,演绎着2100多年以前,汉武帝将海南纳入汉朝版籍之后,海口及海南漫长的历史进程。

如果说,《白沙门怀古》重点是以追寻海口市演变为切入点写海南历史的轨迹,那么,《汉武帝与海南开疆》则是以运用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以文学的笔调写史,阐述、分析汉武帝开疆海南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有网友发帖《与钟业昌先生〈汉武帝与海南开疆〉一文商榷》,指出作者对部分史料存在错误理解。作者结集出书时,将“硬伤”的原文一字不改收入,并将网文附录于后,以期推动海南历史的深度研究,还加了向网文作者致谢的附记。

白沙门所在的“海甸”,海口人为何叫“海田”?莫非海口人读字也是“有边读边,无边读上下”的习惯,而把“甸”读做“田”?不是。作者查出了:“海田”是老名,改作“海甸”,是与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海口形势相关。

作者顺势引出这位被后世称为守土尽责、造福一方、清正廉明、能做大事、善开风气的清末重臣、“海南情结第一人”对海南的贡献。张之洞在他五年的两广任内,明知海南“地方苦瘠,凭藉无资,其难易与台湾判若霄壤”,却仍不遗余力筹谋“一劳永逸”之计,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开辟”海南计划。今天看来,这是官方开发海南的第一次议题。

《1908,一项创兴海南宏大计划的夭折》是记叙海外闽商胡国廉的创兴海南计划,以及清政府官员杨士琦、张之洞为“开辟海南”的不懈努力。

胡国廉的创兴海南计划是距张之洞的开辟海南计划20年后提出的,内容为“一纲十目”。其背景缘于清末一项新政的出台。1907年8月2日,慈禧太后旨命各地兴办实业,“凡有能办农工商矿,或独力经营,或集合公司,其确有成效者,即各从优奖励。”“一纲”即开银行(创办琼州劝业总银行)。经济建设离不开银行,银行之设列为“纲”,所谓纲举目张。“十目”涉及海南实业开发、设施建设等诸多事项,包括兴矿业、清荒地、广种植、讲畜牧、兴盐务、长森林、重渔业、筑马路、设轮船、开商埠等等。

“一纲十目”的“创兴海南”计划,得到慈禧太后的谕准,南洋侨商投资热情高涨,清政府上下一致促成其事,掀起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轮侨商投资开发的热潮。侨商投资的侨兴、侨丰两公司成立,并在那大、三亚、榆林等地展开垦发事务,此外又新起一些公司,如实成、农发、琼安、茂林、亭父等。在儋县那大,许多华侨为了开发海南的橡胶事业,也设立了一些公司。如1910年秘鲁华侨曾汪源、曾金城(广州市番禺人)父子,马来西亚华侨区慕颐、区乾寅(广州市人)兄弟同菲律宾华侨刘杰生(广州市人)招股合资,成立侨植垦务公司,专营橡胶生产。之后,华侨又分别在那大成立垦殖公司、侨兴实业公司、侨轮公司等。有人统计,从宣统二年(1910)至1950年,儋县那大镇由华侨开设的公司共31家。这些公司因改朝换代而陷于进退维谷之中,民国以后,又因琼崖政局动荡,终在惨淡艰难的环境之下失败不振,“一纲十目”终告夭折。

《1936,宋子文还乡海南的前前后后》记叙的还是海南的开发。这位祖籍文昌,出生于上海、曾任广州民国政府财长、时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宋子文,1936年12月3日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是抱着实现孙中山开发海南遗训而来的。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说,“海南固又甚富而未开发之地也。已耕作者仅有沿海一带地方,其中央犹为茂密之森林,黎人所居,其藏矿最富”,并期望“全岛悉已开发”。在此前后,孙中山多次提出海南建省问题,并陈述其理由在于“巩固海防”,“启发天然富源”。还论及文化政策、国内移民殖民、便宜行政等等。这些都是民国时期最早开发海南的书面计划,只是由于后来的政权迭变,军阀割据,使设想不能付诸实施。由于孙中山的积极倡导下,海南岛丰富的资源逐渐引起国人的注意。一时间,海内外官方的、民间的有识之士以及学者、华侨团体等纷至沓来,对海南岛进行调查和考察,发表了许多开发建设海南的积极言论。

由于肩负开发琼崖的使命,所以,与宋子文随行的除了亲属,还有广东的军政要员、穗港的银行家及铁路建设专家等。因为宋子文此行志在海南修建铁路,因而此行中特别带来一位铁道专家——曾主持兴建钱塘江大桥、浙闽公路、浙赣铁路的广州特别市市长曾养甫。在宋子文还乡成行之前,早就授意香港的琼商父老们,组织一个先遣考察组回到海南,开展对建环岛铁路的可行性调查研究。后因时局变化,修环岛铁路一事,只好作罢。

《1949,海南特区行政长官之争的台前幕后》,还提到陈济棠1949年4月1日出任海南行政长官时提出的军事新生、政治新生、社会新生、经济新生,为建设新海南之方针。在国民党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陈济棠仍想在海南“大展鸿图”,却是大势已去。一年后的4月20日前后,在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的炮声中,陈济棠从榆林逃到台湾。

张之洞“开辟海南”、胡国廉“创兴海南”、孙中山“开发琼崖”、宋子文“实现开发海南的遗训”、陈济棠的“大展鸿图”……钟业昌先生就这样把清朝、民国时代官方开发海南设想的“年轮”,一一指点给我们。

与海南开发紧相连的是海南建制的沿革。钟业昌先生从汉武帝与海南开疆到新中国海南建省,将汉武帝、元文宗、朱元璋、刘坤一、张之洞、杨士琦、孙中山、宋子文、陈诚、陈济棠以至邓小平、谷牧等人与海南的历史因缘,娓娓道来。

《1912,孙中山与海南改省风云》,讲述了民国初期有识之士对海南改省的努力。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极力主张海南改省。为此,四方游说,争取到了袁世凯的心腹红人梁士诒相助,陈发檀、陈发英(均琼人)等写成《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由孙中山领衔发布,发起人包括孙中山与梁士诒、陈发檀等共36人。《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列举琼州改省三大原因、五大理由,再设置三大驳议,力求将改省的理由阐述得更为完整而有说服力。

驳议是设置别人的悖论,再一一加以反驳。我们不能不感动于先辈们的用心,为了琼州能改省,还搬出前清时代两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岑春煊皆倡琼州改省之议,甚至更将海南改省的历史,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意以“复古制”,以期获得更多支持。海南改省的理由已经说得无以复加,而且又有孙中山的带头推动,更有袁世凯的心腹红人梁士诒相助,那么这次改省为什么不能如愿反而流产了呢?那是因为“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失败,终结了海南改省之事。

待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延至1921年5月,孙中山开府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琼籍国会议员王斧及广东省议会议长郑里铎、江海防司令陈策等琼人,又发起设立琼崖改设行省筹备会,聘胡汉民、廖仲恺、吴铁城诸人为顾问。当时孙中山听取筹备情形,指示琼州改省可名为“广南省”。于是,海南改省运动,才又面临新的一轮勃兴。

《1949,海南特区行政长官之争的台前幕后》,不仅挖掘到为派谁出掌海南,粤、桂、琼三大派系之争,特别是蒋桂角力的“镜头”,还挖掘出蒋介石接受陈诚的提议,民国政府将海南改为“海南特区”并成立“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同时兼此职位。

《谷牧与海南1980-1987》,是海南建省的现代“节点”,叙述谷牧为海南呕心沥血的8年,新中国设立海南省竟然也经历了如此曲折的历程,虽然曲折,但逐渐步入坦途;从1978年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开发海南岛”、1984年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成立,接着海南在国家“计划单列”,到海南建省与办经济大特区同时进行。孙中山海南“改省”的遗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执政39年后实现了!

《历史的海南》展示了海南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展示了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海南的发展经历了太多波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得起今天这个机遇?读完这部书,也引发了读者对海南历史命运和公民责任的思考。

“没有历史何来文化?”作者在自序中作出这种诘问。“海南不是缺少历史,而是缺少对历史的挖掘。”《历史的海南》为海南历史文化的挖掘作出了榜样。

作者在自序中谦称,书中作品大都是“节点文章”,但在这些“节点”细腻的历史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段更本原、更独特、更宏大的海南历史,无形中给人产生一种深沉的力量。◎

猜你喜欢

孙中山海南历史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怀念海南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