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数理原理

2012-11-16赵邦庆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道生数理定律

赵邦庆

(山西省平遥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山西平遥031100)

《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数理原理

赵邦庆

(山西省平遥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山西平遥031100)

用系统科学方法来分析,可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归纳成“三论”:有无相生论、宇宙渐变论及物质结构论。《老子》的“三论”是老子朴素唯物观和辩证法的集中表述,是我国古老哲学形态——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数理原理来讲,可将“三论”归纳为三个定律,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哲学思想;数理原理;有无相生论;宇宙渐变论;物质结构论

《老子》又名《道德经》①,其哲学思想是一种古老的哲学形态,本文用现代的系统科学方法,将其综合、概括并归纳成有无相生论、宇宙渐变论及物质结构论,再以定理、定律等形式,使其公理化,以供研究人员参考、借鉴。

一、有无相生论

有无相生是《老子》的主题论,“有”与“无”是《老子》自然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可类比为逻辑中的“真”与“假”,都是互为依存条件,都是指各自的本原。“无”与“有”的本原都是物,此两者都是指物(即物质)。如果用M代表物质,用W代表“无”,用Y代表“有”,三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下列公式:{W,Y}=M(公式1)。这一公式的物理意义是:“无”与“有”构成的集合就是物质。老子的这种物质观,是他朴素唯物论的呈现。在《老子》中,除“无”与“有”这两个哲学概念外,“生”也是一个重要概念。这个“生”在文中不能按产生或变化诠释,应按集合论中的关系理解。所以,《老子》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4章66),也是表述“无”、“有”、“万物”。三者之间用Y代表“有”,用V代表“万物”,则此关系可以综合为{W,Y,V}三元素构成的集合。在此集合中,三者的关系是W→Y→V。因此,笔者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称为《老子》第一定律,也可称为宇宙第一定律。这个定律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就是由“无”、“有”、“万物”构成的集合。假如用E代表宇宙,则可列为下面的公式:{W,Y,V,}=E(公示2)。

公式1是物质概念的定义式,公式2是宇宙概念的定义式,二者都是有无相生论的合理内核。

二、宇宙渐变论

众所周知,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了物质的运动。从此角度看,宇宙就是一种物质运动的整体结构,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运动就是宇宙的本质属性。

宇宙自然的运动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这种运动形式的转变,就是《老子》中常用的那个“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6章71)的过程,就是宇宙中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变过程。

“道生一”。“无”类物质的运动特点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21章39)。既是周行就一定有周期和频率,T代表周期f代表频率,此两者互为倒数关系。即:T=l/f。所以在运动学中有(T×f)=1的关系式。在这个关系式中,虽然每种物质都有各自的固有T与f,但两者相乘时都得到同一结果,即1。所以,等式左边的(T×f)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等式右边的1就是他所说的“一”。这个等式就是《老子》中“道生一”的数理原理。老子的这一思维模式可以概述为道→一(模式1)。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模式(道→一)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二→三→万物)的模式,这一模式客观地反映了宇宙的渐变过程,很类似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所列的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原子序数是一列等差(d=1)的等差数列,即:a,a+d,a+2d,a+3d……上述(一→二→三→万物)模式等价于(d=1)的等差数列。因此,笔者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叫做《老子》第二定律,也可称为宇宙第二定律。

《老子》第二定律蕴含着良好的数学结构,如果用0代表“无”,用1代表“有”,并以0、1为基数,就可组成“逢二进一”的二进制数。上述的等差(d=1)为1的等差数列,就变为0,1,10,11……此数列中的1=(1)=→=“有”;10=2=二=“有无”;11=3=三=“有有”。其相互关系如表1。

表1 “三生万物”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11”与“有有”显然是二元素的重集。如用N代表重集的排列数,同n表示重集个数,则可列为N=2n,(n为任一自然数)。例如n=l,则N=2。所以“三生万物”是符合逻辑的推理。

可见,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其杰出贡献就是将宇宙渐变过程总结成如下模式:无→有→有无→有有→万物(模式2)。

三、物质结构论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开头有这样两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6章71)笔者将第一句话归纳为《老子》第二定律,将第二句话命名为《老子》第三定律,其理由有以下几点:其一,第一句话是阐述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的外部条件,是外因,第二句话是描述物质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根据,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哲理。其二,“万物负阴而抱阳”,显然是描述物质结构的一种形式,很类似现代的原子结构论,此论认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显正电性(即阳性),电子显负电性(即阴性)。异性电相吸,同性电相斥,很符合负阴抱阳一说。其三,中子虽不显电性,但中子的质量等同于质子,远大于电子质量。这三种粒子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致使电子在核外运动不殆、独立不改,使三者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此一说类似“冲气以为和”的彼一说。

因此,笔者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最早最古老的物质结构论,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原子模型。所以笔者把这句话叫做《老子》第三定律,如果叫宇宙第三定律也是合理诠释。

四、小结

《老子》的“三论”,是老子朴素唯物观和辩证法的集中表述,是我国古老哲学形态——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三论”归纳成三个定律,可促进《老子》由模式化理论向公理化理论转型,使其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以及牛顿物体机械运动三定律并驾齐驱,使它成为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遗产,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贡献。

最后,讲几句题外话,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哲学都是有阶级性的,《老子》也不例外。例如:“为无为,则无不殆”(3章5),不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且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举措,像第三章所提的“三不作为”与“二要作为”明显地也有阶级性,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所献的妙计,诸如“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等命题,也是唯心史观的呈现,是不可取的。总之,笔者认为,对《老子》中所讲的有关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应持批判的继承态度,应汲取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容,以供研究参考,不可全盘照搬。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的话都出自200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注释格式为“×章×”,表示×章×页。

〔1〕陈光.自然辩证法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陈忠.道德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6〕常秉义.中华自然哲学的数理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7〕王国胜.论道家的治国方略〔J〕.理论探索,2011(3).

B21

A

1009-1203(2012)04-0112-02

2012-06-08

赵邦庆(1936-),男,山西平遥人,山西省平遥县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道生数理定律
践行“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数理:多少人吃饭
倒霉定律
最天然呆笔记 谁说数理就一定枯燥艰深?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道生说法,顽石也点头
万有引力定律
从“道生”与“神说”看中西经典诠释思想之异同*——以《道德经》和《圣经》为例
耐人寻味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