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始皇挥剑斩六国 大略驾雄才

2012-11-15邓玉林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李斯秦王秦始皇

邓玉林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秦始皇第一个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创建了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不仅是开创历史新纪元的伟大政治家。而且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军事战略家。

“火候”到了,雷霆一击,剪除异己,先安内再攘外

治人始于治心,这样才能见效,否则都是虚的,点不准穴位。有些人总想捏住人,但只知道大吼几声、挥几下拳头,这都是非常粗劣的表现。真正聪明的人,治人是从来不摆架子,而是在治心上下定功夫。

秦始皇治心是采用“不到火候不揭锅”的战术,先坐在一旁仔细打量他们的言行,然后再等一等、停一停,在需要“揭锅”的时候再“揭锅”。这种做法是让对手自己去幡然醒悟,自己去反思是非。

嬴政亲理政务以前,秦国统治集团正面临一场政治危机。以吕不韦为首的政治集团,占有作为国君长者“仲父”的特殊地位,实际操纵着秦国的军政大权,以缪毐为首的政治集团,则依靠太后的支持,极力扩展自己的权势。这两股政治势力互相争权夺利,又都以攫取秦国最高权力为目标,直接威胁秦王政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即将加冕亲政,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缪毐发动了武装政变。秦王政当机立断,首先以武力粉碎了缪毐的武装政变,清除了缪毐及其死党,囚禁了支持缪毐的太后(即秦王政的生母),然后,又以纵容缪毐的罪名罢了吕不韦的官,把他先后流放到河南、蜀郡,迫使他自杀身亡。从公元前238年4月到公元前237年10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秦王政就消灭了两大敌对势力,同时大胆起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顿弱、姚贾等优秀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巩固了君主专政的政治体制,表现了不同凡响的政治才能。

审时度势,决然采纳李斯建议,一改渐进蚕食为急进鲸吞

秦王政继位执政以后,独立作出的第一个战略决策,就是加快兼并六国的步伐。

当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形势迫切要求打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见于史籍记载的国家,春秋初期有160多个,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到春秋末期兼并为10多个,到战国时代又兼并为秦、齐、楚、赵、燕、魏、韩七国。秦国经过一百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图强。秦昭王和魏冉的文治武功,在社会改革上居领先地位,经济、军事实力居“战国七雄”之首,秦国的疆土扩展到了关中、巴蜀和中原、荆楚地区(今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控制了中原西部和北部的险要地域,打开了进军中原和荆楚的通道,在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关东六国互相兼并,混战不已,偶成联盟。也是同床异梦。因此,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就落到了秦国肩上。

这时候,楚国人李斯来到秦国,先在秦相国吕不韦那里做“舍人”,后由吕不韦推荐为“郎”(一种宫廷侍卫官),有机会接近秦王。李斯遂乘机游说秦王,提出了著名的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方略。

秦王政审时度势,决然采纳李斯的建议,一改秦六世相承的渐进蚕食为急进鲸吞,全面展开统一中国的战争。

远交近攻中央突破,从军事上切断六国合纵之脊梁

从军事上切断六国合纵的脊梁。这是秦孝公以后历代相承的战略方针。关东六国的地理分布,楚国在南,齐国在东,燕、赵在北,离秦国较远;韩、魏居中原腹心地带,与秦国接壤,被视为“天下之脊”。秦国欲东向以争天下,一直把征服韩、魏作为主要的战略方向:秦王政继位以后,根据“六国皆弱而秦独强”和六国之间矛盾重重的新形势,实行远交近攻、中央突破的战略方针,首先“胁韩弱魏”,从军事上切断六国合纵之脊,造成据韩魏而席卷天下的形势。公元前237年,李斯建议“请先取韩以恐他国”,逐步实现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秦王政决定采纳李斯的建议。韩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和他的谋臣韩非筹划对策。韩非首先上书秦王,又到秦国游说,行缓兵之计。韩非集中攻击李斯取韩之策,说秦国的敌人是赵国而不是韩国,赵国早就与诸侯阴谋攻秦,而韩国“事秦三十余年”,无异于秦国的郡县。秦国如果举兵伐韩,就是“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就会促成赵与齐、魏、楚之间的联合,是“赵之福而秦之祸”。因此,李斯的建议是一个错误的计策。为秦国着想,不如“纵韩而伐赵”,一举灭亡赵、齐,而臣服楚、魏。(见《韩非子·存韩篇》)韩非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诱使秦国转移打击目标,放弃进攻韩国的决策。秦王政一度犹豫不决,把韩非的信转给李斯。李斯仍然坚持他的主张,劝秦王不要为韩非的巧辩所迷惑,说“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如果转攻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秦国将再次面临六国联兵直逼崤函的危险。他建议将计就计,自荐出使韩国,诱使韩王入秦而予以扣留,同时命令蒙骜陈兵秦、齐边境。李斯认为,这样就可以做到“我兵未出而劲韩以威擒,强齐以义从”,“赵氏破胆,荆人狐疑”,“诸侯可蚕食而尽”。秦王政采纳李斯的建议,派遣李斯出使韩国。韩王拒不接见,李斯游说无效,但是韩王和韩非的缓兵计也未得逞,韩王被迫割地纳玺投降。这一场谋略战,以秦胜韩败告终。秦国国土深入中原腹地,隔断了赵、楚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切断六国合纵之脊的战略目标。

重金收买各国大臣,离间各国君臣关系,借以影响各国的对秦决策

“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根本上削弱六国合纵抗秦的力量。在六国皆弱而秦独强的情况下,如何阻止六国合纵抗秦,是秦始皇及其谋臣最为关注的问题。李斯、尉缭,顿弱、姚贾等人多次参与谋议,筹划方策。他们建议,“阴行谋臣,赀之金玉,使游说诸侯”,“赂其豪臣”,“入其社稷之臣于秦”,“离其君臣之计”,“以乱其谋”。就是说,重金收买各国统治集团中掌握实权的人物,借以影响各国的对秦决策。削弱各国合纵抗秦力量,实行“釜底抽薪”之计。秦始皇起初还有些犹豫,说拿不出这么多钱来。顿弱对秦王说,天下大势“非纵即横”,“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如果秦能称帝。天下财物都由秦国支配。如果楚国称王,秦国所有财物都保不住。秦始皇认为讲得有理,决定采纳他们的建议,派顿弱、姚贾出使韩、魏、燕、赵,陈驰、荆苏、任固出使齐国,苏涓出使楚国,广泛展开外交和间谍活动。姚贾出使四国的结果是“绝其谋,止其兵”,破坏了四国联合攻秦的计谋。顿弱则“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燕赵,废其良将”。

秦始皇在实现“胁韩弱魏”企图以后,转而集中力量向赵国进攻。从秦始皇11年到19年(前236—228),历时9年,大战三次,终于灭亡赵国。秦国的外交和间谍活动,对于争取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这次战争中,秦军主帅是王翦,赵军主帅先是李牧、司马尚,后是赵葱、颜聚。秦军一、二两次进攻,都受到李牧指挥的赵军阻击,无功而返。为了除掉李牧、司马尚,秦始皇派顿弱携带重金到邯郸,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和赵王的母亲悼后,让他们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司马尚附秦叛赵。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罢黜司马尚,任命赵葱、颜聚为赵军主将。赵王自毁长城,秦军乘机而入。王翦发动对赵国的第三次进攻,攻克邯郸,俘虏赵王,灭亡赵国。

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灭楚亡齐

从政治上破坏六国合纵的基础。秦始皇及其谋臣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采取威胁利诱、一打一拉、挑拨离间等手段。破坏六国合纵的基础,或使之保持中立,赂秦以求苟安,或使之互相攻战,秦则坐收渔人之利,最后各个击破。楚国为南方大国,地方5000里,带甲百万,粟支10年,秦不敢贸然出兵,而采取友好政策,两国之间的和平维持20余年。在平定中原以后,才发动进攻,一举灭亡楚国。对于远在东方的齐国,则通过外交和间谍活动,诱使齐王“入朝于秦”。陈驰等人奉命到齐国活动,允诺给齐王500里土地,又用重金贿赂丞相后胜和他手下官吏,使他们劝齐王“去纵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齐王果然中计,只求苟安于一隅,坐视邻国被秦灭亡,齐王才宣布与秦断交。结果,秦军骤然发动进攻,齐君臣张皇失措,70余城不战而下。齐国遂即灭亡。

秦始皇的识才之明、爱才之诚、容才之量、驭才之术

秦始皇善于发现人才,尊重和爱护人才。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曾经跟从儒学大师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以后,观察列国形势,认为“六国皆弱,无可建功者”,而秦国“兵强海内,威行诸侯”,“欲吞天下,称帝而治”,那里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遂决意离楚入秦。李斯向秦始皇献兼并六国之策的时候,还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宫廷侍卫官“郎”。秦始皇不以其人微而轻其言,一眼就看到了李斯献策的价值,果断做出了加快兼并六国步伐的战略决策,并把李斯提升为长史,后来又提升为廷尉、丞相,成为秦始皇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尉缭是魏大梁(今开封市)人,以布衣献策而受到秦始皇重视,不仅采纳了他“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策略,而且待如上宾,“衣服食饮与缭同”。尉缭认为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不可与久游”,准备逃出秦国。秦始皇把他追回来,还把国尉(相当今天的总参谋长)这样重要的职务交给他。对于秦国老将王翦,秦始皇一向尊之为师。对于与他年龄不相上下的蒙恬、蒙毅兄弟,秦始皇早就看到了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让蒙恬“任外事”,率兵30万,镇守北疆,独当一面,蒙毅则“常为内谋”,位至上卿,秦始皇与他“出则骖乘,入则御前”,形影不离。

秦始皇的容才之量也是相当大的。废除逐客令,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秦始皇10年(前237年),秦国贵族大臣请求秦王下逐客令,说来自外国的人大都是为本国君主进行间谍活动的。被秦王任命为客卿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离开咸阳东去的同时,上书秦王。他列举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秦孝公用商鞅,秦惠王用张仪,秦昭王用范雎等事实,说明秦国四代君主励志改革,富国强兵,终成帝业,“皆客之功”。接着指出,许多并不产于秦国的珍宝器具,秦王使用起来“快意当前”,而对人却“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然后,用历史上帝王的成功经验对比秦王逐客的错误决策,指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是因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而秦王的决策,则“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始皇看到李斯的信,幡然醒悟,立即废除逐客令,派人追赶李斯,请他返回咸阳,官复原职。

秦始皇更加自觉地对各种人才采取宽容态度。顿弱是秦国人。秦始皇得知他博学多才,要召见他。顿弱提出条件,对秦始皇不行拜见礼,不拜就见,拜就不见。秦始皇慨然允诺。顿弱见到秦始皇,先把秦始皇痛骂一番,说他“无孝之名”,“无孝之实”,是“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秦始皇勃然大怒。顿弱借机进言,说秦始皇的威风施于自己的母亲而不施于关东六国,是不可取的。这句话正说中秦始皇关心的大事,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询问顿弱兼并六国之策。顿弱说:“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战国策·秦策四》)秦始皇决然采纳顿弱的计策,使他携带万金,出使韩、魏、燕、赵,进行间谍策反活动,诱使赵国废廉颇、杀李牧,对争取灭亡韩、魏、燕、赵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赵国当过大臣的魏国人姚贾,曾经受秦王派遣,出使关东六国,破坏其合纵抗秦的图谋,收到了“绝其谋,止其兵”的效果,被封为上卿。韩非到秦国游说的时候,对姚贾进行人身攻击,说他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诬陷他“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秦始皇召姚贾质问。姚贾列举周文王用太公望、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晋文公用中山盗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然都有不光彩的历史,但是“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虽有外诽者勿听”。秦始皇听了这番议论,认为言之有理,让他官复原职,任用无疑。

在对人才的使用上,秦始皇也有一套办法。对老将王翦和青年将领李信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王翦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将,秦始皇待之如师。李信是王翦部下一员年轻的战将,在灭赵、破燕之战中屡建战功,曾经率数千兵力穷追燕军于千里之外的辽东,秦始皇称赞他“贤勇”。秦始皇发兵攻楚之前,征询王翦、李信的意见。问需用多少兵力。李信说:“不过20万人。”王翦说:“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认为王翦年老胆怯,而李信“果势壮勇”,决定让李信带兵攻楚。王翦遂称病辞官,归隐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不料李信与楚军交战,先胜而后大败。秦始皇觉察到自己对王翦、李信的判断不准,使用不当,于是亲自赶到频阳,当面向王翦道歉,请他带兵攻楚,王翦以出兵60万人为条件,秦始皇满口答应,把全国兵力交他指挥,还亲自送他出征。行前,王翦请求秦王赐给田宅园地,秦始皇也一一答应。行军途中,王翦又五次派人回朝请求秦王履行赐给田宅的诺言。这一举动,在王翦来说,是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心,而在秦始皇来说,则表现了他勇于纠正错误和宽容大度的风格。对于青年将领李信,秦始皇认为他虽非帅才,但不失为优秀战将,仍然量才使用,让他在王贲指挥下消灭燕、赵残余势力,征服齐国,战功卓著,被封为陇西侯。

秦始皇同任何历史人物一样,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就其谋略思想来说,他的正确决策指导统一战争取得胜利,他的错误决策也导致秦王朝的短命夭折。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来看,秦始皇不愧为首创统一中国大业的伟大战略家,“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见李白的《古风十九首》)诗人李白笔下的秦始皇,正是强调了他这种叱咤风云、雄才大略的英武形象。

猜你喜欢

李斯秦王秦始皇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忆师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秦始皇拜荆条
李斯自食苦果
只爱黑白红
食客
儿时的风筝